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的成语

韩愈的《送牛堪序》想表达什么?韩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6 09:37:00 浏览6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韩愈的《送牛堪序》想表达什么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回答楼主的这个问题之前,开宗明义地说一下,韩愈的《送牛堪序》是一篇“赠序文”。古代文人在相互送别之际,经常有以诗文、结集作序赠别的传统,这种诗文或者结集作序的文章就称为“赠序文”。

(韩愈绘像)

这种传统演变到后来,但凡是临别赠言的文章,即使没有结集作序的也都叫“赠序文”。正因为赠序文具有实用性,带有明确的赠别的特点,所以赠序文的题目都带有“赠”或“送”这样的字眼,而且大多赠序文都会明确地写出赠送对象的名字。

什么是“赠序文”

“赠序”这是一个中国文学中的名词,最早出自清代桐城派散文集大成者姚鼐的《古文辞类纂》一书。在书中他这样写道:

赠序类者,《老子》曰:老子赠人以言。颜渊子路之相违,则以言相赠处。梁王觞诸侯于范 台,鲁君择言而进,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韩愈)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苏明允考名序,故苏氏讳序。或曰引,或曰说。今悉依其体编之于此。

姚鼐把我国古代散文进行分门别类,总共分为13个门类。他从“书序”的角度把“序跋”与“赠序”分开,单独把“赠序”作为散文的一类。可以说,姚鼐将赠序文从书序中分离出来,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清刊善本·《古文辞类纂》·书影)

从姚鼐的编排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赠序文是诞生于唐初的一种文体;赠序是明显带有赠送性质、有明确致赠对象的散文,集、表、传、录等书序类以及诗序类文章不是赠序。

姚鼐不仅把赠序之文独立,与一般的序跋分别开来,而且特别指出韩愈的赠序文“冠绝前后”。

韩愈赠序文的特点

在唐代诸多的赠序文中,以韩愈写的赠序文最具特色,也是能代表唐代赠序文最高成就的。赠序文在文体上有很大的抒发离情别绪的成分,韩愈的赠序文当然也包含着抒发离情别绪的的成分。

除了这一点,韩愈在赠序文中也会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理想见识和思想,这进一步丰富了赠序文这一文体的表现力,对后世的赠序文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愈赠序文的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如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跋退之送李愿序》中就写道称:“余亦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

明代文学家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写道:“大抵序事之文,以次第其语、善叙事理为上。近世应用,惟赠送为盛。当须取法昌黎韩子诸作,庶为有得古人赠言之义,而无枉己徇人之失也。”

(韩愈赠序文《送孟东野序》书影·笔者书籍)

由此可见,韩愈的赠序文确实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韩愈的赠序文在语言上能自创新语,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不少成语就是出自于韩愈的赠序文:如成语“不平则鸣”和“杂乱无章”就出自于韩愈的赠序文《送孟东野序》;“深居简出”和“弱肉强食”出自于《送浮屠文畅师序》;“轻车熟路”出自于《送石处士序》;“怀抱利器”出自于《送董邵南序》。

可以说,韩愈不光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绝妙好文,也丰富了中国成语宝库的储藏。韩愈赠序文写作手法多样,文中多用比喻,造成语言的生动、贴切,这不仅使韩愈的赠序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创新,也是使韩愈赠序文成为文学散文的重要因素。

韩愈在《送牛堪序》中想表达什么?

《送牛堪序》就是韩愈送别牛堪的一篇赠序文,全文有235字(不计标点符号),为了回答问题以及参照的方便,我将原文引录于下:

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征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其为业也勤矣。登第于有司者,去民亩而就吏禄,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常常有之,其为获也亦大矣。然吾未尝闻有登第于有司而进谢于其门者,岂有司之待之也,抑以公不以情?举者之望于有司也,亦将然乎?其进而谢于其门也,则为私乎?抑无乃人事之未思,或者不能举其礼乎?若牛堪者,思虑足以及之,材质足以行之,而又不闻其往者,其将有以哉!违众而求识,立奇而取名,非堪心之所存也。由是而观之,若堪之用心,其至于大官也,不为幸矣。堪,太学生也,余,博士也。博士师属也,于其登第而归,将荣于其乡也,能无说乎? 

(韩愈题跋绘像)

从这篇赠序文的开篇段句“以明经举者”和最后一段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当时韩愈在国子博士的任上,而牛堪是韩愈的学生,当时是国子监的太学生,而且牛堪在科举考试中以明经科登第。

这篇赠序文就是在牛堪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时候,作为老师的韩愈送别学生牛堪时,写下的一篇赠序文。

韩愈曾两次出任国子博士一职:第一次是806年韩愈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并在808年正式担任国子博士。第二次是812年二月,韩愈复任国子博士。(在后文我会附录韩愈年表,以供读者参照)

这篇《送牛堪序》的赠序文是韩愈第二次出任国子博士之时写下的,韩愈的著名文章《进学解》也是在这一时期问世的。

(韩愈雕塑像)

在说这篇赠序文表达的思想的时候,我先解释一个名词,就是牛堪这次考中的明经科举。

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设的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各科的考试方法、内容均不相同,其录取标准也各异。

参加明经科考试的人,必须要研习经学,所以取名“明经”。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而牛堪就是在明经科考试中登第的,可以看出:牛堪是一个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可以说得上是韩愈的得意门生。

(唐代科举考试场景图)

韩愈在送别学生牛堪的这篇赠序文中,主要表达了以几个方面的思想:

  • 第一个方面是:首先肯定了牛堪的学识和才华

韩愈在开篇就写道:“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征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其为业也勤矣。”这就是说考取明经科举的学生,不光要对本专业的书籍做到博闻强记,通晓文理;还要做到触类旁通,对别的领域的书籍或者理论也要有深入的涉猎和钻研,这就要求学生付出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名言,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韩愈在这篇赠序文里第一个要表达的思想就是对学生牛堪的肯定,也就是说牛堪是一个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的青年学子。

  • 第二个方面是韩愈对学子登第之后的一般性论述

韩愈认为,经过寒窗苦读的学子,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之后,经过科举考试的选拨和录用,终于可以进入仕途了,这也是古代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梦想,常言说“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这个道理。

而且韩愈认为,这其中不乏能力超群出众的人,他们在仕途上会表现出更卓绝的能力,甚至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朝廷的肱股之臣、宰辅之才。

所以在文中,韩愈写道:“登第于有司者,去民亩而就吏禄,由是进而累为卿相者,常常有之,其为获也亦大矣。”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特点,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为国家选拨大批优秀的人才。

通过科举取士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打破了依靠世袭关系和世族的用人制度,让普通的家庭中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国家管理者的队伍,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其实韩愈就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而且韩愈也是普通家庭出身,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韩愈绘像)

  • 第三个方面是韩愈对门生观念、以及裙带关系的论述(就韩愈的这篇赠序文本身而言,解读相对简单,但是文本又涉及到很多的唐代科举的制度,所以还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我尽量说得简单一点。)

这个还要从唐代科举考试的局限性说起,因为科举考试虽然在唐代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第一,录用人数很少,像白居易参加科举考试的的时候,一次只录了十几人,所以考上难度很大,以进士为甚,明经好一些,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第二,就是唐代科举制度本身不完善的地方了,唐代的科举制度还比较随意,直到宋代,才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糊名和锁院、别头试等制度;第三,它和第二点有所关联又有所不同,它是唐代科举的一种风气,科举选拔人才不单单从学子的文章选,也考虑到有没有大臣推荐等情况。

所以考前,考生会广泛向朝中重臣投行卷或者拜谒诗文,如果考生所投的诗文得到大臣欣赏,大臣就会进行推荐和宣传,考上的可能性会大一些。如果考生承蒙大臣的推荐而得中,或者得到主考官青睐,一般考生会自认为是他们的门生。

(科举放榜 :登科与落第)

那么唐代的这些考生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教学对象,师承于某一位老师,二是作为大臣或者朝廷权贵的门生。而本文中的牛堪和韩愈的关系既有师承的关系,也有推荐的关系。

所以考生在登第之后,往往会以门生的身份去拜谢老师或者去拜谢推荐自己的朝廷大臣,正所谓“报恩于私门”。正如韩愈在赠序文写道的那样;“举者之望于有司也,亦将然乎?其进而谢于其门也,则为私乎?”韩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这种“谢于其门”的行径这往往会形成一种潜在的裙带关系,进入仕途之后,往往会以门生故吏的身份拜投在朝廷重臣的门下。纵观唐代中后期的历史,牛僧孺和李德裕的“牛李党争”纵横交错长达五十年之久,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裙带关系或者拉帮结派造成的。

而韩愈此处要表达的思想,还是对牛堪的赞赏之情。韩愈在赠序文中写到:“若牛堪者,思虑足以及之,材质足以行之,而又不闻其往者,其将有以哉!违众而求识,立奇而取名,非堪心之所存也。由是而观之,若堪之用心,其至于大官也,不为幸矣。”

(韩愈《听颖师弹琴》·画意)

韩愈认为:牛堪没有“报恩于私门”的行为,韩愈对这位学生寄予了厚望,韩愈认为牛堪是一位不同于一般登第者的青年才俊,这其中既有韩愈对牛堪的肯定,也有对牛堪的勉励之意。可以说是韩愈作为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或者是韩愈学生牛堪一番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他希望牛堪在仕途上和学业上都保持初心,成就一番事业。

所以韩愈写道;“若堪之用心,其至于大官也,不为幸矣”。韩愈在第三个方面要表达的思想就是这些。

(韩愈题跋全身像)

小结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韩愈在这篇赠序文中所言表达的思想,总而言之,是一位老师对学生寄予的厚望吧。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曾这样说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老师这一角色的定位。

其实在韩愈的内心深处,他不仅仅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其实更包含着他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寄予的厚望。从这篇《送牛堪序》的赠序文中其实就能看出来这一点,我想这也是韩愈被后世称为“百世师表”的原因。


附:韩愈年表及文学思想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今河北省省昌黎县), 自称“韩昌黎”。又因韩愈曾任吏部侍郎,也被称为“韩吏部”。谥号“文”,因称“韩文公”。《旧唐书》、《新唐书》均有传。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 韩愈出生于河南河阳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去世很早,是韩愈的兄嫂将他养大成人。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十九岁的韩愈离家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到贞元八年(792年),二十五岁的韩愈才考中进士,这期间他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

796年,韩愈到汴、宋、亳颍州观察处置使董晋幕府,任观察推官。799年,到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802年,时年三十五岁的韩愈被擢升为四门博士,第二年被拜为监察御史。这一年关中大旱,韩愈上疏请宽民徭役、除民租赋,因而触怒了当权者,被贬为连州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担任国子博士,813年改任比部郎中,吏馆修撰。814年,为考功郎中,改考功知制诰,815年迁中书舍人,公元817年七月,韩愈随宰相裴度率军平淮西,任命韩愈为行军司马,因平淮西有功,升韩愈刑部侍郎。

819年,韩愈因上表反对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改任袁州制史,韩愈在任上政绩显著。821年,唐穆宗即位,韩愈被召回京师,任国子祭酒,摧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尹兼御史大夫。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于长安靖安里第,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在思想方面,推崇儒道,排斥佛、老,是一个儒家的信奉者。韩愈在文学上的最大功绩是提倡和领导了“古文运动”。他的古文理论主要有三个方面:

  1. 首先,他强调文道统一,“文以载道”。“道”就是孔孟儒家学说,是内容,是对“文”起着决定作用的东西;“文”是载道的工具,是表现形式。

  2. 其次,他提出“惟陈言之务去”的著名论点,韩愈主张文章要创新。

  3. 第三,提出“物不平则鸣”的论点,韩愈认为文章是作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韩愈在领导“古文运动”中,不但有深刻的理论,而且有丰富的实践。他的古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记叙性的,一是议论性的。在记叙性的文章里,塑造了一些鲜明的人物形象,采用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如《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蓝田县丞厅壁记》等都具有这些特点。

在韩愈的议论性的文章里,具有雄辩阔论,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形成了一种刚健雄肆、曲折奔放、笔力遒劲的独特风格,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很大。可以说,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的一位散文大师,他开创了一代文风。


一缕英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如果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哦

韩愈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散文家、哲学家、文学家。

《韩柳》,即是韩愈、柳宗元的并称。因他们力主变骈文为散文的文体改革,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祥可见笔者《关于唐代古文运动》一文)。

由于韩愈、柳宗元等领导的这一文学革新运动,不仅是有力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而且直接开创了宋代(指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对后世亦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故,唐末诗人杜牧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便有了:“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的诗句。

北宋穆修(注①)在《唐柳先生文集后序》中,称唐代文章“自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

《韩孟》,即韩愈、孟郊的并称。韩愈擅散文,孟郊工五言,两人相友善,时人称之谓:“孟诗韩笔“。

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上,虽然各自有各自的风格特色,但是同样追求险怪,刻意推敲,主张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故,二人诗风相近,工力亦可相敌。

《推敲》,说到此,即应说韩愈与贾岛的一段诗话。

贾岛(779~843) 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初时贾岛落拓为僧,名无本。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曾于京师(应该是郊外,因其时有“宵禁“的,??)骑驴苦吟,(大概就是来了诗意却睡不着觉?)忽然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仍然是做僧人时的路数哦?)

但是,贾岛初时却是用了一个“推“字,却是觉得“推“字没有“敲“字贴切,遂一路走,一路“推“、“敲“折腾个不停,不知不觉中,却是冲撞到了从此路过的时任京兆尹的韩愈。

韩愈问明情况,谓之曰:“敲,用的好,且妙!“二人停步论诗,谈论了许多关于诗文写作的问题。(此二人自是谈诗论文,其各人所乘马?、驴儿应是旁边去啃青草???)

由此,二人自是成了朋友。此段故事也成了历史佳话。“推敲“的典故,即是由此而来。

历史上,韩愈因上疏请免傜役赋税、谏迎佛骨等上书时政之弊,触怒朝宗,几乎被杀,几遭贬谪。

比如,相传的“八仙过海”之一的韩湘子,据说便是韩愈的侄孙。

有一次在韩愈生日时,韩湘子不期而至,为他祝寿。并献诗一首,且命人搬来一酒樽至厅前,聚土成堆后,土中生出一朵碧花如牡丹花一般,上有金字两行: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及众嘉宾均不知何意。韩湘子说:“天机不可泄露,日后自会应验也。“

待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时至隆冬,韩愈走至路上,雪深数尺,所乘马匹难以前行。雪皑皑,路漫漫,前行不得,后退无路。正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着严寒踏雪而来。待韩愈看到时,竟是韩湘子。

韩湘子问韩愈:

“您可曾记得当时花上之诗联?“

韩愈问:

“此乃何处?“

韩湘子答:“此即是:蓝关。“

韩愈闻此,嗟叹良久,答道:

“凡事物均有定数,待我为你补齐那花上诗句。“

即:《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同年,宪宗改用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次年,又招回朝任国子祭酒。

韩愈在政治上,既不赞同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张,也反对藩镇割据,尊儒反佛,比较关心人民的疾苦。

在文学上,主张继承秦汉散文传统,提出“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观点。要求文章应该有充实的内容,做到文从字顺,反对追求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偶文风。

注①穆修(979~1032) 字伯长。郓州(今山东泰安东平县)人。北宋文学家。曾亲自校正丶刻印韩愈、柳宗元文集。

配图及文中部分文字源于网络,如侵秒删。

韩愈写的名句有哪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