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春秋争霸,晋国、楚国、齐国各有多少乘兵车
- 大家怎样理解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 如何理解: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战国时的中山国有“千乘之国”之称,中山国到底有多强
-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春秋争霸,晋国、楚国、齐国各有多少乘兵车
春秋时期的兵制是变化的,一般一乘兵车有30人,10名甲士,20名徒兵,其中3位甲士乘车,7位甲士步行,15个徒兵跟随,5位是负责后勤的士兵。有的史书记载五人后勤不算在内,一乘兵力有25人。在双方对战时,一乘兵力中原诸侯国配置为75人,25人的后勤,唯独楚国的一乘兵力为125人。每个国家对这种兵制的配置是不同的,不能单纯用兵车衡量。
周朝时期规定天子六军,大诸侯国三军,中诸侯国二军,小诸侯国一军,一军约为一千乘兵力,这是周朝的规定,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也加剧,军制规定也被破坏。(古代战车模型)
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有多少?
史书上没有明确春秋时期各国的具体兵力,只能从军的制度和战争情况来估计晋国兵力的发展和规模。
曲沃武公(晋武公公元前754-公元前677年)时期,周朝只给了晋国一军的编制,也就是千乘之国。晋国作为一个大国肯定不满意,不断的增加自己的军力,晋献公时期增加为2军,也就是两千乘的兵力,晋文公时期扩展为三军。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齐国、秦国的联军有8-9万人,而楚国有11万人,是春秋时期非常大规模的战争。此战过后,晋文公重耳将晋国的军队扩展为六军。(晋文公重耳剧照,他在位时扩充晋国军队到六军)
之后晋国发展中,军队的编制在五军和六军之间徘徊,很多士兵没有战车统一指挥,称为徒兵。因此晋国的军力在5000-6000乘的兵力常备军,具体兵力在15-18万之间,按照30人一乘统计,战时的兵力一乘一般是临时组成的战队,不能作为统计的目标。
春秋楚国的兵力。
春秋时期楚国地盘比较广阔,是诸侯国中兵力最为雄厚的,别的诸侯国一乘战时兵力100人,它的兵力是125人,不按照常规出牌。
其实楚国是三军的配置,后来的发展却远远超过了三军的数量。城濮之战时,楚国兵力达到11万人,而晋国等三国联军也不过8-9万人,让其他诸侯国感到害怕,战后纷纷增加军力配置。(城濮之战图)
楚国讨伐郑国时用兵600乘,可是兵源配置随意浮动增加,不能按照正常600乘的兵力计算楚国的军队。在有些战役中,楚国兵力雄厚,军队众多,像晋国这样的大国都不敢轻易开战,只能看着楚国作战。楚国楚灵王时期(公元前529年去世),楚国展现的部分兵力是4000乘,还没有统计其他未统计区域的兵力。
春秋时期楚国的兵力一直是一个谜,它的兵力预估在5000-10000乘的兵力,是诸侯国中最强大的。
春秋齐国时期的兵力。
春秋时期齐国就是一个大诸侯国,兵力配置有三军,也就是可以配置3000乘的兵力。
1.戍卫之战,齐桓公用兵300乘,全部进攻型配置军队,30000人左右。
2.艾陵之战(前484年),齐国战败损失人马10万,战车800乘。
3.铁之战(公元前493年左右),晋国打败齐国,俘获千乘齐国军队的物质。
春秋时期齐国的兵力也没有限制在三军基础上,而是不断增加兵力,发动对外战争,预估她的兵力也达到了5000乘以上。(齐桓公形象图)
战国时期,西汉刘向说,“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战国策》也因此而得名。
万乘之国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所谓的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第一等级的军事强国;
千乘之国是指:鲁、宋、中山、卫、郑。这五个国家是战国第二等级的军事强国。
大家怎样理解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
道,治理。以身作则先做,再去治理国家。千乘之国指最大的诸侯国,但大国比起小国难治。俗话说:“人到五口难得养”,台湾不如大陆的一省,但是治台湾易,治大陆难。所谓“众口难调”。修齐身家不易,治平天下犹难!人心不服时,就出变化,治大国必须临深履薄,否则就出乱子。
敬事而信,首先必须恭敬,敬事,必须真心,若虚情假意,百姓就心生怀疑。若真心办事,纵有不周之处,人也能回报谅解,因为人心都是雪亮的。敬,说法很多,心有敬不欺,不苟且了事,拿出真心来办事就是敬。信,国家是百姓的集合,对百姓必须有信,不可表面说得好听,诚能如是,治平可期。
如何理解: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是治。“乘”,是四匹马拉的战车,千乘之国,是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
孔子这是讲治国了,治理一个中等诸侯国,怎么治理呢?
他说有五大要件:
第一,是要敬事。
- 面对每一件事,首先要敬,要敬慎,要敬畏!
- 做领导人,我们说叫日理万机,每天要处理决策的事太多了。
- 那第一重要的,就是对每一件事都要心存敬念。
- 因为你一念不敬,一念之差,就可能有举国之忧,一时不敬,就可能致千百年之患!
- 所以必须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事无大小,极其敬慎,不敢有怠慢轻视之心,才能都处理得当,不至于败事。
- 我们看到很多政策,出台轻率,最后带来制定者自己完全无法想象、无法控制的可怕后果。
- 为什么?
- 制定政策时,太自信,太傲慢,没有敬,结果就成了“愚而好自专”,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莽撞地就干了,结果不可收拾。
- 古代说师爷文案的座右铭:
- 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
-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 这也是在说掌握权力和公器的人,须心存敬慎。
- 要修这一个“敬”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重大的意义。
- 处理任何一件事,先问自己有没有敬,念一个敬字诀,心存敬念,再开始思考处理,方可周全。
- 这还是儒家的戒慎恐惧。
-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乔布斯说的“stay foolish”。
- 你可能就是“foolish”,怎么能不敬呢?
第二是信。
- “信”,张居正说,是“人君之大宝”。
- 赏罚无信,则人不服从;号令不信,则人难遵守。
- 如何做到信呢?
- 首先是自己要诚实不二,一言一行都要内外相符,表里一致,足以取信于人。
- “信”,是要每个人的周围,都充溢着相互信任的感情,这才是一个强大而美好的团队。
第三是节用。
- 不要太铺张、太奢侈。
- 《大学》讲:“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 国家生财之道,就是“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 创造财富的人多,吃皇粮的人少,要小政府,要精简机构。
- “为之者疾,不夺农时。”
- 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征召农民从事公共基建工程,甚至兴兵打仗,这样创造财富的效率就高。
- “用之者舒”,用钱的人量入为出,不要寅吃卯粮,以免财政赤字太大。
第四是爱人。
- “爱人”,就是儒家的父母心、父母官,在上者,为民之父母。
- “父母心”三个字,蕴含精确的理念和无穷的感情。
- 比如一个医生,他若对患者有父母心,他首先必不会给患者开不必要的检查、不必要的药;他若有父母心,也不会开了处方就打发人走,还会注意自己的神色语态,多一点讲解和鼓励,缓解患者的焦虑。
- 我们不必说那父母官是一句假话,先问问自己对别人有没有父母心。
- 你是一个厨师,一个饭馆的服务员,对那食客有没有父母心,像给自己的孩子做饭上菜一样,让他吃得安全放心、吃得愉快舒坦?
- 不管你做任何行业,你对你的客户有没有父母心?
- 既是客户,他必然有事托于你。
- 在这件事上,你就是他的父母了。
- 你有没有首先是敬,敬那事,敬畏谨慎,严肃认真,忠人之事。
- 然后是爱,爱那托付于你的人,有多爱呢,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那人,像为自己的孩子做事一样做那事。
- 理念有了,行动就有了。
- 我们总是想改正行为,其实需要的都是理念。
- 别老想着客户是你的衣食父母,你更要以父母心待他。
第五,最后一项,使民以时。
- 前面已经说过了,就是农忙时期不要征召夫役和兴兵打仗。
- 节用爱民和使民以时是连在一起的。
- 不要透支钱,也不要透支人。
- 我们现在,好多公司都在透支人。
- 你说那老板狠吧,他对自己更狠,自己也在透支。
- 我们要不要用父母心来问问自己,如果那员工是你的孩子,你愿意他为了工作,在办公桌下放一个床垫,两星期回不了家吗?
战国时的中山国有“千乘之国”之称,中山国到底有多强
这个问题值得一说。
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其实,七雄之外,尚有两个实力颇强的诸侯国,一个是宋国,另一个便是中山国。在孟子答齐宣王中,有这样的话:“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拥有方圆千里的大国共有九个,便是七雄加上宋与中山。
中山国前身叫鲜虞,是一个狄人国家。在春秋时代,鲜虞曾经遭到晋军的重创,但却顽强地生存下来,晋国始终无法将其消灭。进入战国后,魏国率先称霸,魏文侯以中山人乐羊为统帅,整整打了三年,把中山给灭了(公元前406年)。但是,大约二十五年后(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趁魏、赵韩三国混战之机,摆脱魏国的控制,二次立国,定都灵寿,又存活了八十多年。
不要小看中山人,狄人本性是相当凶悍顽强的。
中山国虽然是狄人国家,可是并不以骑兵见长,而是以步兵著称。狄人与华夏族交锋数百年,曾是华夏族最严重的外患。在不断的冲突过程中,中山也不断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他们不是过游牧的生活,而是与中原国家一样,有很多城堡,同时保留了他们的步兵传统。狄人的步兵是很厉害的,据《吕氏春秋》的纪载,中山国多力士,“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从这个史料可以看出,中山军队绝不可小视。
中山复国后,赵国于公元前377年及376年两度攻打中山,但是中山顽强地顶住了赵国兵团的入侵。公元前369年,中山修筑长城防线,以备赵国的突袭。在此后约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赵国政策导向都是以中原战局为主,与中山倒是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在中原诸侯陷入血战之际,中山国实际是一块远离战争的乐土。大约是承平日久,中山人也不甘寂寞,想在中原混战中捞一杯羹,遂于公元前323年参加“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该年,韩、赵、魏、燕、中山五个国家互相尊对方的君主为王。到这时候,中山实际上已经华夏化了,至少中原诸侯们不再视其为蛮夷国家。
中山称王后,蠢蠢欲动,有点不自量力,乘赵国屡败于秦国及齐国伐燕之际,于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十二年)突然发力,大举入侵赵国,在长子打败赵国军队。挟胜利之威,中山军队向北挺进,击破燕国兵团于中人。这是中山复国后最辉煌的时刻,以千乘之国,连破赵、燕两个万乘大国,并侥幸赢得胜利。这个令人忽视的狄人国家突然威风八面,攻城略地,国土面积方圆千里,大小城池数十座,已成为北方一大势力。
中山之所以敢如此嚣张,得益于齐国在背后支持。据赵武灵王的说法,中山国仗着有齐国撑腰,频频侵犯赵国,掳掠赵国民众,引河水围困鄗城。赵武灵王之所以锐意改革军事,与中山国的威胁有直接的关系。
不过,中山国毕竟在各方面实力均不如赵国,以小侵大的军事冒险主义大大惹怒了赵国,中山的厄运开始了。
赵国灭中山之战,也是旷日持久的战争。从公元307年赵武灵王第一次征伐中山国,到公元前296年中山灭亡,战争整整持续了十二年之久。在《战国策》中,有一篇赵奢与田单的对话,提到赵灭中山之战,赵武灵王动用了二十万人马。赵国以二十万人马,耗费十二年才灭掉中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山人之悍勇善战了,虽败犹荣。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敬慎处事;讲求信用;节省开支,爱护百姓;役使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春秋时代看个诸侯国的大小强弱,战车多少是一个重要指标,那时诸侯国中拥有千辆战车的不多,在这里“千乘”指大国。在这句话中,孔子谈的是大国怎么治理的问题。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大国,要做好四件事:一是工作要敬业丶认真,绝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二是办事要讲信用,不能说了不算,朝会夕改;三是财政要节省开支,不可铺张浪费;四是役使百姓要有度有时,国家工程不能过重的增加百姓负担,并且要选在农闲时兴土木,以避免争夺百姓的农业生产时间。
孔子说的这问话是对春秋时期诸侯国治国经验的高主义概括,就今天来说,这一治国理念也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