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三国演义》中关羽说“大丈夫不与老卒为伍”,那他心目中代替黄忠入选五虎将的人选会是谁
其实这个问题问的不对,关羽说“大丈夫不与老卒为伍”,并不是说要换个人取代黄忠,而是认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资格和自己并列的。
关羽不满和黄忠并列不见于正史记载,只有《三国演义》里有,所以就以书中标准讨论。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是非常高傲的一个人,在刘备称汉中王封五虎将以后,他就对黄忠能和自己并列表示不满。其实关羽当时就说了和自己别列的条件:
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说起来黄忠的武艺也很了得,在长沙之战时,关羽和他大战一百多合不分胜负,关羽也赞叹他的刀法没有破绽。不过就算这样,关羽对于黄忠能和自己并列还是有所不服。
其实不止黄忠,马超刚归顺刘备的时候,关羽也曾经写信给刘备,说要入川与马超比试下高低。虽然最后诸葛亮给他戴了顶高帽子,关羽心满意足的打消了比武的念头,不过可见即使是马超他也不是十分的服气。
既然马超也不过是看在他世代名家的面子上才可以并列,黄忠还不够资格,那么其他蜀军大将要么资历不够,要么武艺不够,更多的则是两者都不足,就更没资格了。
像魏延虽然武艺不错,不过他曾经败于庞德,而庞德和老年关羽打平,表现还不如和壮年关羽战平的黄忠,魏延自然出局了。还有李严虽然职务较高,而且武艺不错,曾经和黄忠打四五十合不分胜败,但是他是在平西川时新归顺的武将,显然资历差点。
所以关羽的潜台词是四个人够了,而不是要换一个人和自己并列。不过关羽只是性格高傲而已,并不是不知道轻重,所以费诗一劝说,他就立刻转变了态度。
如何评价元稹他写了那么多忠贞不渝的情诗,人品到底怎么样
题主这个题目让我很为难,为什么呢?因为我在打算回答这个问题时感觉到自己对人品的定义不甚明了,有点模糊。为了能够准确的回答问题,切合题意去查了下字典。谁知道不差还好,差了更糊涂了。
人品一词的解释
字典关于人品有两个解释;
一;形容相貌,外貌,长相,仪表比如。列句有;
1;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源虽人品庸陋,胄实参华。
2;《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薛宣尉见杨知县人品虽是瘦小,却有学问。
3;茅盾《昙》五:“我也不是老朽昏庸的顽固派,只听媒人的话就说行;我让你自己也去看看人品,还不好么?”
4;更有现今的网络用词;人品爆发,指运气爆棚。
二;形容个人的品格;
1;宋 黄庭坚《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2;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缁徒执罪福之说,诱胁愚民,不以人品邪正分善恶,而以布施有无分善恶。
3;林语堂 《武则天正传》:其次为霍王元轨,乃高宗伯父,人品高洁,见重于时。
依据题意我大胆猜测题主的意思应该是指人的品格当无大错。那么我就依据这个意思来解答问题。
人品的标准
人品一词是大家经常在用的日常用语,在使用的时候确实没有仔细考虑多确切的含义。现今仔细想来,人品优秀不外,做人能承担责任、做事能有利他的行为。是指个人在遵循当时的社会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社会,他人的特征或倾向。
人品更是一个人在稳定的局面与环境中,自然表现出来的各种倾向的总和。指的是安全可控,生存无忧的情况下,无论作哪种选择都不会危及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安全。
比如是否能公平的评判一件事情的对错,不以亲疏而偏移论点。是否承认公平原则,认为付出回报必成正相关。是否愿意遵守外界规则,是否信守诺言等等。能表现出这些倾向的,就被认为是人品好。
为什么要强调在稳定的局面与环境中?因为人的人品,只在稳定的局面与环境才起作用。到了敌对关系,在危险的环境中生存未卜情况下,人会自动切换到生存模式。以经过千百万年来胜出的丛林法则来指挥行动。
我不同意只有紧急状态下的表现才是人之本性与人品的说法。有人拿泰坦尼克号沉没时杰克把唯一能求生的木板让给了露丝来证明杰克的人品伟大。我想说的是哪是因为杰克爱着露丝,他们刚刚有过肌肤之亲,杰克心里燃烧着爱情的火焰。假设杰克没有爱着露丝,那么杰克的这块唯一能够求生的木板是否会让给露丝。
假设杰克把木板让给了素不相识的露丝,那么杰克的人品无疑是高尚的。但是如果杰克没有把木板让给素不相识的某甲而给了爱人露丝。那么某甲是否可以被认为是死于杰克。
结论是显然的,在极端的情况下,杰克可以抱着这块木板谁也不给,恐怕任何人都不能指责杰克的人品吧。但是杰克给了,所以杰克的人品是伟大的。
元稹的人品
元稹是诗作是大家所熟悉的,并且不再题主的问题中。想必题主与大家一样对于元稹的才能是很了解的,也就不展开了。
还是回答题主的问题,元稹的人品的人品到底怎么样。要看元稹的人品如何,我们先一起看看他曲折的为官之道,虽然屡得的皇上信任提拔,但由于锋芒太露,书生意气,触犯权贵利益引起了利益集团的不满。一生四次被贬。
1;一贬江陵;唐宪宗元和元年,元稹考中举人,授左拾遗。 元稹一到职立刻接二连三地上疏献表,锋芒大露,触犯权贵利益,引起了宰臣的不满。开始了他困顿州郡的贬谪生活。
2;二贬通州;元和十年,三十七岁的元稹一度奉诏回朝,以为起用有望。兴奋之余途经蓝桥驿曾题诗留赠命运相似的友人刘禹锡、柳宗元。到京后与白居易诗酒唱和,意气风发。引起权贵们不满。突然与刘禹锡、柳宗元一同被放逐。在哪里他患上疟疾,几乎死在哪里。
3;三贬同州;裴度为相后逐渐改变了他在政治上长期受压抑的处境。唐穆宗特别器重于他,经常召见,语及兵赋及西北边事,令其筹画。数月后,被擢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次年春元稹为相。在迅速升迁的同时元稹陷入了朝廷的复杂斗争漩涡,与权贵的积怨爆发。再一次被贬。在浙东的六年,元稹颇有政绩,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得百姓拥护。
4;四贬武昌;唐文宗大和三年,元稹入朝为尚书左丞身居要职,有了兴利除弊的条件。他又恢复了锐气,决心整顿政府官员,肃清吏治。将郎官中颇遭公众舆论指责的七人贬谪出京。然而元稹因初上位人心不服。时值宰相王播突然去世,李宗闵正再度当权,元稹又受到排挤。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元稹被迫出为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
我想如果不是元稹当官为了国家利益,老百姓的生存,他也不会屡屡得罪权贵们,四次被贬。而且即使被贬还是心怀天下。元和五年元稹奉命出使剑南东川。他大胆劾奏不法官吏,平反许多冤案。在任浙东观察使的六年中,元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绩,深得百姓拥戴。
这样的话相信元稹的基本人品出来了。是一个不畏权贵,能为百姓做事情的人。把百姓的安危疾苦放在心上的人。
元稹被黑污名化的来由
元稹是我国历史上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诗词成就巨大,言浅意哀,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但是现在对于元稹的污名化的问题也看不明白。把元稹说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渣男。
我想问问那些把元稹这么一个生活在1500年前的古人,用今天的最高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有得比吗?看来风波亭上的莫须有还有极大市场。其中不排除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
关于元稹的黑化我注意到主要集中在说元稹多情加无情,到处留情到处抛弃。原配死了立即娶妻等等。我注意的查了一下主要的传说是从《云溪友议》开始的。
1;与薛涛始乱终弃
开元后【异闻野史】记录此事一书作者距元稹年代差六十年,其中描写的元稹,薛涛,刘彩春绯闻是仅此一家。后世《唐才子传》等书到是从中捡了不少情节片段加以扩大。《四库全书》收录时多有“委巷流传,失于考证”“毁誉失当”‘侮谑古圣,尤小人无忌之谈,皆不足取’等批判评价。
书中说元稹与薛涛二人认识于元稹使东川的时候,然而这时候薛涛已经四十岁左右了且身在西川。二人的三首唱和难以考证,与刘彩春更是牵强。这个故事所有的证据都是元稹写的诗,然而仅仅凭个人对诗的牵强附会的解释就成了元稹滥情的证据岂非可笑。
2、西厢记是元稹的自身经历,莺莺是元稹表妹
元稹去世后三百年都不存在此说,此传说最早出自北宋王性之的考证。王性之考证了元稹母亲的族谱,得出元稹确实有个姓崔的表妹,而元稹前期生活轨迹和文中张生类似,于是就给元稹按上了西厢记是元稹自传。但是别忘了莺莺传是传奇题材,崔莺莺到底是不是确有其人无从得知也无从考证。
人性与人品
人品的评判要站在人性的基础上。人品不能猜测,而要站在人性的立场上去观察。而观察人品,除了观行听言,还要了解全面的情况。如果恶意猜度,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难免就离题万里了。这里举个栗子,鲍叔牙识管仲。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时管仲经常多占多拿,临打仗又脱逃,鲍叔牙却不认为其人品差。他知道这些表现背后的原因,管仲是为了奉养老母才有这些行为。管仲的行为固然不对,但是恐怕不能依据这些就说管仲人品不好吧。
在稳定局面中自然流露出的倾向的总和是人品,片面的行为不是,危急局面的反应也不是,试探的结果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