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浊这个字的拼声怎么读
浊 (濁) zhuó 水不清,不干净:浑浊。污浊。浊浪。浊流。 混乱:浊世。 声音低沉粗重:浊声浊气。浊音。 清 笔画数:9; 部首:氵。
中医里肝的泄浊气与肺的排浊气有哪些区别
肺的浊气是靠的是脾胃的消化能量发挥的,推动了肺呼功能,自然的推动了各个器官功能,所以肝的泄浊气,靠的是肾脏功能的泄浊水气,输送了肝脏功能强大泄浊水气,产生了一定的血液性推动了心赃功能。发挥重要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肺浊气推动的是交感气感神经,越活动越发热的发挥能力,肝浊气是由于活动中受到的伤害和不适,靠停止下来去治疗的自治能力。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段章取义。一句可能会有一个大体的意思,但是,单独拿出来说的时候,常常会很难理解,只有把它放回经典的原文中,联系上下文来解释,就容易的多了。这什么这样,原因很简单,中医理论,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它是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中,可能牵扯到很多概念很多内容,单独拿出来,离开了它原来的系统,就没法解释了。这句话也是一样。“清气在上,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这句话中,“清”与“浊”两个概念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它们与阴阳五行文化是紧密相联的。清与阳相联,浊与阴相关。只有明白了这些关联,进入这个文化的系统中,这句话也就好理解了。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是这样: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抄了这一点,大概可以把问题讲明白了。《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诊断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理论之上,阴阳观念,是其中的根本。如果人是太极,人的生命之变化就是阴阳。阴阳合谐,人的生活就处在正常状态。如果阴阳不调,人就会生病。这句话中的“飧泄”说白了就是拉稀,拉肚子。而“䐜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胃涨”涨的厉害了,就会胃痛。“䐜”这个字,就是表示吃的很饱,过头了的感觉。现在我们都用“撑”字,写做“吃撑了”,但正确的写法应该是“䐜”。
按照中医的理论,拉肚子和胃涨,都是人体阴阳不调的结果。所以,《阴阳应象大论》开始就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说的是,生命的运转,就是阴阳的变化,阴阳不调就要生病,严重了就会死人。
阳是天道,阴是地道。这些不说了,相关的是,阳化气,阴成形。也就是说,阳可以化气,达成人物生命的流转,而阴是可以起到凝聚的作用。所以,阳是动的,阴是静的。在人体中,阳气是往上走的,阴气向下走,阳是气化的,阴是凝聚的。所以,人体的正常情况是阳气向上,阴气向下。所以,人头上有七窍,称为六阳魁首,人的呼吸,眼泪,鼻屎等等,都是阳气所化。这就是清阳走上窍。而人的大小便,从下窍排出,就是浊阴走下窍。
阴是凝结的,所以,正常人的大便是有一定硬度的,不会像拉稀,像水一样。向下走的是凝结的浊阴。如果往下走的成了水,在中医就认为,这是阳气下沉走不上来的结果。
而向上走的是阳气,向下沉的是浊阴。现在胃中䐜胀,是浊阴下不去所告成的。这就说明人体阴阳不调生病了。所以治疗的方法,也要从阴阳上来找。通过药物的调理,使得阳气上来,浊气下沉,病就解除了。
我个人不太懂医学,只能根据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做以上解释。未必准确。欢迎方家指正。下面把《黄帝内经》这一段古人的解释传上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