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像辛追夫人这类古尸,看出土的照片明明很恐怖为什么很多报道都说“栩栩如生”
辛追夫人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1972年的时候,在长沙的马王堆1号墓里面,发掘出来的古尸。
据考证,这具尸体是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的夫人,距今时间已经超过了千年,按说这么长的时间,里面的尸体早就变成了一堆白骨。
但是当人们开棺以后,发现里面的这具故事竟然非常新鲜,和刚下葬的女尸一样,很多媒体在对她的解剖后的图片做出评价,说她“栩栩如生”,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发掘现场的情形
这座大墓是在1972年1月份开挖的,经历了三个月之后,在4月份的时候才终于挖到了这具女尸。
经过考证后,人们断定这具女尸距今已经有2100年的历史,所以人们对她的尸体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因为往期发掘出来的尸体,经过这么长时间早就成了白骨了。但是当人们打开她的棺材后,所有人都惊呆了。
因为她的身体各部分都健全,表皮完整,还有毛发,甚至是皮肤上的文理都清晰可见。工作人员经过研究后决定给她的身体里面注入防腐剂,让人惊讶的是,她的血管竟然几乎全部畅通,注射非常成功。
出土后的遭遇
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个个非常兴奋,于是应国内各地的邀请,她被带到全国巡回展览。虽然有防腐剂,但是工作人员常常将她直接摆放在台上让人参观,于是在不久之后她的尸体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直到此时才有一些人意识到保护她的重要性,于是这才为她建造了安放地点。
解剖结果
对尸体的解剖申请,在出土的当年夏天就递交到国务院,后来总理批示,于当年的12月进行了一次解剖。在对辛追进行解剖后发现,她的外部许多部分保存较好,比如表皮、毛发等,睫毛还存在一部分,鼻腔通畅。
虽然经过了几个月,但其关节依然能够灵活活动,堪称奇迹。进一步的解剖发现,在她的腹腔内存在着很多寄生虫,她还同时患有冠心病、结石等病症,推测当时是因为这些疾病而突然死去的。
为何说栩栩如生
我们可以看到,在出土后,经过当年简单的防腐处理后,她在12月才进行了解剖,但是身体依然和刚下葬的人一样,非常鲜活,这样的尸体,只有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的现象,其他都比较正常。
这样的尸体,竟然是2000多年前的人,能保存到这样完好的地步,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栩栩如生。
近期状况
随着后来技术的发展,辛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而且工作人员还运用先进的技术,对她的尸体做了容貌的恢复。因为她的形体保存完整,所以在容貌修复的时候非常方便,修复之后的容貌和她本来的样子几乎没什么差别。
经过处理,我们得到了她不同时期的样子,从这些照片看,这位丞相夫人确实是一位少见的美女,这样一来就更没人说她恐怖了。
有没有推荐一些文学小说类书籍(作者)!感谢
你好,我向你推荐的第一部小说是《飘》
《飘》的作者是美国女作家瑪格丽特•米切尔,她一生中只发表了《飘》这一部长篇巨著。《飘》在1937年获普利策奖,1938年拍成电影,电影曾以《乱世佳人》的译名在我国上映。
《飘》以19世纪6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为背景,以女主人公斯卡利特的爱情纠葛和生活遭遇为主线,着力刻画了姿色迷人,聪明能干的大庄园主女儿斯卡利特争强好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不屈不挠努力奋争的女性形象。同时,真实的描绘了南方奴隶主挑起南北战争,用武力拼死维持蓄奴制度,而战事终至每况愈下,甚至不得不把老人和孩子都送上前线的情景。《飘》向读者展现了当时美国南方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政治、经济、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第二部是《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
《老人与海》的故事很简单,情节也不算复杂,讲述了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它杀死绑在了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从表面看老人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并不屈服,诚如他所说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部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是一曲打不败的失败者的赞歌!
内功、武功、剑法,根本都是假的,为什么小说里还写得栩栩如生
有意思的问题,煮鹤不缺席。
题主所说的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武侠小说里把它们夸大了而已。
首先说“内功”。
其实内功或真气这种东西,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算不上什么稀奇的东西。
早在考证大约为西汉时代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多次提到了“真气”这个词。
在《黄帝内经》中,对于真气的解释是这样的:真气者,经气也。
这大约是对“真气”最早,也最准确的解释。
后世不管是道家导引真气的内功,还是修炼真气的气功,大致上都是宣称培养这种体内看不见摸不着的“气”,来实现某些特殊的功能。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初无论中医还是道家,修炼内功真气都只能用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并不能修出来什么特殊能力。
认为修炼内功可以具备特异功能,那是近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盛行以后才出现的新东西,严格来说不属于“传统文化”之内。
第二就是武功。
武功也就是武术或功夫。
这种人与人之间搏击的技术,肯定是存在的。
而且在春秋时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的专业搏击技术培训的人或机构了。
只不过早期的武术都是纯“物理攻击”,训练的方向是提高人的体能,提升对武器的熟练程度来提高杀伤力。
这时候的武功,主要特色就是“一力降十会”,没有什么“魔法”加持。
管你多能蹦哒,力气大就是王道!
比如《隋唐演义》中排名第一的李元霸,脑筋虽然不好使,但两个擂鼓瓮金锤一个重达四百斤,总重量高达八百斤。
面对这种程度的神力,一切技巧自然都是浮云。
而且历代有设武举的王朝,都有举石锁,拉硬功这类考核力气的项目。
从《水浒传》中对晁盖练武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真正练武的一些端倪:
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
以晁盖的财力和名气,在江湖上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了。
但他学武的方式也不过是不近女色,终日打熬筋骨(努力健身)。
而且《水浒传》中好汉们的武艺,一部分是天生神力和狠劲儿,一部分是来自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军官,像“打虎将”李忠一类的耍把式卖膏药的,压根儿上不了台面。
这一点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他《纪效新书》中也有提到过,他对李忠这类人的评价,跟《水浒传》王进说史进一样:这些花棒耍起来虽好看,但上阵之时全无用处,赢不到真好汉。
跟戚继光同时期的抗倭名将俞大猷更绝。
他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到处跟人比武,曾经跑到少林寺去找少林武僧们切磋,结果少林武僧一败涂地,俞大猷当面批评他们名不符实,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值得赞扬的是,当时的少林武僧很务实。打不过被骂也不怀恨,反而痛定思痛的派人跟着俞大猷学艺,后来这些跟着俞大猷武僧不但上了抗倭战场,他们中一些没有回河南的,还在福建莆田开创了南少林一脉。
说了这么多,其实说的“武术”或“功夫”,还是纯物理性的技能。
那么武功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魔法”加持的呢?
根据仙人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看,物理攻击武术升级成“魔法攻击”的武功,应该跟晚清时的义和团运动有关。
因为义和团的人,最初基本都是练习物理攻击的武术团体,但后来随着这个群体的发展壮大,几乎都强化成了全魔法攻击的“功”。
后的新派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原理和形式大多跟义和团一些低配版的“功”非常相似。(为什么要选用低配版的“功”?高配版的威力太大,会影响宇宙平衡……)
物理攻击武术肯定是存在的,但魔法攻击的武功存在的几率却无限接近于零。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飞来飞去,伤人于百步开外的神奇武功,基本上都是新派武侠小说的贡献,即使在古典小说中都是没有的。
最后就是剑法
题主说剑法不存在,很明显是错误的。
有剑这种兵器存在,肯定就会有与之配套的使用方法。
你每天在公园里看到的那些耍剑的老人,每一个都至少会一套剑法。
只不过有没有杀伤力?能不能用于实战?
这就是另外的问题了。
而且从广义上来说,“剑法”往往并不单指用剑这种兵器的用法,而是涵盖了所有兵器的使用方法。
如抗倭名将俞大猷所写的《剑经》中,不但介绍了勾、刀、枪、耙等兵器,介绍最详细的还是棍法。
俞大猷之所以会这么做,就是因为“剑”在古代一度是所有兵器的总称。
比如唐宋的志怪故事当中,能斩妖除魔,用飞剑于取人头于千里之外的“剑侠”,他们兵器往往并不是剑。
可能是匕首,也可能是小刀小叉银疙瘩。
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放着冷光的蜡丸或锡丸,但这些东西都被称为“宝剑”。
不用它们的时候可以放到身上或箱子里,用的时候只需嘴里念念有词,那一抹冷光就会飞出去割目标的人头。
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一些小说里这些小东西割了人头以后,居然还能打包带回来!
这种神乎其神技能,在古代也被称作“剑法”或“剑术”。
然而到了唐宋以后,这些神奇的“剑侠”就很少出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技术太犯规了!
比如在《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对线会飞剑的包道乙,只一个照面,武松连包道乙的脸都没看清胳膊就没了。
这种“剑术”杀伤力太大,又经很明显不起推敲,所以后来小说里一般都不愿意再用它了。
直到民国时期还珠楼主的《蜀山传》大火,里边的人物几乎人手一把飞剑,一言不合就用飞剑在空中“放烟花”,让这种技术重新振兴了一把。
如今仙侠小说中毁天灭地炸星球都属于常见的现象,但这种飞剑千里之外取人头的“剑术”依然并不常见。
可见这种干扰平衡到犯规的“剑术”,在小说中的应用难度有多大。
总结
网上常说:武侠是成年男人的童话。
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武侠小说一类的休闲文学,注定只能以天马行空的虚构来吸引读者。
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个耐心去读枯燥乏味的历史或哲学的专著,而喜欢那些能够挑动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很快就能感觉到愉悦的“精神速食”。
所以在武侠一类的文学作品里,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想象力,远比严谨真实更重要。
如今网络上有不少人喜欢以“还原真相”的标准去审查小说,甚至武侠神魔类都不能幸免。
其实这跟花几块钱在两元店买了个玩具汽车,却又抱怨自己没办法开走一样——无聊且幼稚。
小说本来就不是“调查报告”,武侠神魔类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更是越夸张,越诡异越好。
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以这些特色取悦读者的。
小说从来不是历史,更不是现实。
它们只就像似真似幻的海市蜃楼,镜花水月,看起来再真实也摸不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