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很多人有了二胎后,为什么对大宝多多少少都会有失偏颇
有了二胎,多少会对大宝有失偏颇,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视频加载中...
因为注意力都在二宝身上,可以会忽略大宝………
林语堂把宋朝的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是否有失偏颇
林语堂是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但他在历史方面的结论不可信。
历史对于王安石变化评价褒贬不一。对于皇帝赵顼的评价是“神”,宋神宗,这固然不是好评价,但也不是坏评价。
1、总体来说,王安石变法的第一个问题是造成“国富民穷”。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都是经济法,以增加国家收入为主,出发点并没错,最终效果达到了一部分;但经济法不能忽视市场作用,如果一味政府调控,会变成与民争利,损害生产效率。
(王安石变法 ▲)
另外,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个问题是执行跑偏,导致党争出现、朝廷割裂。在变法执行过程中,一些投机官员不择手段,形成了劣币效应。即越是心肠狠毒、不择手段的官员,越是可以通过各项新法从民间盘剥,上缴更多赋税,从而得到更快的升迁。
2、我们可以看出,变法带来的两个问题都很棘手,但短短16年不至于灭亡320年的宋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王安石变法是可以影响几代,但这种影响主要是经济上。而经济上即便出现金融危机,几十年便可以调整过来。
而政治上,在王安石下台后,强大的保守势力,即对问题进行了修正;而宋神宗在教育、官制方面的改革,还是值得称道的,是利大于弊的。
军事上,王安石变法让国家有钱打西夏,结果宋朝大败;这是宋朝军队进攻能力不行,总不能让提供军费的王安石背锅吧?
因此,作为一个推行16年就失败的变法,其影响力是有限的。
我们再往后顺顺,一个王安石变法,没理由让北宋最后的宋徽宗沉迷艺术、荒唐奢侈、不理国政吧?更没有理由,让南宋宋高宗以莫须有罪名,斩杀岳飞为代表的主战派吧?更没有可能,让南宋做出连蒙灭金、连强灭弱的错误战略决策吧?
总之,把宋朝灭亡归罪于王安石不妥。
(宋神宗▲)
易中天中华史在哪些地方有失偏颇
刚开始读易中天中华史总序,开卷即被其穿越式叙述雷了一下:
易中天中华史: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会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在《易中天中华史》总序部分第一章,如此介绍三大文明之一的游牧文明: 第三种是“游牧商贸文明”,创造者则是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贝都因的意思是“草原牧民”,而游牧民族原本是最难建立文明的。因为文明的前提是定居。所以,最先出现的文明,一定由最需要定居的农业民族来创造,其次才轮到既有行商,又有坐贾,还要有作坊的商业民族。至于游牧民族,每到春天和秋天,就要卷起帐篷转场,迁徙到夏牧场或冬窝子。他们也不喜欢定居,而更愿意骑在马上,唱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虽然是学术著作,但易先生行文平易通俗,很是好读。也可能是过于追求通俗化,也可是易氏百家讲坛风格的继续,在生动描述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贝因都人骑在马背上迁徙时,竟然唱起了中国20世纪的红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歌手:胡松华 填词:美丽其格 谱曲:美丽其格
歌词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挥动鞭儿响四方,那百鸟儿齐飞翔 要是有人来问我,这是什么地方 我就骄傲地告诉他,这是我的家乡 这里的人们爱和平,也热爱家乡 歌唱自己的新生活,歌唱共产党 毛主席啊共产党,抚育我们成长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读到这里,条件反射似的,立马想到相声《关公战秦琼》! 反复阅读易先生的这段文字,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游牧民族,指的是他所说的最早创造游牧商贸文明的贝因都人,绝无可能是当代的中国的唱着这样的歌词游牧的蒙古族。
一首歌穿越几千年,这个幽默有点大,而且言之凿凿若亲见亲闻,但再幽默也总要有点影子,说古代贝因都游牧民族唱的歌,应该是引用古代的或者阿拉伯半岛游牧民族的歌才更适宜。 更荒诞的是,在总序开章明义这一部分,先说大陆农耕文明,其中就有中国的夏,再说海洋工商文明,第三便是游牧工商文明,这游牧工商文明是排除了中国的,怎么可以引中国现代的歌词作资料呢?
查了一下关于易中天中华史的书评,似乎找到一些答案: 易中天的《中华史》立意颇高,眼界之宽,覆盖世界史。但以严格的学术标准衡量,它可能还不够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有些对历史细节的考证,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就显得力不能逮,争议声频起。但易氏史书的好处却一望可见,它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学术语言系统,让语言在接近地气的环境下野蛮生长,通俗、生动、鲜活,甚至有些俏皮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故事讲得千转百回、恣肆汪洋。
原来易氏追求的是“让语言在接近地气的环境下野蛮生长,通俗、生动、鲜活,甚至有些俏皮的语言,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故事讲得千转百回、恣肆汪洋”的风格”。是的,这样的历史叙述语言是有点“野蛮生长”,”俏皮”得像说相声。但无论怎么说,历史还是要讲求基本真实的,让唐代人唱摇滚乐很好玩,但只能是戏说而已,而《易中天中华史》绝非戏说。
且看媒体如何评价:
2013年历史类最受瞩目书籍! 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从全球视角为中华文明立传的经典巨著! 著名教授、学者易中天,将历史聚焦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选择的关键拐点,为你讲述3700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是什么在引导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中华古老的文明? 文明有意志,决定了人类历史的蜿蜒曲折和波澜壮阔,当下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决定了未来全球的天下大势与何去何从,以及谁将是“带头大哥”。 中国人到了最关键的时刻,看清世界格局,找到中华的位置。 《易中天中华史:文明的意志和中华的位置》,打开我们的命运和选择之门最好的钥匙。 本书引发学术界高度重视,热议不断,多位学界专家鼎力支持。 《南方人物周刊》评论:东西方文化孰得孰失,孰优孰劣,此一问题围困住近一百年来之全部中国人,《文明的意志和中华的位置》开宗明义,试图用中外文明史的梳理和比较,突围难住中国人百余年的这个命题。
曹丕《典论·论文》里有哪些有失偏颇之处
这个题目有一定的专业性了,前段时间因为在写一部初唐时期的小说,研读了一下《昭明文选》,里面就有这个《典论.论文》,所以很忐忑地谈一点浅薄之见。
何谓“论文”,论文人,论文风,论文章。《典论》开文学批评类文章之先河,也奠定了曹丕的文学地位,他对文学的价值和创作有自己的见解,做了深刻地思考,平心而论,很多观点放到现在还是很有现实意义。
文章里面一开始谈到文人相轻,这是文人的特质嘛,有贵古贱今,崇己抑人的毛病,当然这个打击面比较大,但不得不说这种现象还是有的。大家各有千秋,很难有什么通才,要说偏颇,倒是后面这句话”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值得商榷,意思是文人天赋很重要,没天赋的话后天再努力也是白搭,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努力还是很重要的。最后谈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觉得这是点睛之笔,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尺璧寸阴啊,我们要有紧迫感,争取写出好文章流芳百世,此三不朽之大业也!哈哈。
作为文学批评类的开山之作,当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不缜密的地方,但它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后来的诸如《文心雕龙》一类的著作就很受《典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