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心学之“心”究竟何物
心学之“心”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中国人习惯的语言,说的是人最本真的思想活动;哲学家叫他本我;心理学叫他意识;宗教管他叫灵魂;迷信叫他鬼魂。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格物致知”主要是格物,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尊重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
“知行合一”就是字面意思,通过格物明白了事物的规律和道理,要按照格物获得的道理采取行动,内心里的道理要和行动统一,不能偏离。
我读王阳明心学,理解他讲的道理是融合了儒道学说,借鉴了佛家经典,
王阳明先生说;“圣道其实非常简单易行,也极其精细微妙。孔子曾说;其如示诸掌乎。人的手掌,哪一天不曾看到呢?但是问他手掌上有多少文理的时候,他就不知道了。就如同我说的这良知二字,讲了就能够明白,谁不晓得呢?但是如果让他真正理解又有谁能够做到呢?”
有人便问;“良知恐怕是没有方向,没有形体的,因此最难琢磨。”
先生说;良知就如《易》理;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不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济,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这良知怎么可能琢磨的到呢?只要把良知理解透了,就变成了圣人了。
什么是致良知呢,良知就呈现在人的意识里。王阳明认为,一个明知自己是小偷的人,在听到别人喊他“小偷”的时候,也会局促不安。这种局促不安心理的出现,在阳明看来,就是“良知”的呈现。
王阳明先生精通儒学;精通道家学说;精通周易;精通佛学。集各家思想精髓,独创了“心”学,自成一体。
王阳明心学,就是真实的本我;儒家的智慧,道家的清净心,格物的认知;佛家的不住心;周易的变化无穷。
集各家智慧于一体,用于生活实践中的一种体验。
图片来自网络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有人说,我最喜欢吃豆腐了,豆腐是我的命。等去人家作客的时候,人家既上了豆腐又上了肉。旁人见他歪着嘴,光吃肉不吃豆腐,好奇地问道,你不是最喜欢吃豆腐,豆腐是你的命吗?他说我看见肉,连命都不要了!
所谓“”知”,就是人家都知道你最喜欢吃豆腐。所谓“行”,就是你一定要多吃豆腐,即便把豆腐吃光了也没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你说话要算话,光吃豆腐不吃肉,以后大家就信任你,再不会撇嘴了。
可以这样理解吗?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简单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实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知道并不容易,必须潜心学习,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方可明辨是非。知道了对错,付诸于行动更不容易,道路不仅坎坷曲折,还会涉及个人情感利益,真正可以一关关闯过去,那一定是个伟大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问利人的人。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四个字概括智慧,忘我。
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什么怎么理解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知是学,行是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还是从儒学中演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