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朗上口的意思 朗朗上口

朗朗上口的意思(为什么文言文作为书面语,有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不可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3 07:13:58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文言文作为书面语,有些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不可言

1.古代的书面语言,并不专门用于书写。我们知道,古代最早的书,是写在龟壳、竹简上。后来慢慢写在缣帛上。真正造纸术的发明,到了东汉。由此,我们不难猜想,古代的书,一定很贵。因此,书的内容,通过口头来传播,应该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古代没有标点,断句是一个读书人重要的基本功。如果文字写得有音律,可能断句会容易一些。

2.古代儿童学习,并不像现在,拿书来看,更多的是老师念,学生跟着念。

3.古代的书面语言,很多还是要通过口来表达。比如给皇帝上的折子,有时也需要通过口头来表达。凡是要通过口头表达的书面语言,一定需要念起来好听。

4.文章写好后,一般都要进行修改,有些可能还要邀请几个好友一起来改,这同样要将书面语言口头化。叶圣陶先生讲过,文章写好后,要多念几遍。有时,文章中的语气、情感等,仅仅阅读是不能完全体会的,只有把它读出声来,通过耳朵的帮助,才能体会。这就要求文章的音律了。

5.古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少。就是科举考试,也就是那些东西。比如,明太祖朱元章就规定,科举的试题标准是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学子,文章不但内容要写得好,还要读起来好听,这是必然的。

6.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和尚念经的韵律,对中国人的文章写作也产生了影响。近体诗中的格律,就是受到佛教念经的启发。

7.有些文人没事,写文章就是作为一种享受,当然要追求音律美。

8.现在,有些人写文章,也是要追求音律美。比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有些文章如果去念,也有韵律美。我自己有些重要的发言稿,对一些关键段落,也会刻意在音律上做些处理,让文章念起来更有感染力。其实,如果我们注意领导人的讲话,其中很多地方都注意了音律美。

9.现在流传下来的,大多都是优秀的文章。音律美,也是使文章传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为何用普通话读出来,朗朗上口合辙押韵

【原创问答】谢您邀请!

首先来说《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发端,虽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汉语、文字、语音演变,然而为什么到了今天用现代的普通话还能读懂,甚至大部分依旧押韵呢?

其实这是一个复杂而又专业性强的话题,说来话长,那么我就以最通俗的白话,来浅说几点,让大家有个基本的了解吧。

一是我们现在的《诗经》版本是经过国家审定、编篡、翻译、整理而来的,自然是要在原貌不变的情况下,按照当代的简化文字、统一发音而出版发行的。因为历朝历代都会依照历史文化的演变,形成一整套适合当朝文字、语音、韵书的文化应用系统,就比如当今我们的“新华字典”、“汉语拼音”、“中华新韵”,还有“普通话”等文化工具。

二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从来没有被割裂,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文化延续到今天的文明古国。我们的诗韵就好比一把尺子,无论风吹雨打,万变不离其宗。隨唐以来,各朝代的诗歌都坚持使用先祖传承下来的韵书,始终没有脱离一脉相承的音韵系统。尽管说《诗经》源于先秦,也许那时还没有音韵学,然而,先人们的的确确给我们传下来了一部韵味十足的古诗歌合集。

三是古代诗歌有押韵的基本规则,因各朝代的方言与发音是有很大差异的,这就需要有一部统一的韵书来做标尺,我国的《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华新韵》等韵书就是在不断地进化中沿传至今的。从古诗词上就能看出来,中国屡次折服和融合外来文化,都不能使我们的诗词文化断代。元朝人来了,不管你说哪门子蒙古语,文人们依旧用《词林正韵》填词;满族人来了,不管你说什么满话,诗人们还是用《平水韵》作诗。甚至元朝的蒙古人、清朝的北满人都学会了用词林正韵和平水韵写作诗词,如大名鼎鼎的纳兰性德就是例证。

简言说,就是因为我们的诗韵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才能够让我们今天不仅能够读懂、吟咏、运用先早的古诗文,而且还在继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此为个人一点浅见,,谬误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