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姜太公钓了几次鱼,第几次遇到的文王对此你怎么评价
有个歇后语叫:姜子牙钓鱼一一愿者上钩,寓意姜子牙虽然出身卑微,生活潦倒,但对理想愿望的追求,宁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鱼蟹谋,只钓王与候的大丈夫所为。
姜尚姜子牙钓鱼多年,但钓明主赏识重用,只此一次就够了,也算是姜子牙有备而来,有备无患。也是英雄不问出处,富贵当思原由。
传说姜尚的先世为贵族,祖居吕地(河南安阳),故也叫吕尚,到姜尚时已经出身低微,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行踪漂泊不定,生活困顿不堪。但是他胸怀大志,壮志凌云。勤苦学习,满腹经纶。探究强国富民之策,探讨治国兴邦之道,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以期有朝一日大展宏图。
当时,正是殷商王朝走向衰亡,殷纣王暴虐无道,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生凋敝的时代。而在西歧周国,姜子牙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社会清明,广施仁政、人心安定,国势日强、经济繁荣,天下民众都倾心于周。
于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姜子牙获悉了周王(西伯候)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虽已年逾七旬的他便毅然决然离开商朝,千里迢迢投奔西歧。来到西周领地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来到渭水北岸的磻溪(今陕西宝鸡市陈仓区磻溪镇)栖身于此。此后,终日以垂钓为事,静观世态变化,待机出山,等待圣主明君的到来。
一天,姜尚仍在磻溪垂钓,恰遇姬昌游猎至此,二人不期而遇,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良策,姜尚当即提出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姬昌听后甚喜,于是礼贤下士,亲自扶姜尚坐上车辇,亲自拉车走了八百七十三步,传言姜尚封神,保周王朝坐享八百七十三年天下。
姜太公也不孚众望,佐周文王、周武王扶周克商,成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后受封于齐,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韬略鼻祖”“百代宗师”,遗世著作《六韬》,《阴谋》。
姜子牙的直钩真的能钓到鱼吗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姜子牙直沟钓鱼是钓不到鱼的,他的目的是钓人,钓周文王这条“大鱼”。明说是钓鱼,暗里是钓人说做人,钓鱼是假,钓人是真。姜子牙是以己为饵设局要钓周文王这条大鱼。钓鱼不可心急,要学会等待,人家钓鱼要饵要曲钩,可姜子牙特殊之处是直钩无饵,显明是钓不到鱼的,有暗指喻理的。
姜太公钓鱼一一愿者上钩。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歇后语,意有宁愿直中取,不愿曲中求的做人之理,明在讲钓鱼,暗在喻怎么做好人。
姜太公,是商末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传说他因不满纣王统治,隐居于陕西渭水河边,常用无饵直钩在水边钓鱼,不常说“负命者上钩来!”有人笑他,他又说:人短竿长线守磻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就这样过了几十年。后来得周文王赏识而辅助周文王取得天下。姜太公钓鱼一一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但为什么姜老头非要直钩钓呢
姜子牙从前是有工作的,后来年纪大了,他退休在家赋闲,赋闲的日子无聊,总得找点事做,打发时光。
一个偶然的机会,姜太公得天书三卷,天书内阴阳八卦、星象占卜,神通法术毕备,包罗万象。
姜太公本来,他是喜欢玄学的,对玄门道法有兴趣,自得天书后,姜太公闭门修炼,打坐冥想,心无旁碍,追求无上境界。
姜太公沉迷修道自乐,家务活啥也不做,他妻子首先不高兴了,全家人都反感。
姜夫人劝太公,说,现在渭河里鱼多,很多人在那里钓鱼,收获很大,你天天闷在家里,除了吃饭睡觉拉屎,就是傻坐装木头人,这样下去可不行,明日给你置办一幅鱼杆,你没事就象别人一样,去渭河钓鱼,钓些鱼回来吃,家里生活也改善一些。
话说姜子牙听了老婆的话,心中是一百个不愿意,他修炼正值关键时刻,已经快成功了,因为家务俗事耽误,半途而废不值的,怎奈黄脸婆咶舌威逼,太公只得顺从。
第二日,姜太公带着渔具,来到了渭河边,渭河边很热闹,钓鱼的人真不少,太公甩杆放线,然后坐在马扎上,等鱼上钩。
钓鱼钓鱼,姜太公的心思,他不在这上面,他还想着修炼的事,屁股挨着马扎凳,瞌睡劲就上来了,太公干脆把眼睛闭上,假眛装睡继续练功。
树欲静而风不止,姜太公欲清静练功,而那鱼儿咬钩,鱼杆子乱动,不断的打扰他,烦死人了。
姜太公有智慧,他想了个办法,他把鱼钩换成直的,便不影响自己的清修了。只是这样做,便钓不到鱼,没鱼回家交不了差,怎么办呢?
太公存有私房钱,他回家时,买一些别人的鱼,回家应付老婆。
话说姜子牙,在渭河边假钓鱼,真练功,时间长了,别人知道没少说闲话,他买鱼用的私房钱,也快花完了,太公心里很焦急。
好运到来挡不住,子牙有才难埋没。话说周武王微服私访,在民间访贤,听说姜子牙直钩钓鱼的事,感到奇怪,来见,坐谈,服了他了,请到朝庭做大官。
姜太公没有辜负,周武王的期望,大展才华,伐纣兴周,四海平定百姓乐,大周延续八百年!
姜太公钓鱼的下一句是什么歇后语
这句歇后语很常用,叫做: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释义: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