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三百

《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小学古诗词怎么教是以诵读为主,还是理解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8 08:49:16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诗经》为何又叫《诗三百》

诗情画意白蘋洲很高兴与诗朋词友分享《诗经》:

人们常谓《诗经》为“诗三百”,何谓“诗三百”呢?它是一部何样的作品呢?其中包括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的世界,了解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吧。

一、作品名称: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作品介绍: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

大抵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据《史记》等记载,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其说。其中民间诗歌部分,相传由周王室派专人(古称“行人”或“遒人”)搜集而得,称为“采风”。

有“男女相悦”之词,也有不少篇章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反映了人民遭受的压迫和痛苦;部分关于西周上层统治者祀神祭祖、赞美业绩的作品,提供了关于西周的兴起、周初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的重要资料。

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实优美,声调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三、背景资料:

《诗经》既非一人所著,也非一人而成。其作品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当初周朝设有专门采集民谣的官员。他们搜集民歌以供朝廷考察民情风俗、政治得失,“风”诗多源于此。二是宗庙祭祀之诗。三是周朝有“献诗”的制度,“雅”诗多是公卿士大夫献诗的汇集。

四、作品年代:

经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46)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西周初年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鲁颂”和“周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以后。

“大雅”也是西周时期的诗,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还有几篇叙述周室祖先的事迹和武功,是我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大雅”的作者也都是贵族文人,但他们对政治现实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之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产生于西周后期到东周初年,内容一部分和“大雅”相同,一部分和“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优秀的作品。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篇章,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采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即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出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计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小学古诗词怎么教是以诵读为主,还是理解呢

根据目前学校的教学情况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教学,也就是教授课内的古诗词的时候以背诵、默写为主;另一种是课外古诗的学习,高年级带低年级吟唱古诗,并且还配合手部动作,提高了孩子学习古诗的热情。考试的古诗词要求会读、会写背、会写,会说诗意,还要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体会诗句的意思,而课外的古诗往往只需要记住一两句重点的就够了。要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小学古诗词在教授的时候,首先确定学习要求,如《诗三百》,对小学生来讲,能诵读就可以了,如《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五首》,对于小学生来讲,除了要会读会背诵,还需要理解诗意。如果孩子对古诗词没有太大的兴趣,则不要给孩子再增加过多的负担,学好必背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就可以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谢邀。

唐诗三百首,为什么开篇是张九龄的?

无聊中,翻开唐诗三百首。开篇是张九龄的。张生于678年,这首开篇诗写于737年,而大唐618年开张!我的问题来了,为嘛开篇诗选张的?近一百二十年后的诗为嘛做得了先锋?

以上是问题和问题补充,以下是回答。

《唐诗三百首》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录版本,收录了77家三百余首唐代诗人作品,是我们接触、了解唐朝诗歌最好的初读版本。这其中也收录了李白、杜甫、王维等等大诗人的作品,为何开篇第一首却是张九龄的《感遇》呢?

任何人编写选集类书目,首先就是要给自己订一套规则。假如蘅塘退士是把自身的喜好放在第一位,那自然会把自己最心水的诗人放在前面。但是在做这种全面的、有大的参考意义的文选的时候,要根据朝代、年份、历史、名声等等,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书的内容来进行挑选区分。

而作为诗选,决定能否入选是诗的好坏,而决定前后左右的只能是诗的分类了。

根据诗歌史,在初唐,上承魏晋南北朝的音乐,诗还是以五言为主。同时初唐的格律尚未完全成型,所以,初唐的主要诗歌作品就都是五言古诗。

那么在编选《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开篇之卷必然是当时的作品主流五言古诗。然后才是七言古诗、乐府诗词。到武则天时期,出现格律诗,就有了五言绝句律诗、七言绝句律诗。我们的诗歌史是从这些诗呈现出来的状态总结而来,那么这些诗的先后顺序也就是符合这种诗歌发展状态的。

所以《唐诗三百首》第一卷就是五言古诗。

而五言古诗的作者也非常多,那么又凭什么把张九龄的《感遇》排在第一位呢?

在大的时代、作品时期、作品种类区分好前后之后,那么同一大类中的前后顺序自然就是根据作者的名声、官位的高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来进行排位了。当然也完全可以根据作品的时间和好坏来进行排位,但是在这种年代久远的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未必创作时间确定,所以时间并非最好选项。而作品质量的话,能够入选,就代表这些作品都是上上之选,不是没有更好的,而是作为诗歌这种文艺作品,好与更好都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未必能够服众。

蘅塘退士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选择了张九龄的五古作为这一卷的开篇之作。而第一卷的开篇,自然就是《唐诗三百首》的开篇。

这种选择,肯定是有心的,但并非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也不必纠结。

在五言古诗这一卷中,有哪些诗人呢?张九龄、元结、王维、岑参、李白、杜甫、孟浩然、丘为、柳宗元、韦应物、常建、綦毋潜。从年龄看,张九龄是这里面最年长的一位;从地位看,张九龄做过宰相 ,地位最高。王维、孟浩然都是他提携的后辈。

而张九龄的诗作,虽然不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人名声大,但是他的作品其实在整个初唐盛唐的转换过程中非常关键,类似于《春江花月夜》在齐梁体转变到唐诗的关键时候起了关键作用。

张九龄的诗是我们研究诗歌进化的关键一步,同时还是盛唐山水诗的先河。我们知道前朝宫体诗的作品特色就是意象浮华,色彩繁复,而张九龄的作品风格完全相反,山水诗疏朗清淡,并且引领了整个唐朝山水诗的风格。

我们熟知的王维、孟浩然的作品特色,无非是张九龄风格的传承,一个长于“清”,一个长于“淡”。

当然,蘅塘退士当初选择张九龄的《感遇》作为五言古诗开篇,未必有想到诗歌史变化这么远,不过以张九龄的长辈身份、官职身份、诗作风格,排在这个首位是合理的。

还是那句话,作品水平的高低,会因读者而异,所以并没有成为作者在选录、排位时的依据。这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择,是合适的。

何况这首作品本身也是佳作: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诗人虽被贬谪,以兰桂自喻高洁,感遇时势造英雄,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思想高洁而积极入世,这正是古代文人求身正,又渴望为天下而活的一种思想状态。

这种作品,不论从文采、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作为开篇之作,有何不可?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能说一下唐诗三百首哪些曲目适合三岁的孩子学习

三岁的孩子,要学习古典唐诗,父母应该从字数较少,容易记住,而且容易理解诗意的唐诗入手。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自媒体作者,我认为配合小学课程内容,由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巜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八十一首》这本书选择其中经典作品带宝宝吟颂是不二选择,可以先带三岁宝宝学习下面这几篇经典作品。

1,初唐四杰诗人骆宾王的《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拔清波。

教三岁宝宝这首唐诗时,可以先带小宝宝认识鹅这种家禽,再模仿鹅的形态,边解释,边让孩子理解记忆。

2,唐代诗人李白的巜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教三岁宝宝学习这首唐诗时,可以选择一个十六月圆之夜,带着宝宝认识月亮、月光、床等诗中描写物体,并解释霜、故乡的字义,再边做举头、低头的形态,边带着宝宝吟唱巜静夜思》。

3,唐代诗人李绅巜悯农》(其一)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教三岁宝宝学这首诗时,农村父母可以带着宝宝到田野帮助宝宝理解锄禾,汗滴的意思,而且从小教育宝宝一粒粮食一滴汗,盘中食物,粒粒都是辛苦所得,别浪费粮食。

孩子8岁就会背很多诗词,认识很多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谢邀请!

孩子的成长和发育是多方面的,必须全面发展,将来才有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作为父母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首先,要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这包括哺乳期母乳喂养,尽量少用或不用奶粉之类替代品。哺乳期后要在讲究营养的同时,兼吃蔬菜水果和粗粮,不可让孩子养成重零食轻三餐的习惯。饮食有规律才会增强体质健康发育,有一个好身体。

其次,要让孩子有一个好品德。好品德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例如诚实善良,友爱互助,尊老爱幼,勤奋好学,勇敢坚定等等。好品德的养成要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首先是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的言传身教,而父母的行动最为重要,因为父母怎样做孩子效仿学习 ,形成品德。例如父母尊重长辈,孩子也会尊重父母。又如父母长期打牌赌搏,孩子也会学到不务正业追求不正当手段发财。

笫三,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习惯包括自学习惯,生活习惯,自己动手做事的习惯,等等。

第四,要培养孩子的广泛爱好和兴趣。这些爱好和兴趣包括文化艺术娱乐游玩游戏等众多项目。爱好和兴趣并非样样参与并精通,而是让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早教极为重视,在幼儿时就强化对某一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如你提到的八岁就可以背很多诗词。这就弊大于利,是不对的。因为孩子最早最有效的学习是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走路并不是教会的而是他自己走会的。所以要重视对孩子实践活动中的学习。教拼音教认写字并背诗词这只是一种文化学习,间接的书面知识的学习,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达到包括智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如果用过高的要求和强化手段让孩子学习某种单一文化,有可能孩子的大脑在某一部分过度发育而其他部分退化形成精神障碍。上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北大从全国的小学初中生中把文化成绩尖子招进大学组建神童少年班。可在三十年后调查,两千多名所谓神童早死的很多,有的得了不治之病,有的没有生活生存能力。生物学家的研究也表明:成熟早的生物其寿命也短。

学校教育规定六岁过去是七岁成为学龄儿童,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到这个年龄孩子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抽象知识接受能力才开始具备书面文化的学习条件。当然适当让孩子早期知道点诗词也无可厚非。但到八岁上小学才二年级就能背很多诗词,是不可取的。具我所知,小学一至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必背诗歌不超出二十首。如果八岁背很多诗词,这个“很多“多于二十达到五十甚至一百首就会弊大于利。

上小学了到底该不该背古诗

上小学了到底该不该背古诗?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上小学之前,没有要求孩子背古诗,你教孩子背,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课本上就有要背诵的古诗,难道不背吗?并且新课改增加的古诗文的篇目,对古诗文更加重视,所以上学后更加要背。

也许提问者是怕增加孩子的负担,不额外要求孩子背古诗,其实如果孩子有兴趣,能接受,做家长的大可不必担心,在课外可坚持让孩子背,坚持下去,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到底该不该让学龄前儿童背古诗

看到题主这个题目,觉得无所谓该不该,教育孩子的方式有许许多多,全凭家长个人意愿,只是:

好钢好铁是炼出来的,不炼永远是矿石或废钢铁;

滔滔长江是由千万条河流汇集而成,源头仅仅是一眼山泉水而已;

建高楼必须要打牢根基,这些根基在居家生活中,毫无作用,但没有这些根基作支撑,再美再好再高的大厦,都会像空中楼阁,倾刻倒塌。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超过爹妈,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写会画,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但孩子所有的知识,却像江水一样,像高楼地基一样,从零开始,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去积累。

如果你想孩子以学武为主,可以不用背诗,让他锻练身体好了;

如果你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可以不用背诗,上学后老师教什么学什么,孩子能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多少就算多少,这样你也舒服,孩子更舒服;

如果你想让孩子十八岁以后不再上学,可以不用背诗,到年纪外出打工挣钱就是;

如果你想让孩子热爱土地,专心务农,可以不用背诗,让他学种庄稼好了;

如果你认为读书没啥用,更可以不用背,甚至连学都不用上,让孩子尽情尽性玩好了。

如果“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让孩子天生为神童,只怕是望着“天上掉馅饼”。

这完全取决于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

如果你想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就该坚定不移树立从零开始、从娃娃抓起的教育观念。

再说诗:大家知道酒是粮食精华,经过许多工序酿制而成,醇香可口,延绵悠长,品起来让人精神抖擞,回味无穷。

而诗不仅是语言精华、是文字精华、是文章精华,更是人文精华、历史精华、哲理精华、智慧精华。

一首诗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一首诗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鲜活的故事;

一首诗就是一个警世、醒世名言;

一首诗就是一幅最美丽的山河图、田园图、花鸟图、娱乐图、休闲图;

一首诗就是一剂强心壮骨针,能刺激人壮志凌云;

一首诗就是专治心病的灵丹妙药,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么好的东西,如果不让孩子学习,将是名副其实的“父之过”!

一是学前儿童听不懂诗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白白浪费儿童此时博闻强记的黄金时段。孩子们这个时间背熟的东西,不管是诗词、歌谣、短文、顺口溜,一直到老,都会轻车熟路,张口就来。

二是打小培养孩子爱文化、爱学习的兴趣,在指导中学,在批评中学,在表扬中学,在奖励中学,背一首到十首,积沙成塔,日积月累,智力开发越来越快、越好。

三是诗背多了,随着年纪增长,理解能力也大大增强。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会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许多励志、劝学、专注、刻苦、奋斗的诗句,孩子们完全可以把学到的诗用于提醒、提高智商、生活语言交流,用于作文创作,用于工作与事业当中。

出口成章,出口成诗,简单明了,逻辑严明,一听就懂,好听好记,思维敏捷,给人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满腹经伦的形象,岂不是为父母大张脸面?

更何况是孩子拥有了诗里的千万智慧,如同增添了润滑剂、助推器,完全可以投入社会,大展鸿图,在同学、同事中出类拔萃。

家长让孩子多背几首诗,应该是有益无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长不要当指挥家,更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当好孩子第一任先生,自己得先充电、先备课,才有资格教孩子,可别“滥竽充数”,以免“误己子弟”,惹孩子笑话。

兴许,在与孩子共同学习中,你会有意外收获,也将成为一个咬文嚼字、视野开阔、知书达理的后起之秀,让亲朋好友交口称赞: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到底是“虎父无犬子”!

幼儿园大班小盆友要背下来唐诗三百首吗

完全没有必要!!!

1、无意义的机械记忆

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是发散思维,但是理解能力偏弱,机械记忆能力强,很多家长觉得孩子会背诗就是学的好,实际上只是孩子记忆力好,艰涩难懂的古诗很多大人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天真烂漫的孩子。

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接触各种新鲜事物的时候,多看多听多摸才能更好的发展孩子敏锐的触角。

2、给孩子造成压力

背一首古诗,短短几句话,但是记住很难,隔天还能想起多少?咱们小时候都学过古诗文,至今记住的能有多少?孩子正是玩的时候,每天却要背诵很多古诗,压力越来越大。

我也犯过这种错误,为了让孩子会背一首幼儿园教的古诗,折磨了孩子和自己一个小时,现在想想都后悔,紧紧是看到家长群里面各个家长都发自己孩子能流利的背诵这首古诗,但是有什么意义?我成了小时候痛恨的那种妈妈,“别人家的孩子比你好”这种压力真的很难受。

3、再学习丧失兴趣

学会的东西再去学习,会索然无味,孩子要背的大部分古诗上小学会学习,会背以为自己学会的孩子会对课堂老师讲的内容索然无味,丧失兴趣远比不会背诵更可怕。

4、亲子关系紧张

孩子不愿意,家长要逼迫,形成对抗,亲子关系紧张,慢慢长大的孩子会越来越学会反抗,是自己独立的表现,从小就被压抑的情绪会形成股巨大的释放,或者慢慢形成不敢表达,压抑的性格,这种长时间的伤害会更得不偿失。

爱心护眼进校园

中华书法文化,笔墨纸砚

儿童从几岁开始背诵唐诗比较好

现在所流传的是《唐诗三百首》,由清代孙洙编选,实际上选入诗三百一十首。因选诗简要,极便习诵,故流传十分广泛。而现代人也正因为诗词意义简单明了,且读来朗朗上口,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常用作小儿呀呀学话时的必读之物。象“咏鹅“、词句既眀了又易懂,故常用作启蒙的第一首诗。至于儿童几岁开始适合背诵唐诗,这个倒是没有硬性规定,一般的都是在孩子刚开始学说话就开始了,尽管孩子在初学时尚不懂其意义,但是对孩子学说话、学认识生字还是不错的选择,包括现在的一、二年级小学生,课本中也是选用了许多首的唐诗,目的主要还是从教学生字的,所以说,有一些孩子两、三岁时会背诵十几、几十首唐诗,但是真的长大后,倒是忘得干干净净,这个也是不足为奇…

小学生学古诗应该先理解后背诵,还是先背诵后理解

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共155首。我们翻看这一百多首诗可以发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篇,并且朗朗上口,文意理解起来也并不难,加上现在各类小学生诗词类的书,译注,翻译,赏析,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的情况,都交代的很清楚。所以目前来看背诵与理解,这并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两者之间不构成对立。

那么具体的方式上,我的意见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三年级以下)应以熟读,熟记为主,不必追求完全的理解,理解的多么深刻透彻,把作者的创作背景,审美意境,诗歌中的修辞想象,象征意义,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诸如此类的赏析,都放一放。这是古诗文阅读鉴赏时要做的,而不是此时要做的事情。此时只需要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培养阅读的语感,那么既然培养语感,就要多朗读,掌握好断句的方法,与语气语调的变化。此外,这样的方式对未来作文的写作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高年级,对古诗语的学习就要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与理解了。此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表现的文字上,而应思考诗歌的意境,作者的心境,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将这些放在一起加以分析、归纳,概括,总结。慢慢地领略诗歌的内涵,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样,理解了诗,才能更牢固地记住诗。

综上,不同的年级,在识记诗歌上的方式应是不同的,但诗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本着一颗敬畏之情去学习、去领悟。《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曾在接受采访时讲过,能让她一读再读的,唯有唐诗。

我是林老师,如果您觉得我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受益,请点赞或转发支持。任何有关孩子语文学习的问题都可以与我交流。我将竭尽所能帮助家长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