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我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才都有谁
- 中国史上十大旷世奇才分别是谁
- 赵烈文是如何准确预测出清朝灭亡时间和灭亡后的形势的
- 古驰,LV,巴宝莉有哪些让你蠢蠢欲动的男士新款短袖
- 苏轼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在政治上得意过,三次被贬原因何在
- 大家都说苏轼豁达、淡泊名利,但为什么他晚年还是想着回朝做官
- 人才,天才,鬼才,怪才,奇才,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 苏轼能不能称得上是两宋第一才子
- 苏轼被称为奇才,奇在哪里
我国历史上的旷世奇才都有谁
唐、宋、元、明、清、近代各列举一位吧!
1,唐代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别名魏征、魏郑公,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2,宋代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3,元朝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年7月24日 —1244年6月20日 ),字晋卿 ,汉化契丹族人,号玉泉老人,号湛然居士,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
耶律楚材提出以儒家治国之道并制定了各种施政方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4,明代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自号阳明子。浙江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精通儒、释、道三教,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5,清代袁枚。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写诗文。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6,近代毛主席。
毛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史上十大旷世奇才分别是谁
中国历史上十大旷世奇才分别是:扭转乾坤的鬼谷子,百家宗师姜子牙,千古奇才复越功臣范蠡,谋取天下兴天下的张良,羽扇纶巾蜀汉丞相诸葛亮,学富五车功盖孔明的东晋宰辅王猛,少志凌云的中唐谋臣李泌,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北宋良臣赵普,神机妙算大明军师刘伯温,蛟龙出水清初谋臣范文程。
赵烈文是如何准确预测出清朝灭亡时间和灭亡后的形势的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子渊之前也非常感兴趣,但是因为此事太过玄乎,所以子渊是有些怀疑的。将其中来龙去脉了解清楚后,子渊才明白,赵烈文确实是难得一遇的奇人。
▲赵烈文旧照
赵烈文,字惠甫,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出生于江苏常州。赵烈文早慧,童年时就对很多问题颇有见地,更因为才气出众而闻名乡里。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赵烈文在好友推荐下前往武昌,担任曾国藩的幕僚。此时的曾国藩正深受太平军烦恼,对赵烈文这样的一个书生并无兴趣,当他前往湘军大营时,曾国藩直接叫手下带他去参观当时湘军的水陆兵营。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的本意是借军营内的士气挫挫赵烈文的傲气,结果他非但没有被吓到,还挑出了不少问题来,一回来就给曾国藩汇报,扬言曾国藩如若不纠正,未来必会大败。曾国藩只是把赵烈文当成了纸上谈兵的书生,压根没有放在心上。赵烈文一到曾国藩手下就受到冷遇,加上没过几天又传来母亲患病的消息,于是他便主动请辞,离开了曾国藩。结果还未等赵烈文踏出门,就传来了樟树镇湘军大败的消息。
▲太平军军服
曾国藩大惊失色,此时他回忆起了赵烈文几日前跟自己说的话,深感赵烈文见识不凡,马上派人去挽留。就这样,赵烈文正式成为了曾国藩的幕僚,随着两人的熟悉,曾国藩越来越觉得赵烈文有大才,乃至对他无所不谈,军事上的大事都会咨询他的意见。
那个时候,几乎还没有人会考虑清朝的未来,但是赵烈文却早已感受到了清朝的危机,大厦将倾。当曾国藩因为京师一带动乱频繁而烦恼之时,赵烈文已经看到此事背后暗藏的真相,他说:“天下统一已久,按照历史的经验来说,合久必分。尽管现在的太后还有威严,但是内忧外患之下,清朝难以长久维持稳定,用不了五十年,朝廷就将垮台、各地割据。”
▲故宫掠影
这段惊世骇俗的话在曾国藩心中翻起了惊涛骇浪,吓得他冷汗直冒,沉默了好久,才冒出一句话来,问朝廷是否应该南迁。赵烈文认为清朝没有办法像东晋、南宋那样,通过迁都来偏安一隅,一旦选择这样做,必将灭亡。曾国藩反驳道,大清君德浩正,绝不会这样。谁知赵烈文又发惊人之语,直接否定了清朝的道德合法性——在他看来,清朝得天下太过容易,而且自开国时就大肆杀戮,有违天道,尽管后来的君主多圣明,也难以抵消开国诛杀无数汉人的过错。在最后,他甚至还说清朝五十年之内必定覆灭。
▲剃发易服油画
这些话犹如霹雳一样,在曾国藩脑海里爆炸开来,而赵烈文的叙述逻辑紧密又滴水不漏,让曾国藩思考了一整夜,直到天亮之时,曾国藩才知道自己已经思考了整整一宿。作为清廷栋梁,曾国藩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信赵烈文的话,在他看来,这些惊人之语过于骇人,但是事实似乎又真的如赵烈文所说。四十四年以后,赵烈文预言逐一应验——清朝覆灭,各地陷入割据。
参考资料:
《能静居士日记》
古驰,LV,巴宝莉有哪些让你蠢蠢欲动的男士新款短袖
一、古驰
1、gucci2020夏季翻领短袖,设计采用胸前方形刺绣,颇具现代都市潮流
2、gucci夏季polo,设计上采用胸前锋刃双G刺绣,极具视觉感。
3、gucci男士圆领t恤,趣味盎然的米奇图案点缀。
4、gucci男士商务款短袖,轻熟百搭
二、LV
1、lv20款花卉刺绣短袖。
2、lv简约翻领短袖。
3、lv点缀男士t恤。
4、lv四叶草翻领绅士polo。
三、巴宝莉
1、巴宝莉2020减龄款polo。
2、巴宝莉格纹弹力衬衫。
3、Burberry线条勾勒设计polo,休闲商务皆可。
苏轼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在政治上得意过,三次被贬原因何在
谢邀。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豪放,一生共有诗文3600余篇,留下许多千古名句,美得让人心醉也心碎!苏轼一直想做一个政治家,但仕途却很坎坷,曾三次被贬,真让人唏嘘不已,感到惋惜和不平。主要原因是才情太盛遭人妒忌陷害,加之耿直、单纯屡生祸端,与革新变法派和保守派思想观点不一致,把两派都得罪了。苏轼一生活了64岁,“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爱妻英年早逝又丧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遭遇过政敌的非难,也承受过刻骨的背叛,才华横溢却官场失意,三起三落终生不得志,尽显苏轼的豁达与无奈。千古悠悠,洗尽铅华,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不掩苏轼诗情的卓越及伟大,他的诗品和人格魅力仍光彩照人。
大家都说苏轼豁达、淡泊名利,但为什么他晚年还是想着回朝做官
豁达、淡泊名利,并不代表放弃、无所作为。一个满身才华、豪气干云的仁人志士,能为国为民殚精竭虑,鞠躬尽瘁,那是大文豪苏轼毕生追求,与他性格并不矛盾。作为千年后的现代人,不能用自己的心思去揣测怀疑古代先贤的崇高意境。
纵观苏轼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可以说尝遍了人间悲欢离合滋味,体验完了人生颠沛流离苦头。从青少年时代的春风得意、风华正茂、风光无限,到中老年时期的官场失意、不停谪迁、层层贬移,从东到西、自北向南,把大半个宋朝地域人文风情,体察了个完全干净彻底。
苏轼文彩出众,才华横溢,得到朝庭肯定。他为官清廉、秉性刚直、勤政为民,专注实事,但不谙官场规则,圆滑处世。喜欢就事论事,不是得罪政敌,就是被同行排挤。苏轼文笔流畅、放荡不羁,叠加政绩的毕露锋芒、出人头地,单纯性情,让他在政坛举步维艰、轻易让人扭住字眼、拿捏把柄,掉入是非陷阱。他后半生的坎坷泥泞,皆出至刚直不阿的可爱性情。
苏轼的豁达、乐观、淡泊,激情是他身处逆境安身立命、战胜重重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秘密武器。他一生所到之处,无不热爱生活,尊重民生,惠及人民,把他乡作故乡,视百姓为亲人,他脚涉及之地,留下的处处丰功伟绩、人文风景,千百年来,每每受到后人仰慕崇敬,这己径充分彰显出苏轼的鸿图志向。纵使到生命最后时刻,他的内心仍旧未忘初心使命,这是文人风骨,更是良臣衷情,他的情怀,常人不能及。所以,你我不必怀疑苏轼的人品。
人才,天才,鬼才,怪才,奇才,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
天才,奇才都是社会的精英,对科学理论甚至社会的发展做出来积极贡献,在当时就收到世人或精英阶层的认知及认同; 怪才、鬼才,基本上是悲情人物,很多人都是在潦倒一生后,后人通过期流传于世的著作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再被推崇起来。
苏轼能不能称得上是两宋第一才子
苏轼不仅称得上两宋第一才子,也可称之为上下五千年中华第一才子。
苏轼的才子之称,可谓古今之最大通才、最大全才。凡所涉猎,无不精通;凡所企及,无不傍通。
我们知道,苏子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浸润深远、成就卓著的时代,一方面客观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条件造就了大江东去的苏东坡,一方面苏子瞻个人的卓绝才情又厚养和反哺了那个时代。
苏文忠公不仅文章写得好,政声卓著,为我们后世留下了灿若星汉的文化瑰宝,还是中华民族最具人文情怀的文学泰斗、文化大师。
清人王世祯在评价中华五千年文学影响的时候,将苏子和曹子建、李太白并列,视其为仙人仙才: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堪称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而苏子又是这三人中综合成就最高的那个。
苏轼不仅开创了豪放一派的先河,领导了宋人尚意书画的风气,还以汪洋恣肆的宏文美卷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返璞归真。
在古文典籍中,苏子的文集占有的比重几乎最大,文章几乎最多,受尊崇和膜拜的几率最高。
以各色形式收录的《苏文忠公文集》散布在各个文学典籍中,为我们树立了至今仍高山仰止的典范圭臬。
所以,苏文忠绝对是中华民族史上最大、最精的文化通才,说其是古今中华第一才子,名副其实,众望所归。
图片来自网络
苏轼被称为奇才,奇在哪里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 出身于一个文化素养较高的富裕家庭。父名洵,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后考进士不第,立志学习,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苏轼十岁时,父亲出门游学四方,母程氏亲自为其授业,有关古今成败之事,苏轼听后即能说出概要。年二十,已博通经史,作文日数千言。好读汉代贾谊、唐代陆贽的书,既而又读《庄子》思想颇多暗合。至和三年(即嘉祐元年,1057),苏洵带轼、辙二子出川,到开封参加次年的科举考试。当时正值欧阳修任主考官,通过科举改革文风,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应试,使考官们惊喜不已。欧阳修本拟取为省试第一,但疑其为门人曾巩所作,恐招物议,抑为第二。殿试《春秋》,中乙科。欧阳修曾称赞苏轼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嘉祐二年,轼、辙兄弟双双及第,其父洵上所著书二十二篇于欧阳修,士大夫争相传阅,三苏之名遂轰动京师。英宗时,曾想用轼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作为皇帝的侍从,而宰相韩琦认为“轼之才,远大器也”,要朝廷好好培养后才能大用,不可骤用以惹人反对。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开始对苏氏兄弟也颇为重视。熙宁二年(1069),苏轼判官告院,苏辙参与三司条例的编修。四年,王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推行新法,苏轼上书多论不便。神宗召见,征询建议,苏轼认为皇帝“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请求神宗“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这种消极等待思想,当然与变法不能相容,于是改为开封府推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文人,他从开封推官,到通判杭州,后又知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江苏徐州)等,每到一地,均有善政。如在开封,奏罢上元节购买浙灯;在杭州日,浙西除推行新法青苗、免役、市易外,又实行水利盐法。尽管他不同意某些新法,但却能“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他在徐州时黄河决曹村,泛滥于梁山泊,从南清河而下,水围徐州城。在这紧急关头,他竭力稳定人心,率领百姓冒雨筑堤,甚至住在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段防守,终使全城转危为安。苏轼对时政不满,议论与牢骚很多,常常写诗对时事进行讥讽,本希望有补于国,但适得其反。
元祐元年(1086)又为翰林学士。在此期间,与司马光发生了关于役法的争论,他认为免役与差役二者相比,利害各半,批评司马光只知免役之害,不知免役之利,反对罢废免役法。有一次,轼又陈役法于政事堂,引得司马光勃然大怒,竟斥责说:“是何奸邪阻挠罢废新法。”轼对于司马光的蛮不讲理,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说:“过去韩魏公(琦)将陕西义勇刺字为兵,公(指司马光)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琦)不乐,你也不顾。我苏轼过去听(你)详细讲过,岂有(你)今日作宰相,就不允许我把话讲完吗?”他回到家里,仍然气愤难平,连呼“司马牛!司马牛!”这番争论后,有人认为苏轼才高,要求将他升为执政,司马光却竭力加以阻止,认为:苏轼为翰林学士,官已到顶,不可再升。并说若以他为辅佐大臣,那就应当以王安石为戒。在司马光看来,不能以文章好坏作标准来判断可不可为执政,苏轼只能如此而已。
在“元祐更化”期间,新党人物纷纷落马,重要人物的贬官制词,大多是由苏轼执笔撰写的。他以大文学家的特有手笔,把制词写得非常尖刻而文字流畅,好像刽子手斩犯人一样,痛快淋漓,今旧派人物叫绝,但却与新派结下难解之怨。元祐元年闰二月,蔡确罢相,旧派又以为未足,前后数次进行弹劾,经过多次贬逐,于次年二月安置于安州(湖北陆安),并制造了“车盖亭诗案”,说蔡确在安州写诗,诬谤宣仁高后,乃贬往岭南,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以报复苏轼那桩“乌台诗案”。苏轼在杭州密疏,请求用皇帝诏敕将蔡确逮捕入狱问治,而以太皇太后手诏名义再行赦免,这样使皇帝与宣仁后仁孝两得。宣仁后虽以轼言为善而不能用。
旧派人物中,苏轼最尊重的是司马光,尽管有政见分歧,但却从未有不恭之举。其他人物,似都不被他看重,经常“恃才狎侮诸公卿”。所以在司马光死后,旧派人物之间互不服气,很快出现了蜀、朔、洛三党,其中蜀党以苏轼为首,洛党以崇政殿说书程颐为首,朔党以刘挚等为首,相互攻讦,出言之不逊,并不亚于对新党的攻击。苏轼对于旧党的分裂和党争感到厌烦,为摆脱朝廷那块是非之地,于元祐四年多次请求外调,乃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后又改知颍州(安徽阜阳)。
哲宗亲政,进行“绍述”,新党再起,不幸的命运再次落到苏轼身上。元祐八年(1093)以端明、侍读二学士知定州(河北定县),及至次年到任,落二学士之职,追一官,改派岭南,在惠州(广东惠州)数年,再贬到海南岛,直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准其度岭北归,半道死于常州(江苏常州),次年葬于汝州郏县(河南郑县)。苏轼在文学上是一位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他才气横溢,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词等,总字数在百万以上,宋神宗称其为“天下奇才”。就散文而言,他是继欧阳修之后又一位古文运动的首领,作文务令华实相符。他认为作文必先有“意”,经史才能为我所用。由于政治上的磨难,“一肚皮不合时宜”,所以他说:“平生没有感到快意的事情,只有做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在他看来,世间的乐事,没有超过他写文章的。通过作文,可以把那些不合时宜的思想,痛快淋漓地发泄出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成了他一种有效的宣泄方式。苏轼的文章豪放自然,气势纵横,自称作文之时,如有滔滔不竭的泉源,不择地而出,遇平地则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触山石则曲曲弯弯,可随物而变,大略如“行云流水”。不论是政论、史论,或是叙事游记,他都能“横说竖说,惟意所到,俊辩痛快,无复滞碍”,有一种纵横捭阖的思辨能力,讲出他要讲的东西,所以在北宋古文运动中被誉为“文章之宗”,雄视百代而不可企及。他的文赋写得非常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讲出人生哲理,令人深思。
平生所作八赋,在海南贬所,凭着记忆能重写一遍,没有一字脱误,可见赋在他心中的特有分量诗作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他主张诗应“有为而作”,重视诗歌的作用,见有不便于民的事,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尤其乌台诗案后,苏轼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俸禄微薄,还要靠耕田作补充才能度日。生活有了新的体验,诗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自己很有感慨地说:“恶衣恶食诗愈好,恰是霜松啭春鸟”他吸取了陶渊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不同风格,创造了自己诗的特点:豪放、雄浑、清新、典雅、婉约、朴实、幽默、明快、奇警等,以抒发自己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以及山水风光的优美、亲友的深厚情谊等。他还写了不少史诗,成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如定州红瓷、秧马歌行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欧阳修曾对苏轼说:“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上人便不会再称道我了。”果然如此,徽宗崇宁、大观间,宋诗盛行海内外,苏诗愈禁而愈益流行,后辈不再有言欧阳修的。
至于词作,更是苏轼的拿手好戏。他以诗文革新的精神来填词,把柳永的歌者词变为文人词,打破了“词言情”的传统,开创豪放派的词风,表达更加广阔的社会内容。人称苏“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正以不能唱曲耳”,这是文学史上一个重大变化。《东坡乐府》中收录苏词三百多首,用来咏史、怀古、说理、禅、爱国、思乡等等,摆脱了音律的束缚,“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达到了曲律拴不住的程度。他写的《水调歌头》具有高情奇意,歌者袁绹唱时,东坡起舞,说“这便是神仙人物”,千载一时,后世是不可能达到的。
总之,北宋文学面貌到了苏轼的时期,焕然一新,标志着第二次古文革新运动胜利完成。苏轼在书法绘画方面亦有杰出成就。北宋晚期,书法号称有苏、黄、米、蔡四家,得其真迹者,视如珠玉。他一改士大夫不重视绘画的旧习,大力鼓吹绘画的作用,亲自创作。他善作枯木、怪石,自成一体。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把画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他对儒、庄、佛、道都有深入研究,既是文学家,又是学问家,在文化、思想等方面是一位少见的多才多艺的大师,无愧为一代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