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最开始有多少兵马最后史朝义又剩下多少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捋一捋安史之乱的前后详细过程,答案夹杂于其中。
先了解安禄山
有唐一代,十分开放,它的开放不仅在于内部,对外也很开放,比如在对待少数民族态度上,当时唐朝有很多官员都是少数民族的,同样少数民族出身的安禄山(胡人与突厥人所生)就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开始兴起,走向巅峰。
安禄山虽屌丝出身,长相丑陋,但他也是有特别之处的,那就是特胖。体重的优势加上出生于塞外,让他练就了一身力气,异常剽悍骁勇。得以此,安禄山被幽州节度张守珪所欣赏,成为其义子,安禄山自此有了一个跳板,开始了自己创业之路。
安禄山在明面上靠自己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讨好朝中重臣,暗地里又拿厚礼贿赂往来官员,因此他在朝廷内有着不错的名声,唐玄宗也是特别喜欢他,到后来还亲自下旨让他成为自己爱妃杨玉环的干儿子。
安禄山实力
安禄山自公元732年投入军旅起,一路上可谓是平步青云,到公元751年时,他已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成为唐朝最大的腕。
要知道玄宗当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控制、巩固边防,于开元十年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节度使权力很大,相当于三国时期的刺史、州牧。《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记载:“(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节度使是雄踞一方的存在,而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实力可想而知。
当时的唐玄宗为保卫边疆,实行的是外重内轻策略,他允许节度使率兵镇守边地,这使得后来边镇兵力达50万之多,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而安禄山作为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范阳、河东三镇,拥兵20万,实力最强。
安禄山在公元751这一年,实力剧增,随之一起上涨的是他的野心。
安禄山造反准备
于是他开始密谋造反,首先是以抵御外敌为名在老巢范阳储藏兵器、粮食;接着亲信挑选出来代替那些“不听话”的官员;最后派出了探子前往长安获取第一手的情报。
这在《旧唐书》中有记载:
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高尚掌书记,刘骆谷留居西京为耳目
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皆拔于行间。
而在安禄山做这些的事情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出了一二,就连大奸臣杨国忠都多次对唐玄宗上奏:禄山必反!
可惜,玄宗当时已然被安禄山影帝般的演技所蒙蔽,当安禄山一副哭相跑到自己跟前抱怨时,他只觉得错怪了他,反而自己愧疚了起来,于是让他做了左仆射的高官,放他离去。
公元755年,经过四年的准备,安禄山有了造反的实力,于是以讨伐逆臣杨国忠为命,从范阳起兵造反,顿时间朝野震惊。
造反的人数有多少呢?
《旧唐书》记载: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资治通鉴 》记载: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也就是说当时安禄山三镇的军力,加上各少数民族支持,启用了骑兵、步兵共十五万造反,号称是二十万。
安史之乱
安禄山起兵后,由于多年没打仗,久疏战阵,加上造反过于迅速,唐军压根没反应过来,十五万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而这个时候的唐玄宗还不信,直到一周后才肯接受安禄山造反的现实。
玄宗起用高仙芝为帅东征安禄山,不过我们在先前也提到唐朝当时已是内轻外重,节度使拥兵自重,精锐在边疆,还没有赶回,高仙芝也是临时募兵,得到的新兵压根无法与安禄山的兵相提并论。
高仙芝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坚守潼关不出,不过唐玄宗却因此,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了高仙芝。无奈,在安禄山造反当年年底,他攻下洛阳,称帝,国号大燕。
玄宗再起哥舒翰为帅,起二十万大军,镇守潼关,与高仙芝一样,哥舒翰也是坚守,玄宗心急,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硬着头皮出战,结果中了伏击,被杀的大败,20万大军只剩8000,此战后潼关失守,而潼关是长安门户,潼关一丢,长安没过多久也没了。
安史之乱这时是最严峻时期。
不过在李肃宗即位后,战争开始有好转,郭子仪与李光弼联手进军河北,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一带。
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为重振旗鼓,以尹子奇为帅,率十三万人南下,扫荡河南。不过在睢阳之战中,被张巡给打败,叛军被歼灭12万之多,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又消灭了叛军主力,为后来收复长安、洛阳奠定了基础。
后期安史之乱(这里本人特指安禄山死后)
公元757年,安禄山起兵两年后,他被儿子安庆绪杀害,安庆绪继承帝位掌权。当时长安、洛阳已被收复,安庆绪仅率1300人败逃邺城。
安庆绪衰退之际,史思明开始壮大,他在当时是守老巢范阳,并没有多大损失。公元758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继任“大燕皇帝”。
公元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由于多次内乱,叛军势力渐弱。公元762年,唐军骑兵与回纥军合围再次失守的洛阳,史朝义派10万精兵来增援,被打的大败,歼6万余人,俘其2万余人。自此后更是兵败如山倒。
公元763年,史朝义率五千骑败逃回范阳。由于部下李怀仙已献城投降,史朝义不得入城,他只好逃奔广阳(今北京房山东北),又遭守军拒绝,史朝义在绝望之际自缢而死,安史之乱自此结束。
《新唐书》记录最终结局:朝义至范阳,怀仙部将李抱忠闭壁不受,朝义告饥,抱忠馈于野。朝义饭,军亦饭,饭已,军子弟稍稍辞去。朝义流涕骂承嗣曰:“老奴误我!”自渔阳回止幽州,缢死医巫闾祠下。安史之乱自公元755年从安禄山开始,到公元763年于史朝义手里结束,历经七年又两个月,大唐由盛转衰,下面则是藩镇割据时代。
夏目说:
从以上可以看出,到了史朝义时期安史之乱已然是走下坡路了,基本一直在输,但他在最大一战,即唐再夺东京之战,依旧是能起精兵十万与唐一战的,所以巅峰时期势力还是非同小可。
不过到了最后他输的一无所有,部将在史朝义大势已去之下都选择了降唐,不接纳他,比如田承嗣、李怀仙等人都闭门不出,田承嗣更是将史朝义母亲及妻子送于唐军以表忠心,史朝义是在无路可走情况之下,才于林中自缢而死的。
要说史朝义最后还有多少人,其实上要分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是说史朝义个人。他最终史朝义是众叛亲离,一人没有,自己在绝望中自杀。
广义上则是史朝义为首的叛军。当时史朝义的部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四人都因投降有功,依旧做了节度使,他们的势力没受太大影响,只能说是被招降了,明面上听命于朝廷,实际自主权力很大。他们四人拥兵于河北,算是藩镇割据时代第一批人。
安禄山时期的叛乱应该是威慑力最大的,虽然起兵时只有十五万人,但当时由于国内太久没战事,老兵在边疆,新兵蛋子多;加上出其不意;唐玄宗的瞎指挥不听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将劝告,失去了洛阳、长安。
好在之后有郭子仪、李光弼站出来,帮助唐朝止颓,加上抓住叛军内乱,最终打败叛军,将叛乱终结于史朝义手中。
高邈的意思
高邈意思:高远;超凡逸俗。
一、高邈基本释义:
1、高远。
2、超凡逸俗。
3、指超凡逸俗的人,隐逸者。
4、指年高。
二、高邈引证解释:
超凡逸俗。
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楚老风韵高邈,好山水。”
白话释义:楚老为人超凡逸俗,爱好游山玩水。
三、高邈用法示例:
1、陈逸卿教授点评:寄意遥深,赋体语言纯净而高邈。
2、洞顶薄雾缭绕,连茫一片,更增高邈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