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此处有深意,欲辩已忘言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全诗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如下:
住宅盖在人世间,清静却无车马喧。问我为何能如此?
心超世外地显偏。自顾采菊东篱下,悠然无意见南山。
山间雾气夕阳好,飞鸟结伴把巢还。此中当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扩展资料: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每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有《陶渊明集》。
“山雨欲来风满楼”表现的哲理
“山雨欲来风满楼”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后经引申可以用来形容发生某些重大事件前的征兆。
原文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名句“一树梨花压海棠”,这究竟有什么深意
“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的深意,就是做诗的人意有所指,作者采用比喻的写作手法,代指一种年龄差距较大的婚姻关系。
此诗的作者是苏轼,苏轼写了这首诗是有一定原因的,苏轼有一个词人朋友叫张先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他在八十岁的时候竟然要纳妾,而且这个妾十分年轻,只有十八岁。那么,苏轼作为张先的好友,自然要去贺喜吃喜酒的。
对于这种老夫少妻的婚姻,在古代不是什么奇闻怪事,但好友之间调侃嘲讽的行为自然会有的。于是苏轼即兴写下这首被后人引用无数次的名句。原文是这样说的: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对,一树梨花压海棠。
诗文的前两句说明了两者的年龄差异,也描写了两者之间在容貌上的悬殊。一个是白发老者,一个是青葱红妆。诗的后两句描写洞房之夜新人同房时的情景,在这里出现整首诗的神来之笔——一树梨花压海棠。作者用一树梨花来形容好友的须发皆白,用粉红的海棠花来比喻新娘的姣美。一白一红形成意识形态上的视觉对比,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反差认知。
此诗成诗于北宋年间,后世多有引申使用“一树梨花压海棠”这一句,一般用来嘲讽老夫少妻或“老牛吃嫩草“这一类型的婚姻和恋情。虽然我们不能洞察苏轼做这首诗时的心态是基于文学创作目的,亦或是单纯意义上的调侃戏谑,都不妨碍我们对这首诗的吟诵和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在多个自媒体问答或者创作中,“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词,在不知不觉中与低俗扯上了不清不白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借用引申古人的名句时,应尊从作者的审美意识,且不可借古词,引邪意,使原本美好的东西乏善可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