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艺考朗诵的关键是选择作品吗
【由李又然的诗作《我也喜欢》说到艺考朗诵】一年一度的艺术类院校招生考试和艺术特长生考试已经拉开帷幕;其中,有一部分考试必然涉及朗诵。
朗诵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决定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广度和深度;这里所说的是,在有朗诵完好训练足可以参加艺考的情况下,选择作品的至关重要。
所以要问朗诵什么又怎样朗诵,关键之一是如何选择作品。许多人以为,关键是朗诵者,而文本在其次。试读这首诗叫《我也喜欢》,读罢后再讨论一一
这首诗原载于《黑龙江日报·天鹅》(1982年8月22日第三版)。后以《李又然遗作:我也喜欢》为题刊载于《新观察》综合性半月刊(1985年1月10日第1期·总第345号)。这首诗很短小,可包容很宽广,适合艺考朗诵,推荐理由如下:
首先是时长。
朗诵通常在初试,要求考生最长不过朗诵2分钟。三言两语,当然不行;但是2分钟,实际已经够长度了,有时候考生朗诵不到2分钟,主考老师就已经分出仲伯,看出考生大概潜质。有教授介绍说,除考表演有朗诵外,考戏剧影视编导等也考朗诵:一是考精神面貌和状态,过于投入并无真情;二是考生活常态的容貌和装束;三是考语言表达的一般情况,无须公式化表演。
其次是体裁。
小说、散文、诗歌,寓言故事、戏剧片断、本人习作⋯⋯ 当然没有限制,都可以选用为考试时的朗诵作品。例如选择托尔斯泰的微型小说《跳水》,为了控制在2分钟以内朗诵完毕,砍去了作品的一半,而剩下的一半至少有船长和他的儿子、船员们、猴子,用眼睛阅读不难,朗诵者就遇到障碍了,情感投入和转移都难,无法交待清楚人物和人物关系。选择古诗词,对于没学过或学偏颇者来讲,无疑是在向朗诵大师们挑战,过关也难。
再次是题材。
重大题材、课本教材,就其思想性、艺术性而言,绝无问题。但是一般来说此一类作品大多有朗诵大师的音像制品,耳熟能详,家喻户晓。考生的朗诵,也存在冒险。
在艺术类院校招生考试和艺术特长生考试中,选择怎样的朗诵文本为最佳呢?这当然要因人而宜,没有硬性的规定和标准。考虑到以上三个要点的基础上,我本人的建议是:作品可以是名家的,但必须是名家微雕一般的上品,有生活的情趣和明晰的哲理;朗诵者考试时一定要融入作品之中去,才有可能引起主考老师注意,增加一定印象,正所谓:清新得能唤醒耳朵,动情得能触及心灵⋯⋯
这里,本人推荐曾经在艺术类院校考试和艺术特长生考试中朗诵《我也喜欢》这首诗,由诗人李又然晚年所作。李又然(1906.4.16~1984.11.13),著名诗人、散文作家、翻译家、教育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藜的《延河散歌》,胡昭的《军帽底下的眼睛》,均为李又然最早发现、提携、推荐发表,一举成名,享誉诗坛。
读书为什么要大声朗读
感谢邀请!
读书有分无声与有声两种,其中无声读书是用心读书,有声读书是要口到 ,默读速度相对来说快些,但是相对于大声读书既要眼到还要口到,更要心到,顾效果更高于默读,方便记忆。
大声朗读一般在校园多见,其主要是营造一个热情的学习氛围,也可以提高记忆的效果;但是我们在图书馆看书却要求要静,其中主要原因是不打扰他人,所以大声朗读的方式适合校园和不打扰他人的情景下,因为大声朗读会启动身体的各个感官从而提高读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