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临城下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你觉得电影《兵临城下》怎么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9 12:30:41 浏览1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看了《登陆之日》和《兵临城下》,苏联真的会组织这样一群连枪都是两人一把的应召兵去死亡冲锋敌军阵地吗

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一支上千万人的军队里出现个把傻逼指挥官,完全在情理之中。

但是这肯定不会是战争中的普遍现象。在已经发明了机枪火炮等杀伤力强大的武器的时代,只会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人海冲锋的一方最后能打赢战争,则是不可思议的。就算苏军人数再多,能比德军的子弹还多吗?

尤其在斯大林格勒城市战场内,坚守城内的苏军62,64两个集团军,总兵力人数(哪怕加上渡过伏尔加河来的援兵在内)其实也并不高于进攻的德军第6集团军。如果在兵力火力都逊于对方的情况下,还会在大白天开阔地搞缺乏火力支援的密集队形冲锋,那两个集团军怎么可能在这个地狱熔炉坚守那么久?

至于《登陆之日》,则是bug铺天盖地的神作,简直堪称影视界的钓鱼文了。别的都不说,就说城市冲锋的那一段。首先难道编剧没听说过共产主义国家参军还有政审这个东西吗?一群敌国的俘虏兵,在没有经过任何政治审查的情况下,苏联居然会直接放心大胆地把枪支弹药发给他们?编剧对苏联的政治体制是不是有什么误解?

(此外这部片子开头几个朝鲜人因“参与暴乱”被日本法院判决参军也是雷出天际的神展开。在二战时的日本帝国这个如此讲究政治的国家,居然会把政治犯安插到军队里去?这是何等难以置信的作死精神?其次编剧对当时军人在日本的地位、整个日本社会对军人的尊敬程度是否也存在严重误解?把犯人送到军队里去,这是惩罚还是奖赏?编剧以为二战时的日本帝国是宋朝时的中国?以为“充军”是一种刑罚?)

你觉得电影《兵临城下》怎么样

拍出过《熊的故事》、《虎兄虎弟》等温情故事,以及备受争议的影片《情人》之后,法国知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再次用一部描写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争电影,试图深层次的揭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善恶,然而,既要反映出反法西斯,又毫不客气的黑苏联,让这部片子自上映后就争议不断。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胶着阶段,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作为一名补充兵,瓦西里(裘德•洛饰)来到了这块恐怖的战场。

凭借小时候与父亲猎狼的经历,瓦西里很快成长成为优秀的神枪手,他被苏军宣传军官丹尼洛夫(约瑟夫·费因斯饰)发现,为了鼓舞士气,瓦西里的英雄事迹和战斗故事,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进行广泛传播。

此时,广为人知的神枪手瓦西里,遇到了坚持不撤退的女兵塔妮娅(雷切尔·薇姿饰),两人陷入爱河,却被丹尼洛夫强硬阻止。另一方面,为了猎杀瓦西里,德军派出了狙击手学校的校长康尼少校(艾德·哈里斯饰),一场围绕着两位天才狙击手之间的对决徐徐上演。

亮点一:经典的狙击手对决

在《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借助斯大林格勒残垣断壁的掩护,游走于犬牙交错的战线中,不断寻找着狙击的战机。

德国人很清楚,瓦西里的狙击让德军前线弥漫着恐怖的氛围,想消灭对方的狙击手,只有用狙击手。德国人派出了自己的王牌狙击手康尼。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击杀瓦西里。

通过一系列互有胜负的较量,两人终于在废弃的车站中展开最后的对决。为了引出康尼,丹尼洛夫牺牲了自己。最终,这场斗智斗勇的残酷战斗,因康尼别无选择的离开掩体而告终。

亮点二:丹尼洛夫的“造神运动”

片头,瓦西里所在的部队损失殆尽,瓦西里躲在尸体中,却遇到了几名德国军官。为了活下去,他拿起了步枪将这几名军官一一点射,无意中创造了一次战斗奇迹。

在赫鲁晓夫面前提出“我们需要英雄”的宣传军官丹尼洛夫,发现了瓦西里的英雄事迹,并动用自己的关系,试图将瓦西里打造成为一名百战百胜的狙击英雄。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在丹尼洛夫的不断宣传下,苏军中充满了必胜的斗志,越来越多的士兵以瓦西里为榜样,组建狙击小组猎杀德军,胶着的战争态势逐渐对苏军有利。

为了延续狙击英雄的神话,他不得不使出各种手段,加强对瓦西里的控制,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苏联英雄活着,激励更多的人参战。然而,对瓦西里的复杂感情,让丹尼洛夫选择留下,对祖国的忠诚与欲加荒谬的“造神运动”,让他陷入痛苦的两难,唯有一死才能让他从中得到解脱。

亮点三:残酷的战争与残酷的爱情

虽然被万人敬仰,让敌人谈虎色变,但瓦西里依然是普通一兵,他有喜怒、懂感情。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不得不被丹尼洛夫利用,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强,无形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这时,他恰巧遇到了女兵塔妮娅。

对战争的厌恶与对生存的渴望,让他很快迷恋上了塔妮娅,被苏联英雄追求和喜欢,塔妮娅受宠若惊。在残酷的环境下,两颗年轻的心碰撞在一起。

丹尼洛夫的强硬态度与塔妮娅的负伤离开,让瓦西里清醒过来,面对最强狙击手的挑战,瓦西里的内心只剩下了生与死。

电影《兵临城下》中,斯大林格勒战役时,苏军士兵分发武器采取枪弹分离的方式是真的吗

在军队中,武器和弹药都是分开存放的,一方面是武器和弹药对于保存条件并不相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全问题。
保养武器
清理内部,保持武器的内部清洁。美军M-16步枪在一开始上战场的时候就是由于保养擦拭不利,完成故障频发。

武器尤其是步兵武器,平时都是要经常性清理,保持武器的清洁,不只是中国几乎所有的正规军都对于武器的清洁特别重视,现在的各种枪械,虽然是可靠性已经非常高,能够适应各种恶劣的环境,但是保持武器的清洁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每次使用武器以后,都要进行擦拭保养。如果是作战中,利用作战间隙也要进行保养维护。

弹药里边的炸药都是化学制品,时间长了容易过期变质,对于储存的条件也有限制。如果保存不善,自己就会失效。

而弹药的保管更要严格,由于弹药中的化学成分比较多,特别容易受潮失效。现在的弹药都是有三层包装,最层木箱或者铁箱,中间是铁盒,最里边还在纸包或者纸盒,而且一般弹药还是处于密封状态,打开了铁皮箱破坏了密封状态,弹药就容易受潮变质,容易出现哑弹。

在作战时,士兵首先是到武器室领取武器,然后是领取弹药,由于领取物品的形类不同,保存的条件不同,而且分别储存也有利于统计数据,尤其是弹药。在每次战斗结束以后,趁着战斗的间隙,都是要补充弹药,这样有利于统计领用弹药的数量。
美军在领取弹药,准备演习。
俄军领取弹药。

看来我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要找有关于军械保养保管方面的资料可比找西方文化怎么黑苏联的资料难的多。而且这种明显低估苏联人智商的事情,实在是无聊。 加上一大段吧。
兵临城下或者也有翻译成大敌当前的,还有一个名字叫决战中的较量,这电影在中国播出以后,枪管上包麻袋片就成了狙击步枪的标签。
徒手冲锋,渡船上枪毙跳水逃兵,后来苏军反突击被击退后边的督战队用机枪扫射溃退下来的逃兵这几段,在决战中的较量中被剪去,不过当时随处可见的盗版盘上可都有着一段。
我觉得兵力城下还是挺好看的,对于苏联的黑化也不是那么厉害,而且对于狙击手的电影有一点示范作用,尤其是中国的神剧,一段时间神剧里边肯定有一只包着麻袋片的所谓狙击步枪,至于上边的光学瞄准镜怎么安的就不管了。

俄国人在历史上,几个士兵和用一支步枪的情况有,但是不是在苏联时期,而是在沙俄时期,沙俄在参加一战时期,最初估计需要456万支步枪,但实际上,俄军动员就需要500万支步枪,征兆新兵需要550万支,战争消耗补充720万支,实际需要1770万支,而沙俄只有不到500万的库存,在1914年,第二批动员的沙俄士兵就已经没有发给步枪,去前线等着从战死的士兵手中取武器,当年的12月,俄军总参谋长报告,70万士兵难得有5万支步枪。到了1915年德军主力调到东线,俄军承受的压力更大,武器的需求缺口更大。
这张1941年红场阅兵的照片可以看到,通过红场的苏联人扛的是刘易斯机枪,当时苏联人可以说是刮地三尺去搜罗各种武器。把这种老古董都找出来了。 而到了苏德战争期间,苏联人也有一段时间处于严重的缺乏物资的情况下,主要在战争初期,战争初期,苏军丢失200个各种类型的仓库,其中西方面军最惨,损失了10万吨弹药,5万吨油料,4万吨粮食,40万套军服,500车皮坦克汽车配件。这些损失的物资,首先损失的物资是作战的苏军处于无米下锅的情况,而德军则是因粮于敌,德军大量使用缴获的苏军物资,特别是油料,极大的减轻了自身后勤的压力,同时,苏联丢失了这些物资,使得在动员时,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在组建新部队的时候,武器装备十分缺乏,毕竟武器不是说变就能变出来的,马上拿到的还是战前储备的武器。

这种情况一直到1942年的时候才有所好转,当时,梅列茨科夫在8月份计划发动进攻,按照计划向上申请武器补充,斯大林问他你们要多少冲锋枪和步枪,梅列茨科夫提了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3000到5000支冲锋枪,5000支步枪。而斯大林回复,给你们20000支,我们现在不仅有足够的步枪,也有足够的冲锋枪。梅列茨科夫当时在列宁格勒一带,这里属于苏德战场的次要方向,在次要方向对于武器方面的补充要求尚能得到无条件的满足,就更不用说主要方向的斯大林格勒。 当然,由于运输一类的原因,的确有一些部队,到达战场的时候缺乏武器,象在斯大林格勒打出来威名的近卫13步兵师,在进入战场的时候就有大约1000多人没有武器,对于这些没有武器的人,并不是象电影里那样投入战场,而且把这些徒手兵留在了伏尔加河的对岸,等手里有了武器再过去。不会把徒手的士兵投入战场,不过缺乏训练倒是真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训练他们了。

西方对于苏联的抹黑和黑化是习惯成自然,当然苏联有苏联的问题,西方在冷战期间对于苏联的英雄人物有着系统的黑化,从元帅到士兵,只要是苏联的英雄,肯定是要塑造成冷血无情的人,或者是疯子,象卓娅就因为得过脑膜炎而被说成是疯子,这种事情已经是屡见不鲜,只不过由于西方掌握着世界主要的话语权,所以这些明显的谎言被当作了真理,因为重复的太多了。而且有些事情也不是空穴来风,比如苏军在刻赤半岛的失败就是梅赫利斯瞎指挥,什么不许挖掩体,进攻的时候要肩并着肩的密集排列这种事,都是真的,这些也是为西方提供了攻击的子弹,但是这些也是个别现象。就是这个梅赫利斯后来到了梅列茨科夫那里,也不是没帮忙,有什么补给品不足的情况,这位仁兄一个小报告上去,马上就解决,部队缺乏枪背带,小报告递上去,第二天一批质量上乘的枪背带就空运到了,还有一次是要了好烟叶,而这些小故事,西方国家是不会看见的,就算看见了也不会说。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