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什么意思
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鉴戒。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出自《诗经·大雅·荡》
同义词:前车之鉴,后车之师
用法:作谓语、定语;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孙子兵法六千字归为二句话是什么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娇之、驰而劳之、亲而离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守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佯北勿从,饵兵勿食、 锐卒勿攻、不缴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以众击寡也,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一定要用两句话来归纳,上面两句话基本上概括了《孙子兵法》的精髓。如果敌我力量之比,我明显高于敌,那我就可以用力量正面压垮它。如果我方的力量不足,或者是为了减少伤亡,就可以对敌进行欺骗、分化、牵制、 疲惫。同时要识破对方的欺骗。把握时机,制造和利用对自己有用的形势,让敌人有力量发挥不出来。而我方能够集中全力对付当面之敌。能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要能守住或者跑掉。要善于收集情报,利用间谍,做到知己知彼,任何大的行动都要经过严密的计划和计算(避免拍脑袋决策)。至于有些内容,比如《行军篇》、《火攻篇》都已经不大适合形势了。又比如说三十六计,其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计,浓缩一下,应该20计都不到。
以上是我的观点,仅供参考。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话该如何理解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我们要结合全文来理解这句话。
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这段话,将天之道用张弓射箭来进行打比方,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说过,老子讲道理很喜欢打比方,这也说明老子总是在观察生活,观察自然,从中总结出那些宝贵的经验来分享给大家。
天之道,便是天道,也即是大自然,自然规律。在老子眼中,天道,就是最完美的规律。
译文:
天道,难道不像张弓射箭吗?举的高了便压低一些,瞄的低了便举高一些,弓弦拉太满了便减少一些力度,弓弦没拉满就增加一些力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这句话概括了天道的特性。
天道的特性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有多的就减少一些,不足的就补充一些,总是尽量均衡,这就是天道。
这里我也来打个比方,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在老子眼里就是最接近“道”的一种事物。大家来看水,如果满了后继续注入,水就会溢出;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同一个容器中的水,总是会持平,不会一边高一边低。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关于“上善若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前面都是说天道,到了这一句,老子话锋一转,说到了我们人类自己的身上。
人之道,是和天之道相反的。
人之道,便是人性,人的自然之道。
译文:
人性啊,却不是这样,人性是损减有所不足的那些人来奉养那些有富余的人。
什么意思?就是说人性的本质是巧取豪夺的,有所富余的人不会满足,仍然要去夺取那些本来已经有所不足的人。
人性贪婪啊,老子对人性看的透透的,一语道破之。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这句话我直接翻译了:
那么谁能用自己的富余来奉养天下(众生)呢,只有通晓天之道的圣人啊。
道者,指天之道,天道一直都是“有余以奉天下”的。但是此处更指通晓天之道的人,即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反复提到的“圣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这最后一句,老子解释了所谓的圣人的做法,其实也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弥补人之道的不足。
译文:
因此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圣人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老子是很务实的一个人,他主张一个人有所成就,有所作为后,不要仗着自己的功劳去获取过多的利益,更不要去占着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名。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说的这样的道理。
你只要过分占有,就一定会和他人起争端,起冲突,最终你的所有都会被人夺走。想要不失去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过分占有,你不去占有,就不会起争端,所有人也因此都没法跟你争。
多么睿智通达的智慧啊,拥有却最终失去,放弃却反而拥有。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真正能拥有什么,会失去什么,这样的人已经看透了。
从古至今,在人类当中,都有很多的富人,在发家致富以后,会经常的做一些好事,想现如今的捐助希望工程、为家乡造桥修路之类的,其实都是在修补人道的不足。
一个人在得到的同时,要学会付出,学会去回报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这样才能长久。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谋可寡而不可众,利可共而不可独”,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堪称“人生座右铭”!它是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名言。曾国藩,春秋战国时期曾子70世孙,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和理学家,湘军统帅,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被誉“晚清时代的半个圣人”。
曾国藩的思想与见解,对后世影响深远,备受后世推崇与赞誉,伟人毛泽东评价他:“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确,曾国藩在知人善用、为人处事等颇有见解,他的很多思想至今仍让我们奉若神明。
有人说,读懂曾国藩的人生“六戒”,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名言“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出自曾国藩人生“六戒”中的第四戒。我们先来看看有哪“六戒”?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第五戒: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这六戒中的每一戒,都是至理名言、醒世恒言,对我们职场事业、为人处事等,都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今天主要说曾国藩的第四戒。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理解,意思是:利益要共享而不能独占,谋略要隐蔽而不可公之于众。一心想独得利益必定失败,众人谋略计划必遭泄露。
简而言之,就是说:利益可以共同享用而不可以独占,出谋划策时要人少而不可人多。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利可共而不可独
利益要共享不可独占。当我们得到一定利益时,应该与大众分享,而不应该“吃独食”,要学会并懂得“分享”。
西楚霸王项羽,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枭雄,但他在“利共”方面很差,没有与将领分享利益的胸怀与气魄,他手下第一谋士范增也如此。
老部下韩信这样评价项羽:
“将士如果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
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
项羽这样的“吝啬”劲,让人忍俊不禁,你都不舍得给部下利益,满足他们的诉求,他们又为什么要为你卖命呢?没有直接的利益驱使他们又图什么呢?
反观刘邦,却截然相反,他深谙人性的弱点,明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垓下会战前夕,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按兵不动,就是想要在既得利益上讨价还价。
而这时,刘邦就表现出了他强大的气魄和胸襟,果断承诺给3人封王,3人在巨大利益驱使下,与刘邦共同奋力合围项羽,最终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
刘邦虽出身农家,却卓识远见、豁达大度,他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并且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令天下勇士纷纷投奔,最终终于击杀项羽,赢得楚汉战争,一统天下。
刘邦天生拥有识人用人驭人的领导才能,即帝王之术,即便楚强汉弱又如何?战争的结局是楚败汉胜。而在此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刘邦熟知人性,懂得“利益共享”。
“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就是对刘邦的赞誉。毛泽东评价刘邦:
“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在《史记》里如是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利益,从古至今都是大多数人渴望得到的,尊崇利益至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这句话总结很经典,虽然有些过,但同时也说明了利益的重要性。
谁如果想独占了利益而不与他人分享,只顾着自己“吃独食”,那么结果可想而知,他必会引发众怒,成为众矢之的,最终一败涂地。
谋可寡而不可众
谋略要隐蔽而不可公之于众。我们谋划一件大事时,应该与少数人商量,而不必与大多数人一同商量,或广而告之。
这个世界上,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一个团队中有主见者并不多。而且这个社会永远遵循的是丛林法则,而这个丛林法则又离不开“二八定律”。
什么是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被称为 80/20 法则、关键少数法则、八二法则、帕累托法则等,是指约仅有20%的变因操纵着80%的局面。
比如,意大利约有80%的土地由20%的人口所有、80%的豌豆产量来自20%的植株等。这个原则在企业管理中广泛运用。
那么回到“谋可寡而不可众”名言里,套用二八定律,也就说20%的人掌握着整个谋划事件的胜败局面,这里的20%指小范围、极少数。
在一个企业里,公司的战略规划、重大决策等,都是公司CEO和少数高层商议决定的,老板有什么重要决定,还要同全体员工讨论吗?
在一支军队里,战略战术等机密是在军事首长们小范围内制定的,军事策略也不可能与全体将士们做讨论,将士们只需执行就好。
本人在一家公司任HRD,有一次组织全体员工讨论人资制度,结果一个小小的考勤制度竟讨论了3个月之久还悬而未决,最后只得在中高层里讨论完成后,就予以了发布。
可想而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重大谋略、计划、决定等只适于小范围内产生,而不适于广而告之,也不必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
曾国藩的“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堪称我们的“人生座右铭”,它教育我们:不要重眼前小利而要重远大宏图,不要重务民主虚名而要重实际。
这句话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适用,对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等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曾国藩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国藩在其他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01:在交友方面,曾国藩认为交友贵雅量,要“推诚守正,委曲含宏,而无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要集思广益,兼听而不失聪。
02:在处世方面,曾国藩认为身居高官“总以钱少产薄为妙”,“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
03:为人处事须在“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
04:“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等等。
蒋公曾称赞曾国藩:“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曾国藩的思想,体现了一种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值得我们一生仰望并学习。
对于曾公的名言,有人会持不同的见解,见仁见智吧,毕竟一个人的思想是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有一定局限性也属正常。
大家怎么认为呢? 欢迎评论区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