×

诸葛亮为什么死后嘴含七粒米

诸葛亮为什么死后嘴含七粒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为何没有成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9 23:26:08 浏览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为何没有成功

三国的诸葛亮是位传奇人物,被世人称之为无所不能的“妖人”。他自从提出隆中对而随刘备下山后,战功卓越: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巧借东风、三气周瑜、攻占蜀川,成功帮助刘备完成了霸业。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秉承先主遗志,尽力辅佐刘禅,以匡扶汉室为已任,七擒孟获稳后防,六出祁山伐魏国,直到病逝五丈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样8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34年,屯兵在五丈原的诸葛亮已入豪肓。就在这时,他的老对手司马懿却乘机出兵袭击蜀军后方,结果斩杀蜀军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

诸葛亮知道后,喟然长叹,据史书记载:当天晚上诸葛亮夜观天象,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其光昏暗,诸葛亮便算到自已的命不长久,但是他依然放不下先主的重托,于是想续命完成大业,于是便设七星坛作法,对姜维说:如果七天内灯不灭,我便可增加12年寿命,如果灯灭,我必死无疑。

这就是所谓的七星灯续命的故事,于是诸葛亮在大帐内设七星灯,披头散发,步罡踏斗,为防外人打扰,诸葛亮命亲信姜维率百名精甲将士在帐外护卫,任何人不得入内。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意外出现了。因为知道诸葛亮病重,原本一直以坚守为策略的司马懿采取了骚扰战术,不时派将士出战侵袭蜀军大营。

魏延收到士卒的报告后,贸然闯进大帐汇报情况,哪知他走得太快,竟然带灭了帐内的主灯。主灯一灭,七星续命法宣告失败,气得姜维拔刀就要砍了魏延。

诸葛亮阻止了姜维,他发出了8个字的长叹:叹息道:“生死有命,不可挽也。”当时就口吐鲜血,卧倒在床上。

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看到自己的将星坠落,一定会带兵来追,那时候损失很多兵马将士。于是决定给自己设最后一条计策,堪称是逆天而行的计策。史书中是记载的:“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

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死后,在他的口里面放七粒米,在其脚下放孔明灯一盏,这样诸葛亮的将星就不会坠落,并把模仿自己制作的木像推到阵前,制造自己仍然活着的假象,如此可吓退司马懿,保住蜀军安全撤返。

叮嘱完后事,诸葛亮溘然长逝。

后来,诸葛亮死后,杨仪按其遗命照办。果然,将星虽然暗淡,但一直没有坠落。司马懿心中狐疑不定,难道是自己判断错了?他担心其中有诈,于是一直按兵不动。而蜀军呢?按照军师遗命,缓缓而退,等司马懿发现,蜀军已经全身而退。

另外,诸葛亮死前还留下遗嘱,对自己的身后之事进行了安排。

诸葛亮让后主刘禅派四名军士抬着自己的棺材往南走,一直走到“绳烂杠断”之处,就可以就地埋葬,并且不起墓丘,不立石碑,不载树木。

刘禅虽然不明就里,但还是按照诸葛亮的遗嘱行事。这四名军士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往南走,走了好几天,越走越累,可绳子和杠子还好好的,眼看这样走下去不知何年马月才能断呢?四个人一商量,就很机智地把绳子隔断,把诸葛亮的棺材就地掩埋了,然后回去复命。刘禅也不傻,觉得那么粗的绳子不可能这么快就断了,于是便逼问四人真相。

四人一看骗不过皇帝,只得说了实话,刘禅大怒,把这四个人都杀了。但是刚杀完他就后悔了:忘记问诸葛亮到底被葬在了何地。从此之后,诸葛亮的埋葬地就成了千古之谜,直到现在也没有被找到了。

当然,无论是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还是“七粒米稳星”,亦或是“绳烂杠断”下葬,这些都是“演义”之言,真伪值得怀疑。当然,之所以这些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从侧面也证明诸葛亮在民众心里的崇高地位。

《三国演义》小说里最震撼你的一个人是谁为什么

三国中最震撼我的人——“冢虎”司马懿

三国中对于智者的谋略的代表人物的追寻,我们的视线终究没有离开过诸葛亮,似乎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唯一的主角,而今天小尘要在这里浅析的却是与诸葛亮不分伯仲的司马懿,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懿是狡诈多疑和老谋深算的代名词,甚至在传统京剧脸谱中也是以白脸的反面形象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固了司马懿的“被忽视”形象,同时使得诸葛亮神话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细读三国你会发现司马懿是一位在《三国演义》中“被忽视”的“震撼”人物,在隐藏中透露出刺眼的光芒。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只有二十六回与司马懿有关,在一百二十回的小说中所占到的比重是与诸葛亮相比是远远不及的,使我们容易对这个人物产生模糊性,与诸葛亮的比较使司马懿的形象让我们在不经意间选择了忽略,司马懿慢慢的成为了小说中的配角,一个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人物。

而司马懿无论谋略,胆识,远见皆不在诸葛之下,对于司马懿的才能曹操甚为了解,知其与自己是同一种人,对于曹魏基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又不委以重用,至于不为所用的原因则是华歆所说的“先时太祖武皇帝(曹操)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曹操的“三马同槽”的梦,这个梦在曹操身上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马腾父子,由于第一次的验证而使得曹操在晚年再次对于曹魏的江山社稷感到了担忧,最终在曹操的重孙曹芳时代发生了“三马同槽”的悲剧,当然这是后话了,即使是这样,司马懿的智谋也得到了展现的机会。

联吴击蜀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于沔阳登坛受贺,进位汉中王。曹操闻讯大怒,准备起倾国之兵,再亲往两川征讨,欲灭刘备而后快。而此时,司马懿在深入分析了蜀、吴之间外密内疏,因争夺荆州“彼此俱有切齿之恨”的矛盾关系之后,建议曹操不必急于出兵,而是利用孙刘矛盾,联吴击蜀:首先说服孙权攻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回救,待其首尾不能相顾之时,再出兵取汉川。司马懿的这一策略是有很深见地的:联合孙权共同攻打刘备,既能使刘备遭受重大打击,又可以节省自己在兵力、财力和物资方面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还将使孙刘反目,免去了以倾国之兵入蜀作战时孙权与刘备联合,乘虚而入,使曹操首尾难顾,陷入两线作战危险境地的后顾之忧,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三得。

迁都之谏

同年秋蜀国大将关羽攻占襄阳,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又将曹军大将曹仁围困于樊城,“威名大震,华夏皆惊”,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就在这关键时刻,司马懿又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今孙、刘失好,云长得志,孙权必不喜;大王可差使去东吴陈说利害,令孙权暗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围自解矣。”

司马懿的这一建议最终为曹操所接受,同时对于未来魏蜀吴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祁山斗智

诸葛亮南征后稳定蜀汉政局后,前后后六次挥师北伐曹魏,司马懿反复与诸葛亮在祁山地区斗智斗勇。而此间虽然诸葛亮似乎在谋略上更胜一筹,还导演了诸如“空城计”、“火烧上方谷”、“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等等一幕幕活剧,但司马懿凭借其对当时双方客观形势的精确分析所得到的正确结论和老成持重、沉着冷静的独特性格,划地而守,扼其喉而使其不能进,使自己不被对手打败而最终取得胜利。在这期间的交手中,使得其发挥出了自身的所有潜能,而其最完美的转型 ,使司马懿一生军事指挥才能得到最完整体现。

虽然司马懿作在《三国演义》小说中的刻画的形象,已经伴随着“空城计”、“祁山斗智”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但他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所特有的种种优秀品质和在三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却总是容易被人们忽视。他一生大落大起的坎坷经历,以及他的智慧、冷静、宽容、沉着、机变、忍耐和审时度势,把握机会的不凡内涵,正如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所说: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不仅使他成为一个生动、精美的文学形象,更为后人探询人生的哲理提供了无尽的思索和启迪。

我是小尘,欢迎条友点评和关注哟!?

诸葛七星续命失败大喊庞德公救我,死后嘴含七粒大米,有何深意

谢邀请:

庞德公是诸葛亮的师父,传说此人有盖世之才,通天文,晓地理,有起死回生之术,是一位隐世高人,所以诸葛亮喊他救命。嘴含七粒大米是因为诸葛亮乃七窍玲珑星下凡,如果嘴里不含大米死后天上的七窍玲珑星就会陨落,司马懿就知诸葛亮己死,会发兵攻蜀,这样作主要是骗司马懿。以为诸葛亮没死。

三国时徐庶是如何评价好友诸葛亮的他们谁更厉害一些

徐庶取名单福,帮助刘备打败了曹操讨伐军。

曹操派蒋干手下"飞毛贼"深入虎穴,画下了单福画像送至曹操,一谋士说"这不是徐庶吗?"

曹操将徐母请进曹营,并令"飞毛贼"送函至徐庶:"若干天内,速来保徐母。"

徐庶挥泪与刘备告别,在转身离去之时向刘备透露了同窗好友诸葛亮隐身之处。并说"诸葛亮一向以管仲乐毅自诩,望公宜礼贤下士,,方可得之人。其才百倍于我,不在张良之下"。

刘备谨记,遂有三顾茅庐。三顾之时,正值隆冬大雪纷飞,张飞说:"不用大哥出马,我保证绑了他来。"

刘备说"诸葛亮非凡夫俗子,不可莽撞无礼。"

三人冒雪前往。这才有了"隆中对",听得刘备壮志凌云,大有效光武之神勇,匡扶汉室大一统。听得关张热血沸腾,大有逐鹿中原建不世之功。

诸葛亮未出江湖已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刘备相见恨晚,如鱼得水。在诸葛亮辅佐下,刘备和孙权结盟,重创了势头正旺的曹操,接下来单挑曹操,在汉中取得完胜。然后经略西南,做了汉中王。

汉献帝被曹丕强压下禅让魏政权。刘备在诸葛亮等劝进下,建立了季汉(蜀汉)政权。诸葛亮辅佐二代汉皇,五出祁山,六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后名列古代十大武宗之一,与姜太公、张良等并驾齐驱,名垂青史!

诸葛亮死前为什么会呼喊庞德公的名字

公元234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在临死前,他左手执旗,右手执剑,点49盏明灯。结果却因魏延鲁莽,破坏了续命的仪式。孔明倒地,死前大呼:庞德公救我!姜维于魏延不知何意!

其实,庞德公是诸葛亮二姐夫的父亲!是一位隐士。他精通奇门遁甲之术,诸葛亮经常听他教诲!当年荆州刘表为了请庞德公出山,费劲周折,庞德公不为所动,刘表发怒,命人烧毁庞德公的草芦。当时大火烧了一天,众人都以为庞德公死于火中!然而当诸葛亮来看时,庞德公口含7粒米,翻身跃起,大笑而去,不知所踪!可以看出,诸葛亮吩咐姜维,在他死后,口含7粒米,用于还魂,这便是跟庞德公所学,无奈命该如此,被魏延所破坏!所以,一心只为酬三顾!一代明相,从此陨落!

历史记载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是真的吗诸葛亮为何要口含7粒米

有关诸葛亮吓走活仲达,是确有其事的;至于口含米的事情,那我不予置评。

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的时候,援引《汉晋春秋》,在《诸葛亮传》里记了一笔: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上后,丞相长史杨仪整军撤退。而当司马懿听闻诸葛亮死讯后,立刻带兵追击蜀汉军队。这个时候,姜维命杨仪立刻调转方向,击鼓摇旗,正对司马懿。司马懿立刻退兵,不敢向前推进。

司马懿这一退,成了附近老百姓的笑柄,人们都说:“死诸葛走生仲达!”而当司马懿接到诸葛亮的真实死讯以后,也只能说:“我能猜到他活着的时候的想法,却实在想不到他死后的安排啊。”

就这个故事来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成功,应该把功劳算在姜维头上,且没有任何记录证明是诸葛亮临终前的布局。《三国演义》里演的神乎其神,把木雕像都推出来了,那就太过于玄幻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七星灯续命失败,为何大叫“庞德公救我”

首先我们说下庞德公。

庞德公与马超属下庞德毫无关系。庞德公是东汉末年襄阳人,诸葛亮卧龙的称号就是他给起的,同时经常和诸葛亮在一起,讨论奇门遁甲之术。可以算的上是诸葛亮的老师。

诸葛亮大叫“庞德公救我”,这个是演义记载,历史上并无此事。罗贯中之所以写到小说中,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根据流传的民间传说进行的艺术加工。

民间传言,刘表想让庞德公出仕,庞德公却不喜做官,归隐山林。刘表觉得庞德公让自己没有面子,于是就派人火烧了庞德的房子,当时大家觉得庞德公必死无疑。当大家救出庞德公后,发现他并没有死,原来庞德公在自己嘴里含了七粒米,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诸葛亮夜观星象,发现自己命不久矣,为了实现自己北伐,恢复汉室江山,用七星灯为自己续命,然而失败了,因此诸葛亮想到了庞德公续命的办法,所以大喊“庞德公救我”。

诸葛亮临终之时,告诉杨仪,在自己棺材点亮一盏明灯,口里含七粒米。虽然演义中没能救活诸葛亮的性命,却也通过此法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慢慢的传说也就变成了民俗,人死之后嘴里含七粒米,从此也就有了头七的说法。

大家对诸葛亮大喊“庞德公救我”,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互相交流。

为什么诸葛亮死后要口含七粒米

诸葛亮在死的时候,口含七粒米,他并不是爱吃米,而是为了蜀汉数万大军的身家性命考虑,为了掩护蜀兵成功撤退。诸葛亮之所以在临死前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口含七粒米”的真相后,懊悔不已,后悔没有识破诸葛亮的“六丁六甲”法术,没有及时追杀蜀兵,扩大战果。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五丈原,原本这一次他准备得非常充分,有很大的把握击败司马懿,结果司马懿这人聪明,一见诸葛亮来势汹汹,当即决定坚守不出,不和诸葛亮硬碰硬。无论是诸葛亮如何挑衅,司马懿都置之不理。甚至当诸葛亮用女人衣服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也仍然镇定自若,让诸葛亮好生郁闷。当时诸葛亮是急于决战的,因为从成都过来一趟挺不容易的,跋山涉水,会耗费许多粮食,早一点击败司马懿,蜀汉国力也就会少一点损耗,但是司马懿的想法不同啊。

最开始的时候司马懿也想跟诸葛亮硬碰硬,结果两人交手几次后,司马懿吃了大亏,连名将张郃都折在诸葛亮手上了,于是司马懿学乖了,只管坚守,不管出战,反正曹魏的国力远远超过蜀汉,耗得起。之前的北伐,也就是这样被司马懿耗过去的。

司马懿学精明了,但是他手下的那批骄兵悍将不爽啊,堂堂曹魏大军,竟然被诸葛亮压着打,这传出去算怎么回事?于是纷纷请战,不过还是被司马懿给弹压下去了。最终,司马懿想出了个好办法,既然每次诸葛亮出战,都会因粮食短缺出现问题,那这一次司马懿就决定偷袭诸葛亮的粮仓,于是火烧上方谷的故事发生了。

司马懿又一次被诸葛亮给坑了,自此以后,无论说什么,司马懿都不出战了,就这么跟诸葛亮耗着。而随着时间的拉长,诸葛亮的身体也每况日下,当他发现自己的将星昏暗,可能大限将至时,准备用七星灯之术延缓寿命,结果阴差阳错被魏延给搅和了,这一下诸葛亮觉得是上天的意思,自己也是回天无望了,于是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了。

在诸葛亮的安排中,他最在乎两件事。一件是自己死后,该把哪些人留给刘禅重用,帮助稳定蜀汉;另一件事则是如何安全退兵。诸葛亮深知司马懿之能,既然自己能看破天象,知道自己的将星即将陨落,司马懿自然也是知道的,而自己将星陨落的那一刻,势必就是司马懿反扑的那一刻。在诸葛亮的认知中,他并不觉得蜀汉有人能够挡住司马懿,就算是魏延也不行,所以他必须在临死前安排好撤军的计划,以防蜀汉军队不能成功撤离。

原文:若魏兵追来,令人马不许错乱,却将吾原身推出,令大小将士左右而列。懿若见之,必急走矣。待魏兵退去,方可发丧。丧车上可作一龛,坐于车上,用米七粒,少用水放于口内;足下安明灯一盏;置柩于毡车之内;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矣。吾阴魂自起镇之。先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汝等文物皆尽心报国,不可负职也。

诸葛亮交代杨仪,在他死后不能发丧,要假装诸葛亮一直活着,并将木头雕刻成诸葛亮的样子,用以麻痹司马懿的探子。在诸葛亮死后,在他嘴里放上七粒米,这样的话,即便诸葛亮去世了,他的阴魂也可以暂时不消散,天上的将星就暂时不会坠落,可以多麻痹一下司马懿。

从诸葛亮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之所以让杨仪在他嘴巴里放七粒米,实际上是因为他自己懂六丁六甲的法术,他希望借此让自己阴魂重现,可以镇住身体,使得天象认为他还没有死透,还有一口气在,这样的话天上的将星就暂时不会陨落,还可以吓唬一下司马懿,让司马懿不敢贸然出兵。而事实上,这一招也确实管用,司马懿深知诸葛亮会六丁六甲的法术,所以一直对怀疑诸葛亮没死,一直不敢追击,最终眼睁睁看着蜀军成功撤退!

结语

不得不说,诸葛亮这人,真的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直到临死前,想的都还是如何保全蜀汉的军队。普通贵胄临死前,都是让别人在他嘴里放珍珠玉器,以显示尊贵的身份,而诸葛亮并不要求这些,反而是让手下在他嘴里放上七粒米,而目的是将自己的阴魂留住,使得将星不坠,做出人还未死的假象,掩护蜀汉军队撤退,这种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精神真的是令人感动!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