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妻求将的故事

杀妻求将的故事(为什么有人说吴起杀妻子是假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2 15:42:33 浏览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有人说吴起杀妻子是假的

个人认为吴起杀妻是假,应该只有休妻,杀妻更像是鲁国人故意给吴起定的人设。

首先,吴起是曾子的学生,那么作为儒家学派的人,道德准则应该是更高的,生在战国时期的吴起做出杀妻举动的可能性应该不高。但是吴起是一个喜好功名荣誉的人,所以他为了让鲁国的国君信任他,将妻子休了是有可能的。吴起在帮助鲁国战胜齐国不久后就被鲁国赶走了,可见吴起如果真的是因为鲁国而杀了自己的妻子,那么后来又被赶走,对于鲁国有些说不过去,对于吴起也是难以接受的。

《史记》中还记载了吴起因为年轻时仕途不顺,没有作为导致家财散尽,引起同乡的嘲笑,吴起便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几个人,扔下自己的母亲逃走。其实这一段也会令人怀疑,一方面吴起一人杀了三十几个人就有些夸张了,另一方面抛下自己的母亲逃跑,难道要他的母亲替他受罪?

其次,吴起杀妻离母更像是鲁国人捏造出来的,因为鲁国为了维持和卫国的关系将吴起赶走,但是吴起才能鲁国人是了解的,如果吴起这样的将才流入到其他诸侯国,对于鲁国是难以接受的,还会给鲁国造成一定的隐患,所以鲁国人就给吴起定了一个“不仁不义”的人设,让其他诸侯国也不接纳吴起,将吴起彻底埋没。而且鲁国为了和卫国交好,大可以把吴起推荐给卫国,为什么没有推荐呢?而是把吴起赶走,更能看出鲁国可能是要埋没吴起。

最后,吴起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师从儒家,做出杀妻换取鲁国国君信任的行为可能性不大,不然吴起也难给后世留下一个好名声。

上下策真的存在吗听别人说过很多亲身经历的关于上下策的故事,知道的朋友来分享一下

谢谢邀请,个人觉得这是没科学依据的,顺便帮网友科普下上下策。

上策保富贵,但是学者无后,下策荣后代,学者一生凄苦。学会者看人生,解生死(为风水学的大家)。

上策中有记载,勿非命,天弃之,说的就是不要妄图改变他人的人生运势,不然必会遭到上天的遗弃。

下策中有记载,吾有命,在乎人者,非天,说的则是人的命运在自己手中而非由上天决定

你们女生知道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吗

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原文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於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齐国要攻打鲁国,鲁国想以吴起为将来对抗齐国,这本是吴起建立功业的大好机会,然而却在一件事情上卡壳了,原因是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那么鲁国自然起疑惑,吴起会不会在攻打齐国时遇到老婆那方面的阻力?又或者压根儿就不会全力攻齐呢?

时势造英雄,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加上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大不如今,有这样的疑心也是人之常情,吴起也表示很能理解,所以渴望扬名的他,转身回家就杀妻以明志,坚决与齐国划清了界限。我天朝十年风云中也应该有类似等同于这种做法的人吧,在这就不多说了,和谐社会。

古人云“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妻子本无错,而吴起仅为正身,便杀了无辜的爱人以满足事业的野心,是个正常人就不会这么干!

看官对此有何感想,欢迎关注或留言。

吴起是可以为士兵吸脓的将军,却为何会杀妻求功名

历史上的名将众多,但是能真正做到一辈子无败绩的却是寥寥无几,而战国吴起则是其中之一。吴起,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还是兵家的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鲁国时曾为鲁穆公率军大败齐军,在魏国时训练出了战国最精锐的步军——魏武卒,投奔吴国后又进行了“吴起变法”。可以说,吴起一生,无论在鲁国、魏国,还是齐国,都可谓是功绩卓越。可就是这样一位功绩卓越的人才,却在历史上有着杀妻的骂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吴起此人的性格品质究竟如何呢?

吴起本是卫国人,出生在富贵家庭,早年为了走上仕途花了家中不少钱,但还是处处碰壁。遭受到了乡邻耻笑,吴起一怒之下连杀三十多个人,而后逃离家乡跟随曾申学习儒术。后来吴起母亲去世,吴起并未遵守儒家的忠孝信条回家为母亲守孝,于是曾申便与吴起断绝了师徒关系。就此,吴起便开始了弃儒从兵的道路。

在齐宣王四十四年(前412),齐国发兵攻打鲁国,吴起眼看机会来了,便主动向鲁穆公请缨。可鲁穆公疑心吴起,因为吴起的妻子是个齐国人,为了一展宏图实现抱负的吴起,便回家对妻子说道:“今齐伐鲁,因夫人是齐人,国君不肯用我,起想借夫人之头,以成我之功名。”说完便在妻子惊愕的眼神中挥剑杀了妻子。

母亲去世可是不回家守丧,为求功名手刃自己的结发妻子,这些事情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为了功名利禄可以抛弃亲情和爱情的吴起。但这并不是吴起的全部品格,在仕途中的他,又是另外一种模样。

吴起确实是个有大才之人。在战场上,他体恤将士,能稳人心。吴起带兵打仗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参与到喂马、背军粮等劳动中去,还亲自给士兵治伤,甚至还为受伤士兵吸脓消毒。士兵们被自己的将领感动到了,心甘情愿地在战场上拼尽全力。拼命的士兵再配合吴起的谋略,便是吴起总是能打胜仗的重要原因。

在官场上,吴起为人耿直,勇于谏言。吴起在魏国担任西河郡郡守时,魏武侯曾来巡游,面对大好河山,魏武侯不禁对吴起说道:“魏国的山河如此险要壮美,是魏国的瑰宝啊!”而吴起并未顺着魏武侯的意思说下去,反而道:“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大意便是告诉魏武侯国家政权的稳固,并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而是在于施德于民,如果魏武侯不向人民施行德政,即使是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他的敌人的。

在改革变法中,吴起才智突出,效果显著。吴起因受到猜忌,怕招来杀身之祸而选择离开魏国,去了楚国。吴起在楚国受到楚悼王的重用,拜为令尹。吴起推行变法,严明法律,削减王室远亲的供应,增强军力。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后,国力大增,攻秦破齐,抵御韩赵魏,诸侯臣服。

论带兵打仗,吴起确实可谓是数一数二的能人;但论德行,却实在有太多可指摘之处。徐钧便曾评价吴起:“兵书司马足齐名,盟母戕妻亦骇闻。”吴起此人,可是说是才胜于德,终身致力于追求功名,对亲情爱情都太过冷漠,并且为了建功立业不择手段,虽然是难得一遇的不败将军和改革人才,但是他的德行却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吴起真的杀妻求将,母丧不归吗

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当时通行的道德标准,吴起所处的时代正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关于他是否有杀妻求官、母丧不归的行为?这些行为是否得当?具体要用哪套理论来判别,确实需要讨论一下。

是否事实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吴起的这两件事,我们可能会想当然觉得这是历史真实,不过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秦宫,先秦的历史典籍基本损毁殆尽,司马迁写《史记》的资料来源有部分也是来自走基层采访、听故事,讲述人思维是否清晰,故事是否被添油加醋了,无从知晓。估计这也是有些人觉得《史记》的某些记载看起来像小说的原因。司马迁距离吴起近三百年,司马光距离吴起一千四百年,他们的记载到底是故事还是事实,早已无从知晓。

是否得当

一、杀妻求官

我们出于相信太史公的人品,暂且相信吴起确实杀妻求官、母丧不归,那么,这在吴起身处的时代该怎么评判?《史记》记载“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也就是说吴起杀妻这件事的结果是鲁穆公相信了吴起,任用吴起为将。那么杀妻在鲁穆公那里远不如表忠心重要,在孔子的家乡,国君的思维是这样,足以证明,杀妻这事在当时不算德行有失。说句题外话,《三国演义》也有某人家里没粮,为了招待刘备,杀了自己的妻子割肉的情节。在我们看来,这绝对是泯灭人性的,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不同,忠君是第一位的。

更何况,在描述吴起杀妻求官时,司马迁没有评语,反倒是下一段“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说的是鲁国人诋毁吴起,好让鲁穆公不信任吴起。这也说明杀妻求官这事在当时没有触犯儒家道德标准,反倒是忠君的表现。

二、母丧不归

再来讨论吴起母丧不归,《史记》原文是这样:“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说的是吴起拜曾申为师,是儒家弟子,按儒家的规矩,父母死,儿子要回家守孝三年,这一条一直到清朝还是这样。而当时的吴起以弱小的鲁国军力打败了齐国,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回家三年再来的话无异于要从头开始,注重仕途的他选择不回去是正常反应。其实吴起母丧不归的主要原因是“守孝三年”,而不是母亲一点都不重要。用我们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说也一样,回家奔丧正常,守孝三年绝不可能。吴起因为这件事受人非议,也是因为这不符合儒家的规矩,吴起首先惹怒了师傅曾申,继而才是众人。

综上所述,我以为吴起杀妻求官、母丧不归如果是事实,杀妻求官符合当时儒家忠君的思想,母丧不归不符合儒家的孝道,与今天的判断标准不同。

我是卷舒风云润天地,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