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主人公冯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意思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什么李广每一次都迷路,而霍去病就没有
-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上的李广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就难封了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主人公冯唐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赵国后裔
冯唐的祖上是战国时的赵国人,从他父亲这一代开始迁居到代郡(河北省蔚县),他以孝行知名,因此得到地方的举荐,做了汉文帝的秘书。冯唐的性格比较耿直,敢于说实话,而且他遇到了能接受直言的汉文帝,可以说他有着比较正常的生活经历。冯唐和张释之在《史记》同一篇列传中,通过他和汉文帝的两次问对,突出了他耿直的性格和相当程度的见识。
冯唐和汉文帝的第一次对话
某天,汉文帝经过冯唐的工作单位,和他寒暄了几句,听说他祖上是赵国人,文帝说我以前在代国就听说赵国有个大将李齐,参加过巨鹿之战,你听说过这个人吗?冯唐说李齐这个人的能力不如李牧、廉颇。文帝问为什么?冯唐说:“我爷爷当年就在赵国担任将领,和李牧关系不错;我父亲做过代相,和李齐比较熟。所以对他们的能力很了解。”
文帝听他讲起名将廉颇、李牧,非常激动,一拍大腿说:“朕要是有这样的大将,何必整天担心匈奴来犯。”冯唐怼了汉文帝:“主臣!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冯唐这句话一般翻译为“臣惶恐,您就是有这样的大将也不会重用他们”。前面的“主臣”两个字的意思争议很大,怀疑此处有文字脱漏。
文帝大怒拂袖而去,回去后把冯唐叫过去说:“你当众侮辱我是什么意思?这种话就不能私下里说吗?”冯唐也和皇帝道歉,说我是个无知的粗人,一时忘了忌讳。这一次和皇帝的交集,实际上是不怎么愉快的,只是汉文帝这个人确实心地宽厚,没把冯唐怎么样,他还好好地当他的官。
冯唐和汉文帝的第二次对话
公元前166年,匈奴进攻北地郡(甘肃庆阳),汉文帝问冯唐:“这回你说说吧,朕为什么不能重用廉颇李牧那样的大将?”冯唐说:“上古君王派大将出征时,都会赋予他们嘉奖有功将士的权力,可以先赏后奏。当年李牧统军守边时,自行征税补贴军士,上下用命,才能练成一支战无不胜的铁军。后来赵王迁继位,杀害李牧,赵国随之崩溃。现在臣听说云中太守魏尚就有李牧的风范,不仅将征来的税金犒赏军士,还自掏腰包奖赏将士,那些大字不识的兵卒就吃这一套,誓死效命,才使匈奴不敢进犯云中郡。而陛下您的法令太严了,魏尚只不过多报了六个人头,您就把他判了刑,您还敢说您能重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
文帝听后感觉有道理,于是命冯唐手持汉朝节杖前去赦免魏尚,让他官复原职,返回云中郡担任太守。这就是后来苏东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典故出处。文帝同时命冯唐担任车骑都尉,统领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部队。从这段描述来看,说明这个时候距离两人第一次对话的时间不是很远。
冯唐在景帝和武帝时的经历
公元前157年六月,汉景帝即位。冯唐被调去做楚国国相,此时的楚王就是后来参与七国之乱的那个楚王刘戊。冯唐到任后没多久就被免职,免职的原因不明。极可能是冯唐发现了楚王有谋反的意图,因为他到任楚相最早也得公元前156年,次年公元前155年晁错就上书削藩,公元前154年吴楚叛乱爆发。这些敏感事件距离非常近,极有可能是他嗅到火药味主动去职。
公元前141年正月,汉武帝即位。面向天下招聘贤能之士,又有人举荐冯唐,但此时他已经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身体条件不允许出来做官,所以任用了他的儿子冯遂为官。我们就算他此时是九十一岁,那么倒推到他和文帝初次对话时,当时冯唐六十多岁,所以文帝称他为老人家。这么大年纪的人,文帝还让他统领中尉和郡国的坦克兵,不能算是不得重用。至于他在高祖时期没得重用,那很正常,那个时代群星璀璨,他还不够看,而且他的特长与高祖时期的政局不匹配。
虽然《史记》是诸史之冠,向来以思想性著称,但由于司马迁的个人遭遇导致心理异常,他在史书多处夹杂个人感情,是会影响到历史人物真实形象的。司马迁和冯唐的儿子冯遂是好朋友,他笔下的冯唐总给人一种怀才不遇的印象,实际上冯唐的情况和李广的经历有着较大的区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事出有因!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出自《滕王阁序》,并非《兰亭集序》。《滕王阁序》是唐代王勃所作的一篇骈文,不仅对偶工整,辞藻华丽,更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文章用典颇多且自然恰当,因而颇显典雅而工巧。在描绘了滕王阁壮景和宴会盛况后,借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两个典故,抒发了年时易逝、功业难就的感慨。
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冯唐颇负盛名,德才兼备,汉文帝时已不年轻,但官职卑微,不受重用。到景帝时,略有升迁,但不久被免官闲居。直到汉武帝寻求贤才, 听到人们盛赞冯唐,才召见了他,但这时冯唐已九十岁余,不能复为官,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冯唐青壮年时,正逢历史上有名的 “文景之治“,政治上还较清明, 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 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 空有满腹经纶, 难遂报国之心, 直到白发皓首, 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而王勃写作《滕王阁序》时,仅有25岁,正值青春年华,应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时,按理不该有如此消沉之语。但是,在写罢此文的一年之后,满腹壮志的王勃就溺水而亡。也许是挥毫诗文的王勃于冥冥之中预料到了自己将死的结局,遂而含有老气横秋之态;王勃乃为少年奇才,未冠而仕,却因一篇《斗鸡赋》惹得圣心不悦而被逐,后来又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再次被贬。如此年纪,就经历这般坎坷,又怎能不伤心欲绝,才发出了“冯唐易老“的慨叹。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 他悉数参加, 而且英勇善战, 令匈奴闻风丧胆,“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名句,所言正是这位“飞将军“李广。但是这样一位传奇名将,最终却得不到封侯之赏,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 才能和声望远远不及他的数十人却被封侯。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 引咎自杀。全军将士痛哭失声,“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这就是“李广难封“的典故。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皆为汉朝史实,都同汉武帝有关。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已晚, 后者的赏罚不明他亦是难辞其咎。如此两件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反映了“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他们的“ 求贤““访贤“是出于“权欲“,他们“论功行赏“是施展“权术“的虚伪口号,而“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也是造成“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源所在。写作《滕王阁序》的王勃,满腹才情,却不得圣心,又屡遭嫉害,虽与冯唐、李广所遇世事不尽相同,壮志难酬的悲慨之心却是一致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道尽不平,婉转悲鸣,堪称历史绝响。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你怎么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个很出名的经典典故,冯唐是一辅臣,有才,但是得不到重用;李广是一名将,打了很多胜仗,且又功高不能封候。他俩是同时代的文武官员,他们的遭遇,得到了很多世人的感叹,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经典名句。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它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原句: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拼音:féng táng yì lǎo ,lǐ guǎng nán fēng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
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 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
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李广一生屡经磨难,战功卓越却未得封爵。用以慨叹功高不 爵,命运多舛。同“李广未封“。
“初唐四杰“的王勃因《檄英王鸡》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他到交趾探望父亲路经洪州,恰逢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吟诗作乐。
王勃在席上即兴作《滕王阁序》感慨自己:“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为何一生难以得志
冯唐之所以一生难以得志,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是在于他自己。因为他自己不会抓住机会,看时局的眼光也比较差。
如果我们简单捋一下冯唐的人生,我们就会发现,冯唐的运气其实并不算差,家世背景也都不错。在他的一生当中,曾经有好几次都遇到了好机会,可惜这些机会,他却一个都没能把握住。
冯唐的祖父,在战国时曾做过赵国的将军。而他的父亲,则是在西汉建立之后,担任过代国相。
代相这个职务,其实是相当特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一共也没封几个王,这几个王也都是他家亲戚。而在这其中,代王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这段历史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刘邦去世之后,嫡子刘盈即位。但仅仅数年之后,刘盈就死了,此后吕雉临朝称制。吕雉去世后,西汉的功臣们发动政变,重新拥立刘邦的儿子,也就是代王刘恒即位。
也就是说,冯唐的父亲,当年在刘恒做代王的时候,曾经辅佐过刘恒。而且,那段岁月,对于刘恒来说,可以说是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所以,这种时候的陪伴和辅佐,也就显得格外珍贵。
而冯唐成年之后,则是被直接任命为中郎署长。所谓中郎署长,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刘恒身边的护卫队长。这个职位,同样十分特殊。
父亲曾在皇帝的少年时代,倾力辅佐;而冯唐成年之后,又被直接调到了皇帝身边。这样的履历,显然是汉文帝当时有意培养冯唐。正常情况下,冯唐以后的仕途,也绝对会一帆风顺。
但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很多年里,冯唐似乎一直都没怎么升过官。
当时冯唐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一直升不上去?这段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从后来的事情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冯唐极有可能是因为性格太过执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所以才升不上去。
直到很多年以后,有一次,汉文帝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看到了冯唐。然后,汉文帝找来了冯唐,问他:你怎么还在这儿工作?
冯唐如实作答。
汉文帝又说:我在代郡的时候,身边经常有人和我说,秦末的将军李齐不错,您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这个人比不上廉颇和李牧。我爷爷以前打仗的时候,和李牧关系不错。后来我爹和李齐也认识,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此时大为兴奋,拍着大腿说:可惜我得不到廉颇和李牧这样的名将。要是有这样的名将,我哪还用担心北方的匈奴呢?
从这段话当中,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来,汉文帝此时已经有了想要提拔冯唐的意思。如果冯唐够聪明的话,接下来冯唐应该自我推荐,说自己还不错,请求去北方任职。接下来汉文帝也就能顺水推舟,拉冯唐上去。
但是,接下来冯唐的回答,却让人匪夷所思。
冯唐说:陛下你就算遇到了这样的将军,你也不会用他们。
联系当时的语境,我们有理由相信,冯唐这话是有抱怨的意思。但他忘了,他此时对话的这个人,是皇帝。
汉文帝听完之后,勃然大怒,差点就拂袖而去。不过,汉文帝到底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此时又有提拔之意。所以汉文帝强行压下火气,继续问冯唐:你怎么知道我不会用呢?
这一次,冯唐总算没有再抱怨,而是开始帮汉文帝分析局势。当时恰逢镇守北方的将军魏尚,因为错报军功,被汉文帝剥夺了官职和爵位,并且判刑。冯唐便以这件事为例子,劝谏汉文帝,不该刑罚太重,奖赏太轻。
冯唐的这个回答,一直被后世很多人所推崇,被认为是赏罚分明的思想。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冯唐这个思想是有问题的!
魏尚是镇守北地的名将,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不假。但他错报军功,也是事实。从国家管理的角度来讲,功过是不能相抵的。尤其是在北方匈奴威胁极大的时候,边军的军法必须要足够严格才行。如果大家都像魏尚这样做,虚报军功,那汉朝北方边境估计就崩了!
冯唐的这番见解,其实也让汉文帝见识到,他到底有多少才能。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文帝此时其实已经有了赦免魏尚的意思。所以,冯唐劝谏之后,汉文帝干脆顺水推舟,让冯唐作为使臣,去赦免魏尚,让魏尚继续担任云中郡的太守。与此同时,汉文帝还让冯唐担任车骑都尉,开始在边境做将军。
此后,冯唐去了边境,开始了他的边境从军生涯。但是他的这段经历,在史书上也没有任何记载。显然,冯唐到了边境之后,也没有立下过什么大功。
这足以说明,冯唐本人的能力,或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强。
又过了几年之后,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此后,冯唐被改任为楚国丞相。但是没过多久,冯唐却又被免职了。
对于冯唐为什么被免职,史书上同样没有记载。但如果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其实能够找到一些线索。汉景帝即位之后,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削藩的问题。
而汉朝时所封的楚国,初代楚王是刘邦的弟弟,到此时已经传到了第三代楚王。在西汉所有诸侯国当中,楚国是实力较强的一个,而此时的楚王,和汉景帝的血缘关系又已经相对较远。后来这位第三代楚王,也确实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了那场著名的‘七国之乱’。
对于这样一位楚王,汉景帝的忌惮,自然是可想而知的。而派冯唐前去的意思,自然也不为过。可惜冯唐并没有领会到汉景帝的意思,所以后来才会被撤职。
再之后,等到汉景帝去世,汉武帝即位并且掌权的时候。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贤良,大家一致举荐冯唐。但此时的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根本不可能再出来做官。所以汉武帝最后只能让他的儿子冯遂,做了一个郎官。
这就是‘冯唐易老’这个典故的由来。
冯唐最后的结局,听上去似乎很美好。但其实大家可以想一下,当时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以古代人的生育年龄,他的儿子,此时估计也已经年龄不小了。所以汉武帝的这个举动,其实更像是一种姿态,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
至于冯唐的儿子,汉武帝恐怕也未必是真心提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但卫青七战七胜,霍去病六战六捷,又真的只是“天幸”?李广无功,只怨“数奇”?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只是古代的读书人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什么李广每一次都迷路,而霍去病就没有
谢邀。
李广难封,有自身问题,有运气问题,从资料上看,李广冲锋陷阵问题不大,独立带队有问题,而且性格不太细腻,还略偏激,难以冷静处理问题。
此外,不太会用指南针。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对现代人有什么启示
“冯..塘易老,李广难封“乃王勃的一句诗词,牵引出两个历史人物。一个生不逢时,一个功劳无边。皇上犹叹李广难封。封低了怕引来不满,封高了又怕他功高盖主,会生异心,索性不封。正应了一句老话:五升满五升浅,多了一点往外减。命里富费有天定,无翅怎能上天庭。
感谢邀请!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上的李广究竟得罪了谁为什么就难封了
李广难封,不是因为他得罪了谁,纯粹是因为他的战功不够格。
为啥在我们潜意识里,李广就得封侯?只因他名气太大
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的名将层出不穷,但李广一直位于“顶级流量明星”之列,后世文人骚客对他从来都不吝溢美之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得感谢司马迁。
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几乎成了中国史书的代名词,在中国史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此书中,李广被单独列传。
这是什么概念?《史记》总共包含计130篇,却要重点介绍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一共3000多年中的代表性人和事,其中也包括了百花齐放、人才最为繁盛的春秋战国时期;因此,《史记》要记载的,可谓中国历史上大咖最集中、高手最多的黄金年代。
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尽量涵盖那些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关键人物,司马迁为了节省篇幅,经常采用一篇记录多人的模式:
神一般的军事家孙武、孙膑、吴起三人共用一篇列传;
影响力数千年的思想家老子、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这二人共享一列传;
两大秦国战神白起、王翦也挤在一篇中;李牧则压根没机会被列传;
甚至为汉王朝开疆拓土、为中华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大英雄:卫青、霍去病,也只能憋屈的挤在《卫将军骠骑列传》里。
而除了李广之外,以上提及的几大军事人才几乎都是“王侯将相”,孙武孙膑是所在国家的军师/统帅,吴起是魏国河西郡守、对阵秦军的总指挥、楚国的相,白起被封武安君,王翦位居太师、封武成侯,卫青官居大将军,霍去病则是骠骑将军、冠军侯。
因此,比较之下,让人不禁为享受单独列传待遇的李广叫屈:这里面一定有黑幕。事实上并非如此。
封侯得靠人际关系、出身背景?假的
网上有一种说法:李广之所以难封,是因为他没有背景,而且被汉武帝刻意打压。
这完全是信口开河。西汉王朝之所以持续武力强盛,关键的一点,就在于直接、公正的奖惩制度。将士们不问出身、不看出处,升迁与否只看以下指标:
在战斗中有没有取胜?杀敌数多少?斩首多少级?抢得敌人的物资又有多少?己方的损失又如何?....
只要战果达标,就能按规矩升官、赏钱;反之,则要贬官,严重的甚至会被杀头(当然,有些情况下也可以花钱免灾)。在汉武帝时期,经常出现在打了大胜仗后,朝廷为了奖赏将士以至于花光国库储蓄,甚至不得不公开卖爵的情况。比如在公元前123年:
汉比岁发十馀万众击胡,斩捕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而汉军士马死者十馀万,兵甲转漕之费不与焉。于是大司农经用竭,不足以奉战士。六月,诏令民得买爵及赎禁锢,免臧罪。
严格而公正的奖惩,是战斗力的保证,无论是秦、还是汉,甚至其后直至唐朝,基本上都沿用了这种做法,这也是这一时期中原王朝武力强盛的重要制度保障之一。
而李广的身边人,则也不断有人因功劳封侯。他的弟弟李蔡,在汉景帝时期因战功升至“二千石”,这是郡守级别的待遇;在汉武帝时期,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右贤王,因战功被封为乐安侯;后来甚至青云直上升至宰相、位居三公。这还不算,甚至李广曾经的手下们,因公封侯的也不在少数:
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
而卫青、霍去病二人,虽然可以归为外戚之列,但他们的爵位,是靠着自己真才实干拼出来的;即使对汉武帝很有意见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承认:“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有名气,就应该被封侯?有拿得出手的战绩才行
因此,李广之所以终其一生未被封侯,跟名气无关,也与背景、关系毫不沾边,只是因为他不够格。他的名气虽大,但完全没有过硬的战功。
早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即已颇具名气。出身军人世家的他,年纪轻轻即从军对战匈奴,凭借精湛的骑射技能奋勇杀敌,因战功逐渐升至汉中郎;
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了陇西都尉、骑郎将。后来跟随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立下了不少战功,但却犯下了重大错误:私自接受梁王颁发的将军印。朝廷将军私自结交藩王?这可是当时政治红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其后论功行赏,李广颗粒无收。
后来,李广先后在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地担任太守,虽然在防御方面颇有成效,但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取得过足以让他封侯的战绩。
到了致力于对外征战的汉武帝时期,按理说李广的机会来了,但他的表现和运气确实乏善可陈:
汉武帝在马邑设伏时,李广也有幸参与其中,然而匈奴识破了汉军的计谋,最终将士们一无所获;
接下来,李广从雁门出发讨伐匈奴,不过却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被俘后虽趁机逃脱,但因“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按律当斩;所幸当时可以花钱赎罪,他被贬为了寻常老百姓。
后来汉武帝用人之际,再次将李广召回,不过他的战绩仍没什么起色。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终于获得了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的机会。此次汉军战绩喜人,战后根据获取敌人首级数量论功行赏的时候,很多人喜提“侯”爵位,但李广所率领的整支队伍都没立下像样的战功,颗粒无收。
两年后,李广与张骞分头出击,悲催的是,这次他再次几乎全军覆没。最终,失利的罪名安在了迟到的张骞头上,李广虽作战英勇,但损兵折将、毫无功劳可言。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再次大规模讨伐匈奴,李广负责东路。而当卫青的主力与匈奴单于交战时,李广却因迷路迟迟不至,最终未能对匈奴人形成合围。接下来,在卫青调查情况、编写报告时,李广不愿再次面临责罚的羞辱,挥剑自杀。
因此,李广难封,不是因为有黑幕,仅仅是由于他确实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不过,李广的儿子李敢最终实现了他的夙愿。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时,李敢作战英勇,抢得了左贤王的旗帜,并且斩首众多,满足了封侯的标准,回师后被赐爵关内侯。
然而,李广家族的命运仍旧没有起色:李敢因殴打卫青被霍去病射杀;李陵兵败投降匈奴,被夷三族。而与李陵交好的司马迁,因为替其仗义执言,遭受了腐刑的惩罚。这段悲惨的共同遭遇,也许这就是《史记》中,司马迁极力抬高李广,甚至赞其“惜哉名将,天下无双!”的原因。毕竟《史记》是他个人修的史书,带有些许个人情绪也能理解。不过整体而言,这并不影响这文史学巨著的伟大价值。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原创问答】谢您邀请!
首先来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最早出自于唐朝诗人王勃的著名赋章《滕王阁序》中,原文有:“嗟呼!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在王勃的这篇骈文中,用了很多典故,其中的“冯唐易老”:冯唐容易衰老,冯唐是谁呢?《史记·冯唐列传》载“冯唐以孝著,事文帝景帝立,以唐为楚相,免。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冯唐从汉文帝时就开始做官,一直到汉武帝。武帝想重用他时,他己九十多岁了,当不成官了。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侯。李广是谁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灭匈奴的名将,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最终因行军途中迷路,错失战机而愧疚自杀。可谓是战功显赫却终生未被封侯。
这两个历史人物都是一腔热血、报效国家、尽忠职守的老臣和英雄,然而却时运不济,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令人惋惜。
其次来说,文有所指。王勃,初唐四杰,年少成名,六岁为文,被称“神童”。他十六岁科举中第,但仕途不顺,因一篇斗鸡文惹怒唐高宗而被逐,后又因被人陷害,私杀官奴而终结仕途。
王勃感叹这两个历史人物有才华和战功却不得其用,不得赏识,命运悲惨。其实就是借古喻已,感慨个人怀才不遇,举步维艰。他是年少即成名,自负才华,恃才傲物。却屡屡受错,仕途艰难。年少气盛,正当作为时,却无一官在身,沦落漂泊,无人问津,无人赏识。还不如这两位前辈英雄呢!
不过,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赋句确实也是令人感叹与难以企及的: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这番言词,既奉承了皇上,又希望朝中的官员举荐自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昂扬奋发的雄心壮志。
解答至此。
记着关注“百味写春秋”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