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睚眦之仇必报,滴水之恩必酬,这样的人你喜欢吗
睚眦必报的人,感恩图报的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应该辩证看待和对待。
睚眦必报的人一定是勇敢的立场鲜明的;但是在某些时候却又显得得理不饶人,有些小气了。
感恩图报的人一定是非常有良知的,可爱的;但是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可能受到他人的恩惠和帮助,若是这样的话,那么生活中定是会经常在报答别人。
长此以往,睚眦必报的人生活会被打乱,可能还会影响他人,会造成恶性循环;同样的,太过感恩图报也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困扰。
综上所述,睚眦必报和太过感恩图报都是不可行的。个人认为,凡事都该量力而行,在不影响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适当的行为和做法才会让生活更美好。
生活中,是应该呲牙必报呢还是应该以德报怨
亲爱的题主啊!你能不能先把词汇搞准了,再来头条提问呢?呲牙必报,有咧嘴必报吗?也可能我才疏学浅。这个词汇是你新创的吗?如果是,真的可喜可贺了。假如是你疏忽打错了字,以后还须注意点,避免出笑话。
我只记得有“睚眦必报”,没有见过“呲牙必报”。睚眦必报,比喻心胸极其狭窄,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而以德报怨的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也就是说,面对别人的伤害时,要学会原谅和接受。
笔者认为:生活中,为人处事要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即使别人伤害了你,也要学会宽恕。以德报怨,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质和美德。我们虽不是圣贤之人,但亦不可冤冤相报。凡事不要做绝,给人给己留有余地。要心胸开阔,为人达观,不能抱有睚眦必报的心态。否则,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做一个以德报怨的人,生活给予你的必将是好报。
多有得罪,敬请谅解。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范睢为何嫉杀战神白起
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准备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破赵国。可是从秦国传来的却是退兵的命令。原来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话,以秦兵暴师日久,应当让士卒休整为由,允许韩、赵割地求和。范雎本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说客,长平大胜使他心生嫉妒,怕灭赵之后,白起威重功高,使自己无法擅权便以巧言断送了白起宏伟的军事图谋。白起因此与范雎有了矛盾。
秦国罢兵后,赵国不但不愿意献城反而展开了连齐抗秦的活动。秦昭王遂又命白起统兵攻赵,但遭到白起的拒绝。白起认为秦国已经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却不懂得战机稍纵即逝的道理,于秦昭王四十九年(公元前258),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郸,结果秦军攻势受阻,将卒多有伤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统兵,但白起认为此次必难成功,遂托病不行。范雎此时用私党郑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伤亡惨重且主将郑安平率两万军队降赵。孤注一掷的秦昭王亲临白府对白起说:“你就是躺在担架上也要为寡人出战。”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已看出残局无法收拾,坦诚劝秦昭王撤兵,等待新战机。昭王不听,反认为白起有意刁难,加之范雎乘机进谗。于是下令削去白起所有封号爵位,贬为士伍,并强令他迁出咸阳。
由于身体患病,白起并未立即启程。三月后,秦军战败消息不断从邯郸传来,昭王迁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动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处),秦昭王与范雎商议,以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白起引剑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