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渊源
“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渊源?
这是道教的“呼名法术”,后来成为道教念咒驱使鬼神时所用的末语。
律令,据传说,是道教神话中雷部众鬼里跑得最快的一只鬼的名字。
东晋干宝《搜神记》载:“律令,周穆王时人,善走,死为雷部之鬼。”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载:“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
急急如律令的意思:事情太急需要立即处理,犹如律令奔走一般。
我个人觉得,把“急急如律令”翻译成大白话,大概意思就是“(我前面所喊过的那些神仙),这件事情太急了,需要你们立即来处理。你们赶紧来吧”。
这样的咒语,都收集在道教经典著作《万法归宗》里。下面,我简单摘录几个相关咒语,供朋友们欣赏。但朋友们千万记着,危险动作,切莫模仿。如果有人随意模仿,万一出了任何事故,我可不承担责任啊!不要说我没有告诉你啊!
咒语,有咒、诀两种,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后缀“急急如律令”
比如说,身体有某种病,画符念咒:东华元君,韩君降临,玉府真命,保佑生灵,真无到处,永保长存,急急如律令。
一般后面都有具体方法,因为有宣传迷信的嫌疑,后面就不说了,只写两句咒语:“南念大乙,救苦天尊。”
二,急急如律令后加一个“敕”
这种咒语,似乎比“急急如律令”还有更加急迫的意思。我个人觉得,念咒或者施法的人的意思是,我的事情更急,需要你们先处理!就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办事,但办事的人很多,需要排队,但施法的人认为,我的事比别人的事情都更加紧迫,需要插队,便会念完咒语以后,在咒语末端“急急如律令”后面再添加一个敕字。
如:日出东方,苍苍皎皎,杳杳茫茫,金童玉女,委我收疮。一收,不要疼与痛;二收,不要脓与血;三收,不成疮和疖。急散急消,莫待来朝。急消急散,莫待来旦。神笔到处,万病消汗。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急急如律令”后加敕字的情况,咒语中一般都会出现某位大神的名字。有的是奉玉皇大帝令,有的是奉太上老君令。
显然,这种情况暗含有施法者认为自己的法术,比别人的法术高明的意思。
三,急急如律令后缀“摄”字
比如:五呼六位神,元阳甲子君。急速急报应,愿君集吾身。窦娄李鬼翟,急速报吾精。吾奉太上九若急急如律令摄。
摄,在这里并不是摄影的意思。而应该是“吸纳”、“摄取”、“抓取”的意思。比如《西游记》猪八戒:“大师兄,师傅被妖怪摄走了。”
四,有一种诀,后面一般不加急急如律令
比如:神笔扬扬,万古流芳。吾今书篆,飞召千方。去兴飙驭,速降临场。神墨灵灵,通幽达冥。松君效职,柏友凝馨。仙君降格,速驾云乘。
总之,我个人认为,这既是我们中华民族之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里面也有很多糟粕成分。如果是作为研究之用,这无可厚非。假如是痴迷其中,用它来专门驱鬼辟邪,不可取。至于这些道教符咒最早究竟有没有用处,有多大用处,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毕竟它们都是我们老祖宗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不可能都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我们既没有资格排斥它们,也不敢对它们有大不敬。但也只是看看,了解一下它的内容,并不会专门用它来做什么。这就是我对这些道教符咒的态度。
什么是家学渊源历史上几个家学渊源的家族
跟曹公学文化 家学渊源
家学渊源,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家学:家中世代相传的学问;渊源:原指水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在《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测其渊源,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这里面说得的管宁(158年—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临朐东南)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隐士。管宁与华歆、邴原并称为“一龙”。汉末天下大乱时,与邴原及王烈等人至辽东避乱。在当地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并引来大量同是逃避战乱的人,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他的教导。直到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辽东太守公孙恭亲自送别。此后曹魏几代帝王数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应命。
不过这个成语来源于明 杜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时宰相詹幕君(袁可立)渊源家学,亦鼎器也。”袁可立(1562.4.25-1633.11.12),‘字礼卿,号节寰,河南睢州(今河南省睢县)人。袁可立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 ‘’四朝元老“之臣,诰 ‘’五世恩荣”之赏。为官不阿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廉吏和抗金名臣。
什么是家学呢?其实,家学主要来自秦朝史子,因为秦以吏为师,那些给秦编史就是那么几个家族,老子教儿子,成为专门的史子。普通老百姓或者一般家族,也是父教子认识字。不过后来家学是请个老师上门来教自己的孩子。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杜老爷请了一个私塾先生到家里来教他唯一的女儿杜丽娘。但这种家学往往是官宦人家、富商所用,他们有钱请得起老师。
当然,在中国古代,最有钱请得起家教的人是谁?皇帝。所以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第一代开国皇帝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比如刘邦,他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只有《大风歌》和《鸿鹄歌》。但是当了皇帝以后,刘邦对儿子的教育就不一样了。刘邦就请了一个很有名的先生,叫叔孙通,做太子太傅来教他的儿子。
魏晋南北朝以后,才出现了比较强的家族观念,家族开始办学。刘禹锡写过两句很有名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王导;谢,谢安。他们的家族是两个最有实力的北方大家族,东晋时期,这两大家族扶持了一代王朝。这些大家族重视家教,往往一个家族办一所学校,代替了地方政府办学的职能,不仅收本姓人,外姓人也可以来上学,这些家学在中国古代非常兴盛。
为什们说袁可立家学渊源呢?其实,他来自汝南袁氏。据考证,袁氏是虞舜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王追封先贤后裔,封有虞氏之裔妫满于陈,建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他的十一世孙有个叫诸公,字伯媛。伯媛的孙子涛涂,以祖宗字媛命氏。春秋时,媛氏世袭陈国上卿。当时媛、辕通用,故媛涛涂又写作“辕涛涂”。至西汉初,辕氏后裔政将“辕”字的“车”旁去掉,邕以袁为氏。东汉末年的袁氏,崛起于袁良时期,至其孙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为司空,京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汤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四世中居三公之位者多至五人,故号称“四世三公”。袁家虽然是最大的家族,也是最悲催的家族,董卓时期,袁家除了袁绍和袁术外其余皆被灭,而袁绍后来被曹操所灭,但是袁家后来还是一个大世家。
其实,三国家学渊源第一是河内司马氏。司马懿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但是最有名的还是司马懿了,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三国时期司马家族还有一个伟大人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东汉末年最伟大的教育家 。
司马徽曾另外三国最大的书院颍川书院教学,三国曹操麾下得智囊团,如戏忠,郭嘉,荀彧,荀攸, 陈群等人都曾经在他那里得到过教育,虽然他们本来就是聪明之辈,不过遇到一个好的老师,肯定也有很大的关系。并且司马徽还有三位亲传弟子,他们的智谋不说改变了整个三国的格局,却也彻底改变了一位诸侯,让他从一无所有,到一国之主,可以说是能力非常高的,被改变的那个人,叫做刘备,而他的三位亲传弟子分别是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徐庶徐元值。
其实,在三国以智慧靓瞎诸葛孔明,来自琅琊诸葛氏。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在诸葛亮这一代的时候,琅琊诸葛家一共出了三个绝世英才,分别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但是这三人分别效忠于孙权、刘备、曹操。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诸葛亮是刘备之后蜀汉的实际统治者;诸葛诞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而诸葛亮和诸葛瑾的后代也不错,尤其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官至吴国太傅,掌握吴国军政大权。
笔者在探究中国教育史中,发现真正在影响和改变了历史都是这些家乡渊源的家族,因为他们对知识重视,对学问重视,家族在传承中就一定培养出历史上大人物,这一点跟哪些暴发户不一样,他们往往富不过三大,但是一个家族重视教育,一旦形成家学渊源的大家族,就可能百年不衰。不如欧阳修出身贫寒,但是他后面购田地办义学,使欧阳也从宋开始慢慢成为家学渊源的大族,明清到现在,欧阳家族也是精英辈出。
所以,你家学不渊源没关系,但是真正你成为有钱人,一定要重视教育,使自己家族把教育当做改变家族命运的手段,说不定也会成为新的家族!
2018年10月9日于宜昌市夷陵区吾同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