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蒙古骑兵战力为何滑落由世界第一到被明军揍到处逃窜,不足百年
一、阶级分化严重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们在当年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表现出了一些致命缺点,比如蒙古人不擅长做管理,他们打仗打到欧洲,可是几乎很多地方在他们征服离开之后,就又恢复原来统治了,蒙古人并没有真正将其统治下来。
从蒙古人建立元朝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忽必烈当初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余对手并且建立元朝,和他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思想以及技术息息相关,当时忽必烈的管辖区域和汉人接触比较多,他自己就是在和汉人的接触过程中才深受启发,最终建立元朝。
可是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元朝统治者却开始对人划分等级,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其中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是第二等,长江以北的汉人、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渤海人为第三等,长江以南(之前南宋的统治范围)的汉人为第四等。
以这样的等级划分为基础,统治者还制定了很多明显区分等级的规定,比如说汉人与蒙古人之间发生纠纷,要是蒙古人把汉人杀了,只需要赔两只羊或者一头驴即可,但是汉人将蒙古人杀了,轻则偿命,重则牵连亲人。
基本上当时围绕着等级划分制定的诸多标准,都是明显不公平的,对于占据人口大多数的汉人来说,更是无法忍受,所以后来的红巾军起义只是汉人在长期压迫下做出的最终反抗,而元朝的灭亡,那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事实上元朝统治者不仅把人分为四等,还将职业也进行了划分,将其划分为十个等级,分别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从元朝的职业划分来看,不仅有着明显的重武轻文倾向,还对文人有着一些鄙视,将其排在娼之后,一个儒士居然连娼妇都不如,足以见得元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发展存在严重局限性。
一个朝代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军事、文化的共同进步,所谓军事自然就需要对武将以及士兵重视起来,所谓文化,也就离不开那些读书人,只有将两者一起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时代发展进步,缺少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国破家亡甚至引发各种悲剧。
比如宋朝时期就是因为不重视武,一心只知道发展文化,结果宋朝在文化方面的成就很高,但是却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软弱的朝代之一,周围的国家谁都敢欺负一下宋朝,各种割地赔款、还有惨绝人寰的靖康之难,让后人看完之后都觉得耻辱,这就是最典型的重文抑武朝代,导致的悲剧可想而知,当一个朝代的人都只想搞学问不想打仗之际,距离灭亡也就快了。
重武轻文的朝代中,元朝和清朝都算是比较典型的,尤其是元朝最为明显,文人在元朝没有任何地位,也就很难产生什么有价值的文化思想,一个朝代缺少文化思想,恰似缺少灵魂一般,人们的信仰难以维持,一个朝代的根基自然不会长久。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不管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只要过于重文或者重武,都会导致国家的各方面政策以及利益趋向于某一方,这些明显的倾斜,时间久了之后,不仅无法促使被重视的那一方迅速发展,反而还会导致其迷失自我、好逸恶劳,宋朝时期的文官以及元朝时期的武将就是如此,长时间的养尊处优,只会让他们陷入罪恶的泥潭无法自拔,却无法促进其发展,只有双方势均力敌,相互竞争、促进发展,一个朝代才会向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元朝的阶级分化,直接导致文人以及处于底层的汉人都严重不满,长期积压之后,最终必然会爆发,到了那个时候,本身就是数量较少的蒙古人,完全无法压制住汉人的爆发。
二、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朱元璋在总结元朝灭亡经验的时候,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元以宽失天下”,其实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元朝当时的统治,确实足够宽松,基本上类似于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的感觉,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管理艺术,实际上并不是他们想要这样管理,而是因为元朝时期的统治阶级蒙古人压根就不会管理,只能任其发展。
前边说了,元朝统治者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以便于区分大家的地位,实际上他们这样做还为了对人们进行统治管理,因为自己不懂得管理,就坐享其成,把管理的重任按照人的等级划分分配下去,蒙古人负责享受,第二等的色目人担任一些要职,第三等以及第四等人主要负责担任一些小官或者执行任务。
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元朝的整个统治氛围都是比较宽松的,出现了上边我所说的放任自流。为何元朝统治者明明分工明确,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除了制度的缺陷之外,还应该和人性有关。
元朝等级最高的蒙古人每天不用干事情,只需要坐享其成,真正干事的色目人以及汉人等得不到重视和满足,长此以往必然不满,更加不可能卖力干事,比如色目人身为第二等管理者,向上不能得罪蒙古人,向下不能得罪汉人,处于两难位置中,他们只能选择对上隐瞒,对下宽松(通俗易懂来说就是不作为),因此造就了元朝足够宽松的政治环境。
最开始阶段元朝的一切生活还能正常维持下去,主要得益于元朝对外贸易的繁荣,保证了整个国家的经济暂时不会崩溃,人们才能顺利生活,元朝因此得以维持近一百年,到了元朝后期,之前维持元朝经济命脉的对外贸易也逐渐萧条,自然元朝就要灭亡了。
汉人身为最低级别的执行者,自己累死累活为上层阶级的人服务,得到的尊重以及物质方面的东西都很少,换成谁也不愿意这样被人压榨,人性深处的那种不甘心与不屈服,在这种时候会更加明显,当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冒着生命危险爆发就是必然的了。
下层阶级的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酝酿着反抗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成天养尊处优,生活在极度安逸的环境中,就连曾经叱咤风云的蒙古骑兵,也在安逸的生活中懈怠了,等到战争来临之际,他们就像清朝时期的八旗兵一样,完全成为一种摆设,没有任何战斗力可言,明军灭掉他们,自然轻而易举。
三、结语
蒙古骑兵的战斗力本身不差,在古代的军事排名中,绝对是名列前茅的,可是他们因为自己统治的问题,导致生活越来越优渥,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于安逸的生活,早已让蒙古骑兵的战斗力衰退,最后遇到明军,不战而败都是正常现象!
备注:文章引用——嗔痴历史官,如有冒犯,联系必删。
形容逃跑很狼狈的四字词语
抱头鼠窜
狼狈逃窜
慌不择路
落荒而逃
夺路而逃
丢盔弃甲
①抱头鼠窜
释义
已与权威书籍校验
形容慌张逃走的狼狈相。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夫陆贾天下之辩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仅以身免。”
详细释义
【解释】: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出自】:《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示例】:吓得这些人一个个~而逃。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九回
【语法】:连动式;含贬义,形容敌人的狼狈相
②狼狈逃窜
基本释义
以狼狈的形象为贬义,和狼狈而逃一样是形容仓皇猥琐地逃跑的不堪丑态的。
③慌不择路
释义
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
详细释义
【解释】: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
【出自】:元·施惠《幽闺记·山寒巡逻》:“陀满兴福来到此间,所谓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只得结集亡命,哨聚山森。”
【示例】: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贫不择妻。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④落荒而逃
释义
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详细释义
【解释】: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出自】: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⑤夺路而逃
基本释义
形容吃了败仗或慌张得不管是什么路只管逃命要紧。形容战败后狼狈地逃走。也比喻处于尴尬窘迫境地时狼狈而去。
⑥丢盔弃甲
释义
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详细释义
【解释】: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福山一饭店疑似燃气爆炸,外墙被炸穿路人仓皇逃窜, 你怎么看
我觉得路人仓皇逃跑也属正常,在突然遇到危险的情况下,第一反应肯定是远离危险区域。同时像饭店这样的公共场所,应该做好平时的安全排查,确保无安全隐患存在,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