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什么是君子
什么是君子?
君子,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原指古代国家最高统治者,俗称君主。君子,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做人:对上恭敬、对下不傲,是为礼。
做事:大不糊涂、小不计较,是为智。
对利: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为义。
恪律:守身如莲,香远益清,是为廉。
对人:表里如一,真诚以待,是为信。
修心:优为聚灵,敬天爱人,是为仁 。
———符合上述的就是君子。
伯夷叔齐为什么要为暴君纣王饿死在首阳山里
谢邀。
关于伯夷叔齐,史载商朝贵室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哥俩都因推让偷偷的跑路,以表达坚决不受家业的真心诚意,不久他们俩看到家业让别的兄弟继承就放心啦,这时他们俩听说西伯姬昌尊容养护老年人,他们俩就因彼此年纪老迈商量着去投奔西伯姬昌,可是天阔路长,走到半路正遇到姬发用车载着姬昌的神位东伐商都,于是二人就拉住武王的车马谏阻说,父死不藏已离孝道,以臣伐君又背弃忠理。当时武王早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所以没有给他们俩面子。等天下归周后,伯夷叔齐就不肯食用周粟,饿死于首阳之山。
这个事说的是,即便不同意老年人的劝阻,武王也当耐心好言相告,让伯夷叔齐明白自己也是不得已而为天下苍生为之,绝对不能酸脸的怼人,以致伯夷叔齐下不来台阶很伤心,没有愉快的心情去用嗟来之周粟。同时,这一切本是伯夷叔齐本族的粟米,却改称周粟,无异于他们俩合法的酒菜被武王抢劫,再赏给他们俩,一时转不过来这个弯弯绕绕很憋气,所以拒绝食用周粟。另外,天下人都在庆贺周德兴旺,他们俩却自觉是商朝残渣余孽,没有合乎情理的借口会去端捧胜利者的杯盏。更何况能舍掉自己家业的隐居者,怎么也不会为几口粟米去摇尾乞怜的。后世说,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范。
可是,不管怎么说,伯夷叔齐都是每日三省自身修养品行的善良人,为什么却采薇而食,天之道不会不保佑他们俩吧,可还是饿死啦,孔子常夸颜回品学兼优却常常吃上顿没下顿的,营养不良而早夭,如此聪明的人竟然遭殃受困苦,以后不要再说天道无亲唯与善人啦,因为这些克己律己谨小慎微的明白人,行止坐卧都会斟酌选择,说话总是照顾别人的心情,三思而后才启朱唇,事事周到,从不触犯或者是怨恨别人的,然而却总是不如那些啥事都不懂还胡作非为的人富贵安乐,长寿多福。
其实吧,伯夷叔齐,虽然既贤且明,却还是不识变通。真理确实从来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真理也是需要活学活用才能总有效验。否则就是胶柱鼓瑟,自绑自困。所以,孔老夫子在困境中也曾一改,肉割不正不吃的教条,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吃,积极寻求摆脱困窘的道路,并说“如果做卑贱可鄙的职务可得富贵我也义不容辞满心欢喜地愿意去干,如果怎么也是白费力气,就凭自身的喜好选择顺其自然的开心快乐”,这才是孔圣人的绝招呀!
世上从来就不存在周粟商粟和夏粟,因此,伯夷叔齐并不是要为暴君纣王饿死首阳山上,而是没有突破学问的瓶颈,编造不出自我解嘲的理由才走火入魔做茧自缚的。
“怨是用希”,怎么理解
感谢邀请!
这个词其实出自《论语.公冶长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直接翻译过来的译文是: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抓着别人的过错不放,怨恨他们的人也少。”
故事背景:“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长子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继位,二人相继出逃。武王伐纣时,二人认为是“以暴易暴”,曾扣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最后饿死于首阳山。通常认为伯夷叔齐是孝悌而有气节之人。
“不念旧恶”,不记住或不计较跟别人的宿怨。 “怨是用希”,即“用是怨希”的倒装。“用”,意为因为、由于。“希”,通“稀”,意为稀少、罕见。
怎么理解呢?其实需要整句连接起来理解:
孔子所说的恶,在这里不能解释为恶行或者过错,用怨气、愤恼更为贴切,因为后面说到怨是用希。如果恶是恶行,那么恶行是会变少的吗?怨气才会变少。这样就好解释了,恶体现在哪?在武王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在以暴制暴,以臣弑君,不知其非矣。 伯夷叔齐有怨很明显,孔子没说伯夷叔齐没有怨气,怨是用希是说怨气稀少了,怨是有的。那么孔子凭什么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在《论语.述而》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在《论语.微子》子曰:“不降其志 ,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可以看出伯夷叔齐是孔子的精神楷模,仁在伯夷叔齐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
所谓杀身成仁,仁留千古。 饿死是种恐怖的死法,特别是两个人一起饿死。试想把两个人囚在山中,不给吃喝,会发生什么事?轻则抓墙吃土,重则互食充饥。而伯夷叔齐饿死不同的地方在于是自愿饿死的,伯夷叔齐把挨饿看成是种修行,是种对周王朝的不屈服,是对精神的进食,饿死便是涅槃。在无力改变时,死就是对世道最有力的抗争。 孔子把仁看作一生的追求,通过伯夷叔齐的事迹,他看到了仁。孔子了解追求仁的道路中需要经历什么,伯夷叔齐拥有了仁,那他俩身上会有什么样的品质,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推断,说怨是用希。通俗的讲就是,我跑完马拉松,看到旁边的马拉松选手,就可以推断他们平时的千辛万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