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高不赏 可以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9 02:15:27 浏览8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韩信为何会落得身死的下场,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被诛杀,这个结果与韩信本身有很大关系,因为韩信不但反复无常不忠心,并有过反叛行为,而且贬低刘邦,临危要封得罪刘邦

1.韩信反复无常,曾经追随过项羽,后转投刘邦,无忠心可言,从未被刘邦真正信任过。

最初韩信投靠项梁,在项梁战死后,就跟随项羽,但是项羽一直没有重用韩信,只给了一个小官,韩信曾多次献计,项羽也没有采纳。随后,韩信开始转投刘邦,不过起初也是未被重用。直到韩信又准备跑路另觅明主时,被萧何相中,于是萧何月下追回韩信。然后,由萧何举荐,刘邦才委以领军重任,并获得辉煌军事成绩。不过,韩信如此反复的经历,毫无忠心,让刘邦对韩信无法真正信任。

2.韩信临危要封,亳无政治头脑,得罪刘邦

据说刘邦在荥阳一带牵制项羽时,陷入了项羽包围,处于苦苦相持。此时,韩信已攻下了齐国,却没有率军解救刘邦的意思,而是派人要封,并以齐国伪诈多变为由,要求刘邦封其为齐国假王。韩信临危要封,毫无政治头脑,刘邦大怒,后来在张良劝说下刘邦才答应封韩信为齐王。可以说,韩信的齐王封号是刘邦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封给韩信,并让刘邦开始讨厌韩信。

3.韩信杀钟离眜,第一次被告发谋反

韩信曾救过项羽大将钟离眛,因此两人关系不错。在项羽兵败后,钟离眛逃亡并投靠韩信,当时韩信是楚王,因此被人告发谋反,于是刘邦决定夺取韩信兵权。但韩信误以为刘邦只是要清除项羽的旧部,于是,准备牺牲钟离眛来向刘邦邀功。最终,韩信提着钟离眛的脑袋去见刘邦时,刘邦趁机夺走兵权,并把他带回雒阳贬为淮阴侯。

4.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贬低刘邦抬高自己

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领军能力,刘邦问韩信:“像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陛下不过能带兵十万。”刘邦又问韩信:“那你呢?”韩信说:“我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韩信如此回答,不但言语上贬低了刘邦,让刘邦心里不悦,而且让刘邦心里更加害怕并开始提防韩信。

5.第二次叛乱被告发,韩信被杀

当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时,向韩信辞行,韩信对他说:“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是陛下信任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你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唾手可得。”陈豨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

汉十年,如韩信所言陈豨开始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前往,韩信借病在家,同时暗中派人告诉陈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你。”结果,陈豨兵败,韩信又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与萧何借机设计诱骗并杀死韩信。

可见韩信不忠反叛,贬低得罪刘邦是其被杀的主要原因。

韩信的死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能力越大,成就越大,或许我们应该更加谨慎,更加低调!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喜欢本文的朋友,帮忙点个赞,或关注一下!

历史上郭松龄为何和杨宇霆不和

杨宇霆是张作霖奉军的“总参议”,类似于总参谋长的角色,对张大帅的政略与战略方向影响极大;而郭松龄是张学良军团的统兵将领,对少帅影响较深,却不能直接劝谏张作霖,两个人最大的矛盾是奉系军队的发展方向之争。

郭松龄和奉系首席“CFO”王永江坚持奉军应该执行“保境安民”的方略,深耕东三省人民福祉,富地强兵,严防日本人对东北的觊觎。杨宇霆则吃准了张作霖逐鹿中原的野心,一直撺掇奉系军队主力入关争雄,问鼎北洋政权最高权力,导致两次直奉大战的爆发,其实也间接造成了张作霖关内失利和横死回奉路上。

须知“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奉系军队穷兵黩武的军费都是东北百姓的血汗钱,《少帅》中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大败,在车站怒骂奉军各将领“六天花了老子3000多万军费,有这么贵的猪嘛!”足见一斑,奉系以三省之力不能励精图治反而急于问鼎中原,确有“小马拉大车”之嫌,所以郭松龄和王永江背后骂张作霖“有俩钱就烧包”。

并且,庞大的军费当东北百姓不能负担时,张作霖还会寻求日本方面的借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借一次,张作霖都要出卖一定的东北权益作为交换,在这一层上,千万不要过分美化张作霖,无非他有底线而已。

虽然战略决心是张作霖下的,但杨宇霆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接受过孙中山革命理论的郭松龄必恨之。最终文人王永江选择辞官归隐大连,武将郭松龄选择兵谏。

这是于公一面,杨宇霆还有个缺点是利用总参议的权职在奉军中大肆安插私人,成为奉军内部仅次于“老派”的“洋派”老大,以他为中心形成了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一批奉军将领的小团体,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对张学良、郭松龄东北讲武堂的“新派”颇多打压,实际上不仅郭松龄,张学良本人对杨宇霆也是哪只眼睛都看不上,不过是因为自己老子的宠臣不好下手罢了,张作霖一旦驾鹤西去,就有了后来的大帅府枪杀“杨常”二人事件。

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战后分赃,是郭松龄彻底死心的分水岭,以张学良第三军团(郭实际指挥)的战功和奉系新控制的大片区域,郭松龄认为怎么都应该混个一省督军,其实名额也将将够用,岂料一直参赞中枢的杨宇霆非要过过督军的瘾,生生撬了郭松龄的位置出任江苏督军,“郭鬼子”终于忍无可忍了。

1925年郭松龄在河北滦州起兵反奉,打出的旗号就是“清君侧”,摆明了就是冲杨宇霆来的,通电要求张作霖下野,将权力移交张学良,为国为民的思想不能说没有,个人名利情绪也一定夹杂其中。

直奉第二次大战大胜后,张作霖为何不给最大的功臣郭松龄升官

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郭松龄立下汗马功劳。可是战后,张作霖并没有奖赏郭松龄,这也造成了郭松龄后来的“反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郭松龄剧照)

郭松龄是正规军校出身,不论治军还是打仗,都有很强的能力。不过,由于他籍籍无名,出身绿林的张作霖认为他书生气重,起先对他并不感冒。

好在,郭松龄在东北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时,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抱负得到了张学良的钦佩,两人在校期间便亦师亦友,很谈得来。

张学良毕业后,担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郭松龄也在他的极力举荐下,被张作霖委任为卫队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

走马上任后,郭松龄对军纪散漫的卫队旅进行了军事整治。经过一年的时间,卫队旅军纪作风焕然一新,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让张作霖对郭松龄有了初步的认识。

随后,郭松龄奉张作霖的命令,协同张学良到吉林剿匪。他身先士卒,又很有谋略,在他的指挥下,很快就肃清了吉林一带的土匪。自此后,他便开始得到张作霖器重。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郭松龄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直军火力强大,奉军溃败而逃。唯有郭松龄指挥的三八旅,不仅撤退有序完整,还以少胜多。凭着顽强的战斗力,将直系军阀的兵力拦在了山海关内,最终让他们攻取奉天的计划泡汤,同时还护卫张作霖全身而退。

战争失败后,郭松龄帮助张作霖训练新军,针对奉军的弊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三八旅,经过他的训练,很快成为奉军中的威武之师。

他因治军有方,获得了“大公无私、量才使用、信赏必罚、甘苦与共”这样的美誉。

(张作霖剧照)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再次打响。

郭松龄被张作霖任命为第三军的副军长,和张学良互相配合,与第一军将领姜登选和韩麟春成为奉军主力。

在这次征战中,郭松龄依然没有辜负张作霖父子的厚望,浴血奋战,屡获战功。特别是山海关大捷,让他更是名声大振。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志在夺取天下的张作霖,对参与战争的部下,自然要论功行赏。

本来,张作霖打算让姜登选接管江苏,郭松龄接管安徽,张宗昌接管山东。

谁知道杨宇霆横刀夺爱,非要做江苏督办。

杨宇霆可是奉军中的核心人物,他不仅是张作霖的智多星,还为扩大奉军实力作出了许多贡献,比如建立海军、修建铁路、搞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垦荒,发展东北经济等等。最重要的是,他督办东北军工厂,制造了大量枪支弹药,为奉军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保障。

所以,当杨宇霆向张作霖提出要做江苏督军后,张作霖经过权衡答应了他。

这样,杨宇霆接管了江苏,姜登选改为接管安徽。

可这样一来,立有大功的郭松龄,则啥好处也没得到。

(杨宇霆剧照)

那么,张作霖为什么什么也不给郭松龄呢?是因为分封的不够吗?显然不是。张作霖不奖赏郭松龄,其实另有原因。

其一,目无军纪。

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和郭松龄分别担任第三军的军长和副军长,他们负责从正面进攻山海关。

当时,姜登选和韩麟春负责的第一军则从山海关侧面进攻。

谁知直系军阀在山海关的正面增派了巨大的兵力,所以激战了很久,第三军都无法突破。

此时,九门口和石门寨一带眼看就要攻下来,张学良为了早日攻下这两个地方,把几个将领召集起来开会。会上他说,想让郭松龄从第三军中抽出五个团,增援第一军。

尽管姜登选和韩麟春都认为此举有抢功之嫌,可这个决策也是取胜的良策,所以他们只得同意。

会议结束后,韩麟春对郭松龄说,这个计策不错,你又可以露脸又能立功。

郭松龄一向骄傲自负,根本瞧不上韩麟春等人。听他这样一说,脸色一沉,表示他绝不会沾别人的光,还是按原计划进攻。

说完,他未经张学良同意,便冲动地把精锐部队撤走了。

姜登选见此,连忙说,这样不服从上级指令,完全打乱了原定计划,实在太胆大妄为了。于是到张学良那里告了郭松龄一状。

最后,还是张学良将郭松龄给追了回来,才没有节外生枝。

(张学良剧照)

张作霖得知此事后,对郭松龄这种目无军纪的行为非常不满。所以,他觉得有必要打压一下郭松龄。这样,等张学良接班后,才有可能驾驭得了他。

其二,政见不同。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郭松龄见张作霖雄心勃勃,准备继续攻打其他各省。他非常不赞同张作霖这种军阀行为,因此一再请求张作霖“退回关内,保境安民”。

这和张作霖的想法相背,自然让张作霖不高兴。再加上郭松龄和其他将领关系处得不是很融洽,因此有人趁机对他大加构陷,张作霖愈发认为他不忠。

正是出于这种种考虑,张作霖最终没有封赏郭松龄。

然而,让张作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竟让郭松龄大为不满,最终对他倒戈相向,从而造成奉军内部一次最大的分裂。

(参考史料:《张作霖传将军》《张作霖传奇》)

为大唐续命的第一名将郭子仪,功高盖世,为何却活得十分窝囊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大功臣,他武艺高强,文韬武略,德高望重,仁义宽厚,以德服人,所以在大唐王朝他威名远播,天下无人不知他,他和李光弼在平叛的七八年中通力合作,建立了万世师表的大功,他生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曾经拥有自己的一支强大军队但幼主新皇和太监鱼朝恩嫌忌他位高权重,而多次撒换其统帅地位,,,从而削弱了他在平叛中的关键作用,鱼朝恩还令人挖了郭子仪家的祖坟,仅管是这样,郭子仪仍忍辱负重多次不余余力,弃而不舍的为大唐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纪的有次吐番侵入长安城,,,各路人马皆四分五敔,溜之大吉,,,,,而郭子仪临危不惧,带领百余名亲兵校尉,举着兵马大元帅旗,向长安进军,但各路溃散人马闻听郭子仪威名,纷纷往投归顺听令于他,不几日便招幕了十几万人马,声势浩大,惊天动地,令杂胡吐番,望风而逃,收复长安后,,,回鹘大军十余万有侵入长安附近,郭子仪临危不惧,排兵布阵,满山遍野锦旗招展,郭子大旗飞扬漫卷西风烈日,令回鹘闻风丧胆,座立不安,当回鹘王知郭子仪在军中,大惊失色,而郭子仪确应用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单人单骑去回鹘大营谈判,回鹘王和众将见了郭大元帅,纳头拜见,郭子仪消以利害,深明大义,令回鹘文武大臣羞愧万分,当场立誓,从此归顺大唐,高呼回唐友谊万岁,由于他德化万方,道德高尚,被封为坋阳王,著名的打金枝便出于其家,他为人低调,夫人贵为一品诰命夫人,确穿着粗布衣服,他八十五岁过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的伟大将领,大元帅。

张作霖父子很器重郭松龄,为何郭松龄还是动了反叛的心思

郭松龄反叛是奉系内部矛盾激化造成的。

首先要说一下,器重郭松龄的是张学良,而非张作霖。奉系内部有三大势力:跟随张作霖起家的老派,大多是胡匪出身,代表人物是张作相;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出身的洋派,代表人物是杨宇霆、姜登选等;国内军校出身的土派,代表人物是郭松龄、李景林等。而洋派和土派之间一直不和,双方矛盾很深。

第一次直奉大战奉系失败以后,张作霖认为原来的部队土匪习性太重,不堪大用,所以提拔军校出身的军官委以重任,他器重的是杨宇霆等人。而张学良则选中了郭松龄帮自己练兵,两个人关系很好。

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胜利以后大举入关,拿下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郭松龄原本有意出任江苏督军或者安徽督军。但是因为杨宇霆的阻挠,郭松龄最后什么都没得到,这让他极为不满。

而在接下来的孙传芳和奉军之战中,从郭松龄手里夺了督军位子杨宇霆和姜登选两人不战而逃,安徽、江苏两省被孙传芳占领。这无疑更让郭松龄觉得张作霖用人不明,只会重用小人。

让他更为不满的是,张作霖打算对冯玉祥用兵,命他准备作战。郭松龄觉得张作霖打仗了才想起自己,但是胜利的果实都被杨宇霆等人取得,因此不愿意打仗,消极应付。

占据直隶的李景林也担心打仗会影响自己地位,因此撺掇郭松龄反叛。此时郭松龄又接到密报,说因为对他消极避战的态度不满,张作霖打算将他拿办。

郭松龄认为这都是杨宇霆所为,而张作霖偏信杨宇霆,自己必遭毒手,唯有起兵自保,所以决定联合冯玉祥和李景林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