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啼隐杨花的下一句

乌啼隐杨花的下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在全诗的作用)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2 05:23:27 浏览6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杨花落尽子规啼,在全诗的作用

1、融情入景,为下文做铺垫。树上的柳絮落尽,杜鹃在不停的啼叫。写景中暗寓节令,采用了融情入景手法,点为下文抒写悲慨之情作了铺垫,抒发了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一种感叹,表示对王昌龄同情的一种心情。

2、确定全诗情感基调的作用。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此诗出自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的意思

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杨花是柳絮的意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情绪寄给明月,随着风的离去直到夜郎西。

诗人为什么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写起

“杨花落尽子规啼”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李白首句写景点明时令。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与声声含悲啼血的子规,在暮春本应春风和煦、万物葳蕤之时,却别出心裁写杨花纷纷飘落,子规声声含悲的场景反衬出诗人与友人满腹经纶、抑郁不得志而在外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让人悲从中来,稀嘘不已!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愕惋惜之意。“过五溪”,“五溪”即古代的湖南黔阳,现代的湖南省怀化市。其境内重要的支流有酉水、辰水、溆水、舞水和渠水,古称“五溪”,因此怀化自古便称“五溪之地”。广义的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最早见于《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潕溪、辰溪”。见迁谪之荒蛮,道路之艰难,相见之遥遥无期。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情。人隔两地,遥遥千里,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我要将自己的愁心和思绪寄与明月,随风飘到你所在的地方你的身边。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思绪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共寄情思;三是说,也只有依靠那一轮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融情入景,惺惺相惜!

  这是李白的一首七绝名作。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载(748)。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