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果没有恃宠而骄、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年羹尧就不会被赐死了吗
- 雍正初年,皇子们“结党”问题那么严重,雍正是如何处置的
- 现在看来,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做法算不算把持朝政、结党营私
- 皇帝为什么怕皇子与大臣结党
- 怎么看明朝最大的祸害不是锦衣卫宦官专权而是文官集团结党营私
如果没有恃宠而骄、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年羹尧就不会被赐死了吗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间人,出身进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
抚远大将军。曾平定西藏、青海回民叛乱。雍正二年平定青海后,十月入京觐见受封。时功盖天下,位极人臣,受封为一等公,父亦封一等公加太傅衔,二子分封子爵、男爵,其家仆皆封四品顶戴副将,一时炙手可热,权势显赫。
然不到一年后便被雍正皇帝尽削所有官爵,列92大罪,终赐自杀。年羹尧成败之速,异于寻常,被史家列为“雍正八案”之首案。然为何被杀,却众说纷坛,成为清史上一个颇有兴味之“谜”。
一些人认为这与雍正夺嫡有关,故杀知情者。不光是稗官野史,学者孟森的《清代史》、王钟翰的《清世宗夺嫡考实》(《燕京学报》36期,1946年6 月)都持此说。据说康熙临终时指定十四子胤禵嗣位,四子胤禛串通年羹尧、鄂尔泰、隆科多,矫诏篡立。其时十四子胤禵在四川为抚远大将军,原可挥兵争位,然受制于川督年羹尧,遂无能为力。新君立后,为酬羹尧拥立之功,大加恩赏,然这不过是“迷汤”,实则对这些知情者已存杀心,最后终杀之。
有些人不同意此说。认为雍正初羹尧受宠,并非雍正先笼络而后杀之之由,而是皇帝对他效忠辅弼的奖励。他为其藩邸旧属,又有郎舅之亲,故常对他恩赏有加,这决非对他灌“迷汤”。且雍正继位时,他还在川平乱,未参与焉,何以得知内情?故上说不能成立。《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等作者,都认为年羹尧是恃功自傲以致被杀。《清史稿》载:“羹尧才气凌厉,恃上眷遇,师出屡有功,骄傲,……入觐,令总督李维钧、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公卿跪接于广宁门外,年策马过,毫不动容;王公有下马问候者,年颔之而已。世宗前,亦箕坐无人臣礼。”《清代轶闻》作者亦认为“年挟拥戴功,骄益甚”。且年残暴对待部下,任人唯亲,乱劾贤吏,引起
公愤,也为雍正帝所不容,故被杀。
更有一说,认为年羹尧死是因为他自立为皇帝。乾隆时学者萧奭在《永宪录》中提到:年羹尧与静一道人、占象人邹鲁都曾商谈过做皇帝的事。陈捷在《年羹尧死因探微》一文中亦持此说,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而《清代轶闻》一书则记载了羹尧失宠被夺兵权后,“当时其幕客有劝其叛者,年默然久之,夜观天象,浩然长叹曰:不谐矣。始改就臣节。”进而认为这说明年确有称帝之心,只因“事不谐”,方作罢“就臣节”而已。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主要是雍正为人阴鸷猜忌,不能容人,尤其不能容功臣。加之年羹尧自恃有功,言行不检点,雍正更不能容忍,在剪灭其兄弟绣禩、胤禟后,借题发挥,以羹尧所上贺章字迹潦草,并把“朝乾夕惕”四字颠倒为“夕惕朝乾”作为借口,暗喻臣下劾奏,连降羹尧18级,罚至杭州看守城门,终罗织罪名,令其自尽,家产抄没入官。
到了近现代,各说众多,或认为年被杀乃“鸟尽弓藏”之必然现象;或说是主奴间有旧怨在先,羹尧又恃功骄傲在后,使君主生疑、畏、厌、怒之心等等。今人杨启樵(现任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教授)在对《雍正朱批谕旨》作了长期研究后,在其著作《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一书中,专辟一章谈“清世宗与年羹尧的恩怨轇轕”。根据史料,力排他说,提出独到见解。他认为:首先,胤禵并未受年羹尧的钳制,因胤禛继位极为秘密,手操京师兵权的隆科多,于圣祖(康熙)驾崩后翌日,即令六日内紧闭京城九门,故消息无法泄漏,更谈不上胤禵挥兵争位受年扼。其次,既如此,年也并无拥立之功,故雍正杀年以灭口的杀知情者之说当然也不能成立了。恰恰相反,他认为从雍正朱批中,可发现很多雍正对年羹尧的赞语,如雍正二年闰四月十九日付德折朱批:“军旅之后,获兹膏泽,实乃大将军年羹尧忠勤之所感召。”
又如稽曾筠雍正二年五月二十一日折朱批:“西海一事,岂人力所能者,皆因年羹尧能此二字,天下大臣,皆当法其心也。”(《雍正奏折》)更有在朱批中称年羹尧为忠臣、功臣、恩人的。且年在雍正二年入京觐见之前,与雍正并无个人私怨,雍正及在京百官均“极盼”与年羹尧这一功臣相见。然入京觐见不到两月,雍正即屡屡下旨严斥,何也?主要因年恃功自傲,妄荐亲信胡期恒为甘肃巡抚、岳周为西安布政使、刘廷琛为广西布政使,滥参四川巡抚,致疑,雍正后曾有朱批“大凡才不可恃,年羹尧乃一榜样,终罹杀身之祸”(《雍正朱批谕旨》一函,石礼哈)。可见已招世宗猜忌。总之,杨启樵认为年羹尧被杀原因有三:一是世宗赏罚分明、功赏过罚,毫不留情;其次,世宗因派到年羹尧手下监视年的情报员被收买,大为恼火;其三乃是年羹尧骄横贪暴自致死地。结果“年羹尧自难逃越鬼门关,而多年来,却使世宗反蒙杀功臣的污名”。
以上诸说,至今未统一,还请读者自辨吧!
雍正初年,皇子们“结党”问题那么严重,雍正是如何处置的
宗室贵族集结成党派争夺皇权的事件在历代王朝中屡见不鲜。清朝的宗室朋党问题在雍正初年发展至高峰,这与康熙帝在其晚年对储位之争处理不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康熙十四年(1675年)册立年仅两岁的孝诚皇后子胤礽为皇太子,成年后的胤礽身边形成了以其外叔父祖索额图为核心的朋党集团,索额图等人“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纵胤礽骄横跋启、网罗党羽。
事泄后胤礽被废。翌年复立,后因其不思悔改,“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再次废黝。
康熙诸皇子中,以皇八子胤禩为贤,其人精明能干,颇具煽动力,故其周围依附了大批的皇亲权贵。康熙帝之兄福全就曾力荐胤禩“有才有德”,遏必隆之子阿灵阿、明珠之子捞叙、贝子苏努、镇国公吴尔占、辅国公星尼均是其集团骨干。
雍正登基之初,鉴于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争夺极大地危及了皇权,同时不利于社会稳定,遂实行改革,以铲除宗室朋党。
在雍正帝亲自撰写的《朋党论》中,用大量篇幅揭露其异母弟胤禩、胤搪等人“扰乱国是”、“贪婪不法”等等罪行,用以大造舆论,宣传宗室朋党的危害。并于雍正四年(1726年),将其二人“削籍除名”后加以囚禁。
此后,同属皇八子党的贝子苏努、吴尔占亦因“素与胤祺等匪比为奸”削籍除名。
雍正帝对康熙时期诸皇子党的惩治有利于推动全国性的吏治整顿,同时也极大地震摄和打击了其他非宗室的朋党集团。
现在看来,诸葛亮在蜀汉政权的做法算不算把持朝政、结党营私
“把持朝政”似乎是一个贬义词,但是,诸葛亮确实又在把持朝政。因为刘备托孤的时候,并没有把蜀国军政大权完全交到他手里(刘备也不会这么做),至少刘备是把军事交给了李严的。(诸葛北伐)
可是到了北伐的时候,蜀国的军政大权,却全都到了诸葛亮的手里。
而且,就算他带兵出去北伐了,朝廷事务,其实也在他手里。因为他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负责朝廷政务,推荐了向宠等人负责京城防卫。而这些人对诸葛亮,是忠心耿耿的。这就相当于,朝廷也在诸葛亮的手里。
但是,诸葛亮虽然把持朝政,但是他并没有结党,也并没有营私。
一、为什么说诸葛亮没有结党?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的朝廷中,大臣结党都是十分严重的问题。有时候也不是大臣们想要结党,实在是没有办法,形势逼迫。你要不结成朋党,你在朝中就没有势力,没有话语权。没有话语权,你什么事也干不了。
诸葛亮没有结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刘备去世,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的时候,老一辈势力基本上都瓦解了。武官集团如关羽、张飞等人,都恰好在那个时候先后去世。文官集团如法正、庞统等人,也战死或去世。总之,无能是从资历还是从能力上,要和诸葛亮抗衡的,都寥寥无几。
(庞统剧照)
主观原因:诸葛亮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好,基本上没有什么结怨。
比如说,老一辈的庞统与法正,本来应该是诸葛亮的对手,但是诸葛亮并不嫉妒他们,排挤他们,他反而极力推举表扬他们。就算刘备进四川的时候,把他撂倒一边,只带庞统和法正,他也毫无怨言。他赞扬庞统:“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他还说,如果法正在,刘备断不可能失败。
再比如说新一代的竞争对手李严。他虽然被刘备高度信任,也试图结党和诸葛亮对抗(比如他曾要求把巴东、巴西等五个郡合成一个巴州,让他来担任刺史,诸葛亮不同意。《华阳国志》记载,李严当时还在永安大兴土木,修城墙藏粮,甚至想把山凿通引水。后来诸葛亮要把他调走,他还舍不得。直到诸葛亮让他儿子镇守永安,他才同意),但因诸葛亮的人际关系好,大家都不依附李严。结果李严被刘禅罢免回家后,他还很想念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去世后,他甚至大哭,说,再也不会有人重用他了。
(辅佐幼主刘禅)
二、为什么说诸葛亮没有营私?
诸葛亮是把持了朝政,但是他把持朝政,有没有获得什么好处呢?
其一,他没有把自己的亲属安插在朝廷以及军队中,担任高官。
其二,他推荐给刘禅的人选,实际能力怎么样,可以另说。但是,所有这些人,其品德都是好的,都是忠诚正直的。所以,也不算营私。
其三,诸葛亮没有特别培养自己的后代。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诸葛亮的儿子很小(他去世的时候,儿子诸葛瞻才8岁),但是,他还可以培养养子呀。找个养子,让他接班也是可以的嘛。五代时期,很多统治者都喜欢找养子来传位。魏忠贤的干儿子更是遍天下。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
其四,诸葛亮没有追求个人荣誉。在那个时代,如果一个大臣要追求个人荣誉,在不篡位的前提下,一般都是进爵称王,加九锡(李严曾经就怂恿他这么干)。还有就是入朝以后不跪拜,还可以带剑上朝等等。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
其五,诸葛亮也没有得到过什么物质利益。这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
三、诸葛亮不结党不营私,他把持朝政干什么?
一句话:诸葛亮把持朝政,就是为了避免争论,避免内耗,集中力量,团结一致,戮力北伐,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伟大梦想!
(参考资料:《三国志》《华阳国志》)
皇帝为什么怕皇子与大臣结党
一、皇帝最怕皇子结帮图谋不轨
从秦始皇开始算起,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各朝代封建统治阶级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礼教体系,其中的“皇权至上,唯我独尊”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算是个正常的皇帝,基本上都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皇帝说的话叫做“金口玉言”。所以说皇权至高无尚,不容质疑和挑战。
话又说回来,正因为这样的思想在皇帝身上普遍存在,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对任何人都有所防范,包括皇子。
皇子和大臣走得近,一般是大臣支持皇子的表现。这样的拉帮结派,任其发展下去。轻则皇帝被架空,严重的话就会出现逼宫甚至弑君的事件,所以任谁都会怕。所以皇帝最重要的权谋就是搞平衡,用一股势力来压制另一股势力,任何势力的一枝独大对皇权都是一种威胁。
单说唐朝,李渊不是被儿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之后逼退位么。李隆基不是被儿子李亨在“安史之乱”之后取而代之么。李承乾不是纠集大将候君集弑杀李世民么?安庆绪不是在安禄山称帝之后杀了安禄山么?这样的事例太多,有时候就是防不胜防。一个好端端的皇帝,如果被皇子架空了,说话轻飘飘的没一点份量,你说活着该有多窝囊。被逼退当了太上皇遭到软禁,那就象一只老虎给拨了牙,一只凤凰给拨了毛,完全成摆设了,生不如死呀。更别说碰到不肖子孙来个一刀切的。
二、皇帝最怕皇子结帮否定自己的过住
皇帝的一生,功过自有后人评说。这个就是皇帝死了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两眼一闭也就管不了那么多。皇帝生前如论如何,都会维护自己的那点尊严。大多数情况下他做一件事情对了也是对,错了也是对。所以我们看到许多不解风情的大臣,经常因为一件小事一句话惹恼了皇帝,其实就是否定了皇帝的做法而掉了脑袋。
皇子和大臣结帮拉派可想而知,皇子处理事情会有自己的主张,难免和皇帝意见相左,甚至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把皇帝以前的主张全盘否定,统统推翻。这样的话,皇帝就觉得没有了权威。所以皇帝怕皇子和大臣结党,有了叫板自己的底气,然后再来否定自己。
在这方面最具代表的就是乾隆皇帝,当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还不过瘾,当他认为自己做皇帝的时间不能超过康熙时,自动选择了退位。说是退位了,大权却牢牢握在手中不放,怕什么?就怕在有生之年嘉庆皇帝把自己的政令改的面目全非,换句话就怕自己一生被否定了。他还时时派心腹之人观察嘉庆的一举一动,看有没有按自己意愿办事。乾隆皇帝死了,嘉庆才熬出了头,嘉庆首先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办了乾隆朝第一宠臣和坤。
三、皇帝最怕皇子结帮影响到江山社稷
各朝各代的皇子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都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或明或暗的去拉拢或者结交朝中大臣,很多大臣为了利益也会去选边站。基本上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对异己的排除和清洗不亚于开国皇帝对功臣的打压。
那么皇子结帮,说穿了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生态,严重的话,还会影响到江山社稷。比如在立储的问题上,大臣可以影响皇帝的判断和抉择。弄不好就会立下一个不好的接班人,从而断送了千秋江山梦。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秦始皇死后,二世胡亥和大臣赵高等人结成帮,矫诏废除太子扶苏而立胡亥即位,秦朝二世而亡。杨广和大臣杨素等人结帮,陷害太子杨勇,最终隋文帝杨坚改立杨广为太子,隋炀帝杨广登基,隋朝也是二世而亡。活生生的例子啊!更有甚者,还有地方上的皇子勾结朝中大臣,意欲里应外合,在老皇帝去世后用不正当手段谋求皇位,这样的内讧不得不让皇帝后怕,再说这样的自残方式也是皇帝不愿看到的事情。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怎么看明朝最大的祸害不是锦衣卫宦官专权而是文官集团结党营私
锦衣卫以及宦官指挥的东厂和西厂,是明朝的特务机构,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人员和机构的指挥。负责缉捕、监督地方和朝廷官员的举动,并及时向皇帝汇报。
明朝宦官和文官集团的矛盾,说白了就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明朝中期以后,朝中大臣沽名钓誉者居多,真正能提出具体解决办法的人员较少,他们以自己的传统行为规范来规范皇帝的行为,使得皇帝对文官集团极为愤怒。不得不顾开国之初朱元璋下达的宦官不得参与朝政的祖训,使用宦官和锦衣卫来对付文官集团,明朝的皇帝虽然信任宦官,但是并没有像汉唐时代那样出现宦官篡权的情况。大权依然在皇帝手里,就像大太监刘瑾和魏忠贤,皇帝说让他们死,他们很快就被除掉了,锦衣卫和宦官只不过是皇帝的代言人,天下被他们折腾的再乱,如果皇帝不同意,分分钟钟就可以解决他们。
反观文官集团,尤其是明末的东林党人,空谈误国,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只会摇尾乞怜,从崇祯皇帝死后东林党人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崇祯皇帝让首辅魏藻德去谈判,他却连个屁都放不出来,但是李自成一来他第一个投降。
这个文官集团根本没有实力治理好这个犹如破船一样的国家,他们只会清谈,并不能实干,他们让崇祯皇帝搞掉了魏忠贤后,自己内部就开始互搞,卢象升、孙传庭、祖大寿以及洪承畴等人或死或降,后来朝廷几无可用之将,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