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心学 程朱理学

我们经常说: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到底什么是心学,什么是理学?我觉得很容易就理解了阳明心学,这正常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6 22:34:57 浏览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我们经常说: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到底什么是心学,什么是理学

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思想都是在儒学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了继承和创新,属于新儒学。下面笔者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什么是理学?什么是心学?

一、儒学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在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出现之前,儒学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是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至圣先师”孔子创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指引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思想潮流,但儒学仍有其先天存在的局限性。在孔子之后,儒学的发展基本分成了六个派别,分别是以孟子为首的大同派,以李斯为首的小康派,以董仲舒为首的天人感应派,以孟子、告子为首的心性派,以荀子为首的考证派,还有以司马迁为首的记篡派。这六个派别经过创立和发展,最后大同派、小康派、考证派、记篡派在历史的洪流中慢慢的泯灭,只有天人感应派和心性派在中国思想体系中生根发芽,慢慢强大起来。

儒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只能为天下太平的统治阶级服务,但当社会处于战乱状态时,儒家思想就发挥不了其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巩固封建阶级统治的作用。比如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思想就全面压制住了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汉朝风光了数百年。当魏晋五胡乱华时,儒家的思想就失去了作用;当隋唐一统时,儒家思想又重新立在朝堂之上;当五代十国动荡时,儒学又被踢到了角落里。总体来说,儒学只有在社会统一和平时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社会动荡时,儒家思想不能帮助统治者建立和平统一的社会。

到了杯酒释兵权的北宋皇帝赵匡胤上台,他深知自己是通过武力政变上台的,所以对武力进行强烈的压制,而鼓励文化、文人在统治层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样,儒学又一次作为统治者统一思想的重要工具,再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理学、心学是怎么诞生的

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之后,他们的思想为统治者服务,而不能从根本上限制统治者。因此当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后,董仲舒用“天人感应”的方法去限制皇权,根本就达不到目的,汉武帝从心底就不买“天人感应”的账,也不认为做了坏事上天会惩罚自己。到了北宋也是这种情况,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力开展变法改革的时候,儒家的保守派如司马光、程颢、程颐等人被全部贬谪到洛阳,他们的儒家思想也制约不了宋神宗变法改革的决心。有了汉武帝的经历,儒学再用“天人感应”来制约皇帝,肯定会被嘲笑的。于是在洛阳的这帮人,就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了,延伸和升华出新的思想,这种思想就是以司马光、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邵雍等理学六君子为首的,用士大夫的精神将儒学、道学、佛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的一门新学派——理学,理学就这样出现了,它对当时士大夫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是在理学发展的过程中,程颐、程颢在理解老师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关于”无极“

的理论又有了共同点和分歧,两人都认为”无极“即是”天理“,”天理“的对立面就是”人欲“,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简单的打个比方:“天理”就是每个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去,这就是“天理”,但是像有些女性朋友想保持美丽,整天做美容、做拉皮、打玻尿酸,这就是“人欲”,是违反生长规律的。两人的分歧在哪呢?程颢认为人性本善,天理就在心中,只要在自身下功夫就行了,而颐则认为光在心上用功还不行,还要依靠外界的力量达到“格物致知”。

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并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开创了自己的理论,形成了“程朱理学”。而另一位哲学家陆九渊则深入研究程颢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心学”。无论“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的“心学”,都还在“存天理灭人欲”的范畴内,朱熹的思想行为准则就是抑制人欲,多读经书,知性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规范。而陆九渊的思想行为准则是以静坐为主要形式,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

三、阳明心学的诞生

在明一朝,理学就是天下思想的总根,每个人无论思想还是生活,都不能脱离理学而存在。直到有一天,一个人的诞生,打破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个理学思想的总纲,他就是王阳明。王阳明从小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族,老爹王华是状元,给他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王阳明小时候非常的聪明,也非常的调皮执拗,他只要认定一件事,就会很痴迷,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才行。他有惊天的志向,立志要做“圣贤”,古往今来敢这样立志的人屈指可数。

从小王阳明就开始学习和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说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因为明朝科学发展的局限性,王阳明根本参不透事物内在存在的道理。比如他用六天的时间端坐在竹子面前去格竹子的道理,结果把自己看晕了,也没有格出道理在什么地方,于是他就发现了朱熹“格物致知”是有问题的,可是问题在哪,他根本不知道,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这样,王阳明从11岁立志开始,不断地在兵法、辞章、养生、佛学、道学,甚至是玄学方面查找解决“格物致知”的方法,可怎么也找不到通往大门的路径。在此期间,他娶妻、赶考、落榜、再学习、再落榜,直到27岁时,才终于进入仕途,但是他依然没有迈入“格物致知”的大门。到了32岁时,王阳明已经在“格物致知”的道路上艰难行进了21年,他实在想不通了,就放弃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开始和朋友湛若水一起在北京举办培训班,讲解自己的“身心之学”。

到了这里,如果没有什么意外 ,也许王阳明就这样一辈子当官讲学了。每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产生,总要伴随着磨难,王阳明也不例外。他不幸卷入了朝臣和宦官之间的斗争,被撸官下狱后又发配到了贵州龙场驿。在这个极度艰险的地方,王阳明不断的总结和审视自己一生的历程,不断思考朱熹的“格物致知”,终于在公元1508,也就是王阳明36岁的时候,他在贵州龙场驿突然顿悟,被称为“龙场悟道”。悟出的道理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思就是说圣人之道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就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良知,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有自己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只要遵循自己的良知,就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的“知行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述:无论是阳明心学还是程朱理学,都是在儒学的基础上,根据历史的不断变化,为适应形势的需要而创新发展出来的,只不过理学和心学是将士大夫的精神和儒学、道学、佛学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归根结底还是儒学。

我觉得很容易就理解了阳明心学,这正常吗

非常正常,一点也不要怀疑自己。我经常和朋友们说起,古代先人能够有条件读书的比例非常小,人类进步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累积起来,在我们进入信息化的今天,我们一天获取的信息量可能是古人一生都无法企及的,王阳明先生在龙场顿悟开始讲学,最初听众都是贵州当地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农民,你想如果很深奥怎么会有听众,所以看问题不要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之所以说阳明先生的伟大也是站在他立功立言立德的三不朽的思想境界上的,就其心学理论其实早就融化到我们每个人的行为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