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宇文邕突然暴死的原因是求解!
史书短短的记载甚至连这位皇帝的死前症状也没留下来,这也许是个无人能解的谜。但结合当时的情况,至少有四种可能:
1、是北周前朝魏国旧臣的谋害,因为周国害死魏国皇帝元廓仅仅过了二十年时间,大量魏国旧臣仍在周国供职,这些人有可能出于对前朝的忠诚而害死宇文邕报仇。
2、就是鲜卑权贵的谋害,因为宇文邕生前大量解放战争中掠夺的奴隶,使这些奴隶获得了自由身。同时他还压制鲜卑权贵,尤以其弟卫王宇文直为代表,最后逼得宇文直造反被杀。鲜卑权贵们有可能不满其做法而谋害他。
3、是太子宇文赟下了毒手,当时,这对父子的关系很是紧张,宇文邕多次想废掉太子宇文赟,如果宇文赟不加以反击,等到其他兄弟长大了,随时就有被废掉太子的可能。因此,宇文赟铤而走险,先下手让宇文邕暴毙。从而保住自己的位置,顺利登上皇位。
4、宇文邕有家族遗传疾病,凡是家族男丁,性命都不长久。据说因为自己的命数,宇文邕还放弃了自己深爱的女子独孤伽罗,也是一个情种。
扩展资料
北征去世
当时突厥强盛,而且北齐、北周在突厥之南。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氏为后。灭齐之后,宇文邕于宣政元年(578年)率军分五道北伐突厥。
宣政元年(578年),宇文邕在亲征突厥的途中病倒,同年六月丁酉日,宇文邕病情加重,在回到洛阳当天就病逝了,时年三十六岁,遗诏长子皇太子宇文贇继位。宇文邕死后的谥号为武皇帝,庙号高祖,六月己未日,葬于孝陵。
人物评价
周武帝一生,致力于改革。他在父亲宇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周武帝一生戎马倥偬,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战之处,躬在行陈”,故“能得士卒死力”。周武帝不愧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宇文邕
砀山香尸谜案中的"香尸"是不是传说中的"香妃",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其人
“酣睡”两百多年仍如刚入土一般,衣着华丽、葬式不凡、颈部有两处致命剑伤,且有三种身世传说说起汉代马王堆女尸,可能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如果要说安徽砀山2001年出土的清代女尸,可能很少有人了解。这具出土时面色红润、皮肤极富弹性、身着华丽官服、脖子上有两道剑伤的传奇女尸,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各种传说纷至踏来,是乾隆皇帝的香妃?是一名戍边将军被杀的妻子?是乾隆下江南时曾经爱慕的一位女子?连续几年,虽然专家都对其查资料、访故地等进行深入研究,但直到现在该女子的身份仍是一个谜。近日记者为了了解这具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尸情况,赶到萧县进行探访。女尸出土时散发浓郁香气据萧县博物馆馆长苏肇平介绍,2001年3月,在砀山城西关梨园小区建筑工地,一辆挖土机作业时,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发现一座清代古墓。该墓为一大型双棺墓,两棺相距一米,均南北向,一号棺居东,为一大型“三套棺”,外有两椁,内为一棺,椁为柏木,油漆呈古铜色,棺为楠木,油漆呈橘红色。外椁部分腐朽,中椁长291厘米,宽218厘米,高149厘米;内棺长241厘米,宽70厘米,高75厘米。内棺和中椁,中椁与外椁之间有两层厚约40厘米的石灰层,外椁之外有30厘米厚的胶泥层。二号棺居西为一单棺,棺内尸体已腐。让人惊奇的是,人们在打开一号棺时,棺内一股奇特、浓郁的香味扑面而出,方圆几百米都能闻到。更令人惊讶的是,棺内一具女尸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刚刚入葬时一样。头发乌黑,脑后盘有发髻,皮肤白皙,肌肉丰满并富有弹性,而且关节仍可曲伸,肌肉尚可注射针剂。尸体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国整个考古史上都难得一见。该女尸长164公分,重44公斤,肢体匀称,身材修长,椭圆形瓜子脸,裹足、足长不到15公分,可谓“三寸金莲”。指甲涂有红色指甲油。是一位绝色的年轻女子。葬式、葬品规格不凡女尸上盖罗巾被,下铺丝绵褥,身着朝服、补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装,上有正龙、行龙、飞凤、蝙蝠、祥云等图案。补服上的“补子”为金丝线绣成的麒麟白泽图,绣工精致,造型生动。头戴深蓝色风雪帽,脚穿藏蓝色朝靴,脖颈上一条薄若蝉翼的丝巾上绣有牡丹、菊花等图案。图案配色讲究、绣艺精巧,观者无不叹服。而且其被追缴回来的随葬品中,有金簪、金耳坠和金帽徽及朝珠。金簪上有花鸟图案、耳环上面有鲤鱼跳龙门图案。专家们用高倍放大镜不光可看到鲤鱼昂首翘尾跳水的样子,就连鲤鱼身上的鳞片和龙门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4件金器的背面都锻有“元吉”铭文,其文饰精巧、细致程度非一般工匠所能为。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喉部有横、纵两条呈T字状的致命伤痕。苏馆长说:“纵伤创口9厘米、横伤创口达12.3厘米。经医学专家鉴定其致命凶器应是双刃剑类刺器。”更让人奇怪的是,她的臀部尾骨上长着一个酷似尾巴的肉囊。也就是这个肉囊,让人们将她与乾隆的香妃联系在一起。专家会诊保护女尸为了保护好这具安徽、甚至全国都难得一见的“完好女尸”,萧县博物馆从徐州医学院请来8名医学专家进行会诊,并与保护处理马王堆汉墓女尸的专家徐含英先生取得联系,参照他的意见研究制定了一套保护处理方案———用10毫米厚的玻璃棺将其密封,密封的同时里面放置一些防腐药剂,如福尔马林等。令人惊喜的是,尸体保护取得了成功。但接下来的事情也让专家们犯了难。随葬织物出土后,因见光、见风,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且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保护好这些织物也迫在眉睫。当年的5月22号,萧县博物馆又从南京博物馆紧急请来4名专家,协助对女尸的衣物进行科学保护处理。让各位专家兴奋不已的是,衣物保护也取得成功。一切处理妥当后,最让专家好奇的一些疑团开始被提上日程,女子是谁?为何被杀?尸体为何历经两百多年不腐?是香妃?还是当时一名被杀武官的妻子?女子身份有三种传说苏馆长说:“为弄清女子身份,我们不知道查阅了多少历史资料,访问了不知多少老百姓,但直到现在女子的身份还是个谜?”苏馆长根据当地的传说,列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说法:前清一名武官受命戍边,途经砀山时,贼寇为阻止其戍边的脚步,残忍将其妻子杀害。朝廷为了安抚悲恸欲绝的武官,下令厚葬其妻子。第二种说法:乾隆下江南时,途经砀山,听说当地有一绝色佳人,便让当地官员“请”来,乾隆当即被其美貌迷住,便命当地官员设行宫住下。一段时间后,乾隆因要事必须立即回京,临行前告诉该女子他回京后会派人接她回宫。但回京后,还没来得及接她,就因随行人员在皇后面前告密,皇后担心该女子的汉人血统侵犯皇家利益,便派人将其秘密杀死。乾隆得知后十分悲痛,要求将其厚葬。并且为了给其一个名分,故按一品夫人的身份处理后事。第三种说法:乾隆在平定动乱时将他爱慕的一位满身散发香气的奇女子带回宫廷,但该女子性情刚烈,乾隆根本无法靠近。皇太后、皇后及其他皇妃非常担心乾隆的安危,于是一天施计将乾隆调走,把这位女子赐死。等乾隆知道赶回来为时已晚。这位香妃和其下江南时救下的一名砀山女子———侍奉香妃的丫鬟都已经没了气息。悲恸欲绝的乾隆原本想将其葬在皇家陵园,但因太后不允,不得已只有将其葬在丫鬟的家乡———砀山。“补子”显示身份显赫苏馆长表示,他比较偏向第二种说法,目前正对该说法进行研究。根据历史记载,乾隆三下江南,的确曾有一次经过砀山,而且目前砀山还有“皇路”这个地方,据说这就是当时乾隆曾走过的路。虽然第三种说法情节很吸引人,但根据考古界的研究,河北遵化的清代皇家陵墓中曾发掘过一个有伊斯兰文字的棺木就是香妃的墓葬。不过让人觉得不可理解的是,作为皇帝宠爱的香妃,其河北遵化的墓葬居然没有发现多少随葬品。虽然目前尚不知道该女子的确切身份,但从她的葬式、葬具、衣物及随葬品等方面看,很明显不是一般人物。苏馆长说:仅从其“补子”来说,图案为麒麟白泽。据《明朝典制》记载,补服制度始于明初,官服前胸和背后均缀有丝巾绣成的摆巾,称作“补子”,是代表官位品级的徽识。明代王公的为麒麟,清代直接沿袭明朝官服形式,至清朝其“补子”略有变动,王公为正蟒,武官一品为麒麟。经专家分析认为,该墓葬时代为前清,其夫君应为朝廷中的显赫要官,身份应为一品武官或王公。下葬至今尸身不腐正常情况下,尸体一般入土半月不到就会腐烂,为何这具尸体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却完好无损?专家认为以下几个原因可能是造成尸体不腐的原因:首先,安葬时进行了严格的药物处理。苏馆长说,当时打开棺木时,里面五分之一全是中药。后因见光见风而消失。现在知道的药物就有麝香、冰片、木香、灯心草等。这些药物起到了棺内杀菌、消毒、吸潮的作用。除此之外,尸体表面还涂了一层乳黄色蜡状药物,腰部最厚处达到3毫米。虽然周身薄厚不均,但已经形成了一个药物蜡壳,既可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入侵体内,又避免了体内水分的蒸发,起到尸体本身的杀菌、消毒、保湿、保鲜作用。其次是葬具好、埋藏深、密封严。从葬具看,棺为楠木、椁为柏木,均有木质坚硬,纹理细密,耐腐朽的特点。从埋藏地下四米来看,春夏秋冬终年温度基本不变。棺木分为六层密封,棺内空气、湿度与外界隔绝。这几种原因使棺木几成真空。再次是尸体失血、失水。苏馆长说,该女子颈部的T形伤痕,动脉、静脉全被切断,致使全身血液流尽、大量水分的减少也抑制了细菌的繁殖。最后由随葬衣物可知其死亡入葬时间为寒冷的冬季,这也为尸体保存完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女尸出土意义重大砀山古墓完好女尸的出土,引起了中国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省文化局及省文物考古所等单位的重视,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尸体保存成功的实例,也为研究清代历史、研究清代尸体保存技术,研究皖北、徐淮地区葬式、葬法等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因此,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