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上级领导不断给暗示:你的这个东西很好看、那个东西也不错如何拒绝为好
天哪,为什么要拒绝?回答:谢谢领导!想象力太丰富了吧。领导只是为了找你说话而已。领导表示关心下属,夸奖穿的衣服好看,配色不错。不是很正常一句话吗。
想多了,自己心里乱琢磨,会影响心理健康。放下,活得简单,开心笑一下,什么事都没有啦。
如果领导真的暗示你送个东西给他,装傻,不懂。我会害羞地笑一下,让他觉得本人很单纯。哈哈哈哈
来,给爷笑一个?????
暗示在文学中有用吗
文学作品中的“暗示”的作用。“暗示”,就是通过一定的途径,间接地把意思表达出来。
文学作品中的暗示,一般分为五类:即时间暗示、环境暗示、心理暗示、人名暗示、修辞暗示。
文学作品中,这种手法的巧妙运用,写实写意,不直不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时间暗示
文学作品若要写人记事,大抵少不了时间的交代。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粗略地分为直陈和暗示两种。就暗示而言,有的是借助于特定的景物特征,有的是借助于自然规律及人们的生活经验。如: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写到破毡帽贱价粜了米之后垂头丧气上街时,作者这样写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走在狭窄的街道上”。这样写一举两得,既暗示了上街的时间是中午,又形象地勾勒出农民那种希望破灭后无精打采的精神状态。又如唐诗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显然是傍晚。这些都是借助于特定的景物特征,来交代“时间”的,这样比直接陈述显得笔墨简炼、含蓄,富有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二、环境暗示
作品中人物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一定的空间构成了一定的环境。环境的描写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人们的思想、个性特征有着密切联系的。如:鲁迅的《杜戏》第11节,作者分别从景物的声、味、色、态几方面来描写农村夜景的清新,不但映衬了“我”的喜悦心情,而且暗示了“我”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自然环境尚且如此,社会环境描写更能体现这一点。如鲁讯的《风波》中的一段“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一支大辫子;伊虽然新近裹脚,却不能帮七斤嫂做事……”通过留发、裹脚这一现象的描写,暗示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仍是闭塞、落后的时代。
三、心理暗示
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可以展示人物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展现一定环境下人物的复杂心境,着墨少,感染力强。如《七根火柴》一文,开头描写草地恶劣环境,写卢进勇“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的心理,暗示红军战士对火柴的迫切需求。
还有一些心理暗示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体现的。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素怀大志,要夺取天下,然而当时羽翼未丰,寄人篱下,因此,他的谋划是不能为人所知的,更何况曹操也有纂位自立的意图。枕边岂容他人高卧!刘备深知如果曹操窥破他的内心,必然加害于他。因此,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不觉吓得手中的筷子也掉了。然而,刘备却推说是听到了迅雷所以吃惊,把事情掩盖过去。“闻雷失惊”这一动作写出了刘备的内容活动,暗示了他韬略深藏的性格。
四、人名暗示
有些作品的人物命名寓意深远,认真细致地通过字面的含义和读音来分析人物的命名,了解其中的暗示意,有助于我们明确作品的内容与主题。长篇巨著《红楼梦》众多的人物命名就采用了暗示这一艺术手法。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四个名字,从字的组合上暗示出他们互为影子的复杂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小说还通过人名的谐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如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自幼被拐,命运多舛,确实是“应怜”。小乡宦之子冯渊,是被活活打死的,岂不平白“逢冤”等。
五、修辞暗示
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但能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且能深化主题。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区别时,说“王好战,请以战喻”,告诉人们“战争”不是“仁政”的内容,同时,还暗示“民不加多”是因为王好打仗,百姓不愿意颠沛流离。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暗示的是,梁惠王的“移民移粟”只是搞小恩小惠,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要使百姓加多,就必须施行仁政,行王道,要以人为本。
了解了文学作品中的暗示法,有助于我们阅读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