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弓之鸟教案

惊弓之鸟教案(老师上课少讲,让学生多练,多思考,你怎么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2 11:49:16 浏览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老师上课少讲,让学生多练,多思考,你怎么看

这可是当今教育最流行的理论。

说好说,但做可不好做。老师少讲,其目的是让学生多动,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教师可不是甩手掌柜,需要更高艺术对课堂的引领,做更充分的备课,预设更多的突发状况和可能。要有导演的天赋,糖糖要有看大片的感觉。对学生不是漫无目的的散养,不同层面的学生 ,要有切实可行的任务,真正练落实练与思考的时效性。

方向正确。需要我们更多的教师,用心拓展,创新发展。

同治年间发生在山东的“黄崖之案”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同治年间山东的“黄崖之案”其实并不复杂,此案导致数千人被杀,责任最大的,只有两个人——山寨首领张积中和山东巡抚阎敬铭。

先大致捋一遍事情经过。

咸丰十一年(1861年),江苏人张积中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山东黄崖山,自己造了几座房屋,在山上研学。张积中师承太谷学派,所以在黄崖山创立了黄崖教,广纳弟子,另外开坛讲学。

随着时间推移,张积中弟子越来越多,许多人也慕名移居黄崖山。由于时局混乱,张积中开始在山上修建山寨以自保,并曾成功抵御过捻军的功绩。

附近的百姓和官吏大约有八千多户为了避寇,搬迁至黄崖山和周边村落。

树大招风,黄崖山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加上有人举报,黄崖山聚集匪类,图谋造反,山东巡抚阎敬铭派人上山查询,来人遭遇山寨敌意,几名随从被杀。官府发兵攻打,终于打破山寨,张积中聚集家属自焚,山寨内2500多人被杀,附近居民2000多人被杀,死者共计5000余人。

这就是黄崖之案的大致始末。

再来看看此案的争议处。

张积中上山的目的

张积中本是读书人,参研理学和禅道,为了躲避战乱来到山东。他来到山东后,起初并不想上山,谁知捻军不久也进入山东,他无法平静生活,不得已,移居黄崖山上。

他上山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造反。

山寨的设立

张积中在上山之前,山上已有当地村民为避难而建的石寨,只是规模较小。张积中上山后,扩建山寨,购买兵器,训练徒弟,目的是为了自保,在乱世中,这也无可厚非。这时候,山寨规模也不大,山上不过百来户人家。

山寨的扩张

山寨的扩张,是捻军行动的后果。由于捻军频繁骚扰,附近乡绅民众来到黄崖山避难的络绎不绝,张积中也来者不拒,命弟子“山上设粥,山下设汤,凡入山避难者,皆得饮食。”此外,他还在山上设医药局,施药治病,远近民众“受其惠,归附益众。”

山寨在击退一次捻军的进攻后,更加闻名,规模也更加扩大,山上山下,达到了八千多户数万人的规模,这时候,山寨开始成了气候。

人多了需要秩序,张治中招募人员负责守卫。不过在人员选择上,他并没有什么要求,许多游手好闲的闲杂人员进入了队伍。对于来投奔的民众,他也不做选择,来者不拒,按照他的说法,是众生平等,不分贵贱。

到这一步,隐患已经埋下,队伍良莠不齐,难免有鸡鸣狗盗之辈,居心叵测之徒,其中甚至还有部分私盐贩子和匪徒。在当时敏感的时局下,如果被官府查实,仅这一条就可以将张积中抓捕。

阴霾初起

黄崖山的阴霾,在1865年秋天就已出现,当时潍县有一户人家想要迁往黄崖,被潍县知县怀疑通匪抓获,事主供出张积中之事,知县报到山东巡抚阎敬铭处,阎敬铭派人查访,并进行了复查,得出的结论都是张积中不似匪类,于是不了了之。

对朝廷来说,张积中家世清白,一门忠烈。他的堂弟张积馨当时官至陕西巡抚,哥哥张积功父子在临清知州任上与太平军战斗中殉国,张积中本人的儿子张绍陵还是长清的候补县令。怎么看,张积中都没有造反的理由。

不过,对于黄崖山来说,此时它已引起了官府的注意,行事需要更为谨慎,但张积中等人对此并无察觉。

乌云笼罩

到了1866年,山东益都县破获一起谋反案,首领供称同党与张积中结盟联络,共同举事。

这份供词,真假莫辨,很有可能是假的。但对于当时由于剿捻不力身处官场低谷的山东巡抚阎敬铭来说,宁可错杀一千,也不能再放过一个。

于是他派人肥城知县邓馨、长清知县陈恩寿带着省城巡捕官唐文箴上山召张积中到济南自证清白。

到这一步,官府有了实际动作,不过阎敬铭此时并没有杀心。换个角度想想,自己辖地出现了一个聚众万人的山头,且几次被人举报通匪,作为地方官,约谈一下首脑无可厚非,并且派去的不是军队。

张积中如果够聪明,这时候就该跟着来人去济南陈述情况,如果自身清白,那也没什么好怕的。或者,推脱自己不在山寨,想办法打发走来人,或者,另派其他人跟来人回省城,有许多办法可以应付。

山寨方面恰恰选择了最糟糕的方式。他们手持武器,聚集追赶唐文箴等人,并杀死了邓馨和陈恩寿的随从,闹出了人命。

官老爷的随从也是公务人员,官吏被杀,无疑坐实了谋反的罪名,这下子,黄崖山的厄运已飘到了头顶。

唯一机会

事件发生后,阎敬铭将张积中的儿子,候补知县张绍陵派上山去,劝父亲出山自白,张积中表示,宁愿以身殉学,也不愿出山。家人围着他跪求,张积中还是不肯,张绍陵见父亲坚决,于是也留在寨中,不再下山。

这时候,黄崖寨已经几乎成了真正的土匪窝,寨民四处收集武器,准备打仗,还有宵小乘机四处抢劫偷盗,有人因此殒命,群情激奋之下,在阎敬铭眼里,这座山寨已经开始谋反。

唯一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山寨末日

1866年11月7日,阎敬铭发兵围剿山寨,大炮轰击之下,训练无方的民军不是官军对手,很快大门即告失守。

这时候,阎敬铭下令暂停攻击,又三次劝降张积中,两次通过书信,一次派人亲自面见张绍陵,都无果。

这次劝降,阎敬铭许诺的“出降不死”之言未必可信,但对于张积中来说,自己一死可以换回山寨上万民众的活命,显然还是合算的。不过,张积中再次拒绝。

阎敬铭终于失去耐心,下令总攻,山寨无法抵挡,终于被屠。

从以上可以看出,黄崖之案,山寨和官府都有过激的地方,但总体来说,我认为主要是张积中之过。

张积中本来没有反意,聚众山寨,为了讲学与谋生,或许在他看来,自己所作所为再正当不过,既然一身清白,又何须作茧自缚。

但在官府看来则不一样,太平天国,白莲教等都是以信徒起事,张积中行事神秘,又不肯出山见人,先就给自己蒙上一层阴影。再加上屡屡受到举报,当时正当太平天国和捻军动乱之际,地方官府如果不加查证,搞不好就要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不论是在清朝还是其他朝代,这个道理都是一样的,谋反是超级重罪,谁也不敢掉以轻心。

山东巡抚阎敬铭在历史上官声不错,不是个昏官,他先礼后兵,奈何张积中软硬不吃,最后发兵攻打,也是最后一步,事情已经闹大,别无他法。

以张积中的态度,惹来官兵攻打山寨,是必然之举,只是最后杀戮太重,杀死数千人,这是军队军纪败坏,缺乏约束的表现,是清军攻破太平军后的常见之举,说明他们心中,山寨已等同于叛军,这一点,阎敬铭难辞其咎,也是黄崖案引起后世争议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