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步封疆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结局是什么?为什么古代建国后要裂土封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7 08:44:26 浏览9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结局是什么

1、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委任赵尔巽为奉天都督,但赵尔巽不愿意干,愤然辞职,回青岛蛰居养老,后受袁世凯力邀于1914年任清史馆总裁,主编《清史稿》。1925年段祺瑞执政期间,任善后会议议长、临时参议院议长。1927年清史稿完稿后病逝。

2.直隶总督张镇芳

最后一位直隶总督,上任仅仅十天清廷即灭亡。但其是袁世凯死党,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1914年调回北京。次年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朱启钤等同被列为“七凶”。袁死后又参与张勋复辟,任内阁议政大臣、度支部尚书,复辟失败后被捕。1918年获释,转入商海,在天津任盐业银行董事、董事长。

3.两江总督张勋

提起张勋大家都能想起那个有“辫子军”之称的辫帅。武昌起义时,张勋被任命为两江总督,积极镇压革命军,后来虽然民国成立,但是张勋一直有个复辟的梦想,他不让部下剪掉辫子,因此被称为辫子军。1917年,张勋趁着段祺瑞和黎元洪之争,帅辫子军北上,扶植溥仪复辟。没过几天,被段祺瑞打败,复辟闹剧结束。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

4.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九大总督中唯一以身殉国的一位。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也是一步步的从按察使、布政使,再到巡抚,最后升到了总督。只可惜他上任闽浙总督时,清朝已经走到了末路。武昌起义爆发后,福建的新军也发动了起义,1911年11月8日,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闽浙总督松寿交出政权,但是松寿顽固不化,组织旗兵拼死抵抗,最后吞金自杀,可以说松寿是九位总督中最忠于大清的。

5.湖广总督段祺瑞

段祺瑞大家都比较熟悉,有名的“北洋三杰”之一,一开始是袁世凯的心腹小弟,清朝被推翻,段祺瑞立功不小。袁世凯称帝时,段祺瑞是不支持的,后来袁世凯死后,段祺瑞主政过北京。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晚年日本人邀请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祺瑞义正言辞的拒绝。1936年,病逝上海。

6.两广总督张鸣岐

张鸣岐,臭名昭著,曾经镇压过广州黄花岗起义,杀害革命党人林觉民。武昌起义爆发后,广州也是响应了起义,张鸣岐还被大家推举为都督,可是他害怕革命党人清算他的罪行,吓得逃到日本。袁世凯执政后,张鸣岐回来当过民国的官员,支持袁世凯复辟称帝。抗日战争时期,做了“汉奸”,1945年在人民的讨伐声中去世。

7.陕甘总督长庚

长庚,满洲正黄旗人,当过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宣统元年,长庚迁任陕甘总督。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西安也爆发了起义。前陕甘总督升允奉命督办军务,和长庚一起镇压。逊清帝退位后,长庚心灰意冷,把总督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离去,1914年去世。

8.四川总督赵尔丰

1911年赵尔丰接替哥哥赵尔巽出任四川总督,当时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一开始赵尔丰还同情保路运动的人们,一面开导民众,一面电恳内阁“筹商转圜之策”,后又参劾盛宣怀,请求朝廷查处盛宣怀。但是朝廷没有同意赵尔丰的意见,反而让他镇压民众,赵尔丰没有办法,只有镇压,可是川军都不愿意镇压。朝廷只有派湖北新军平叛,最后导致武昌兵力空虚,发生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四川成立军政府,赵尔丰被新军尹昌衡诱骗主动交出军权后于被抓捕处决。

9.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广西巡抚、云南巡抚。1909年2月,升任云贵总督。李经羲这个人比较开明,他当年曾兼任云南讲武堂的总办,立主要办讲武堂。

1911年10月,云南新军在昆明发动起义,起义军推荐蔡锷为总指挥。李经羲是末代云贵总督,可蔡锷等人一再叮嘱官兵,“如攻督署时,务留意保护李督及其眷属。”不久李经羲被抓获,蔡锷派人将他送到法国驻昆领事馆躲避。李经羲后来也接受袁世凯邀请出山,还担任了7天国务总理。1925年9月18日,李经羲在上海病逝,终年65岁。

为什么古代建国后要裂土封侯

我觉得原因有以下三个

裂土封候主要原因

1 政治需要

一个朝代刚刚建立,根基不稳往往容易不被认可。要么怕地位太低,要么怕名不正言不顺,怕发生叛乱。比如周初建国,情况错综复杂,西周本来是为商朝放马起家的小国,乘纣王出征讨伐别国时,在内奸配合下夺取商王朝,周朝想以小国统领万邦,怕大家不服,担心有人造反,政权不稳,于是周武王,立刻封弟弟周公旦、召公、太师姜尚等71人为候,派他们整守四方,牵制以前诸侯。

2 垦边戍防

建国后,有些人会封好一点地方,比如汉朝淮南王,吴王这些地方都有自己特殊产业,富的流油,那么封到北方燕寒之地就幸苦了,比如刘邦四子刘恒封在代国,就是今天河北一代,那边连接匈奴,匈奴骑兵天天骚扰边地,杀人越货,导致田地荒芜流民失所。刘邦把亲儿子派过去了以后,刘恒迅速有效组织兵力反击,然后发现经济,很快稳定了下来,国力也恢复了元气。还有明朝初年封燕王朱棣也是这样目的。

3 完善宗族制度

在中国封社会里,统治者很相信宗亲关系,毕竟有血缘关系,比较亲近,不会轻易背叛自己。所谓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在封建社会中,屡见不鲜。开国统治者,开国第一件事修族谱,王侯公卿,自己家本家的,记的清楚禀告太庙,所以王候受封后都是要去太庙的,就是为了用于约束他们。比如刘邦非刘姓不得封王,西晋司马炎封司马氏为王。

二 裂土封侯次要原因

1 表彰功臣

一个朝代把另一家推翻了,那么跟着你干的事业人呢,怎么办,不能你们家亲戚封完了,下面不管了啊,那会出乱子的。人有那么多,怎么办,按功劳大小,分为公侯伯子爵五等来封,于是大家都满意了。古代封侯是极难的,除非天大功劳,侯爷是享受免死权利的。

2 宣示皇威

有些人从开始跟着开国皇帝几十年,中间遇到各种难打仗不计其数,那肯定要鼓舞士气啊,封官许愿一定常有,如果目的达到了,人家到时提及,你也不能说你忘了吧,何况一个之君,说话也不能不算话。所以一定时刻也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信。

总之,封疆裂土是为了让自己亲戚族人有地位,巩固政权国防。不至于说君主六亲不认薄恩寡义。封侯拜将是为了给功劳卓著人发大红包。不至于说君主六亲不认薄恩寡义,都是统治阶级玩弄权利把戏。

清朝灭亡后,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后下场如何

直接盘点末代的九位总督吧,毕竟,题中所说的封疆大吏其实就是总督。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

东三省是最后设立总督的,而最后一任总督就是赵尔巽,进士出身也是一个东北人。在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想让赵尔巽当自己的顾问的,可是也许是因为还有一点骨气吧,所以赵尔巽就没有去,而袁世凯也没有过多的为难,让他去编写清史,可是还没写完,就留下一个稿子赵尔巽就因病去世了。

直隶总督张镇芳

原本的直隶总督是袁世凯,后来袁世凯退岗离职,于是他兄嫂的弟弟张镇芳就直接接他的班了。也是因为这关系,所以张镇芳在清朝灭亡之后就直接跟着袁世凯干了,后来袁世凯去世了,他就跟着张勋搞起了复辟,失败后被抓了判了个无期,之后破财消灾出了狱就去经商去了,享年七十岁,也算的上是结局好的了。

两江总督张勋

张勋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忠实的拥护者了,因为他对清王朝都至死不渝,不仅搞起了复辟,到死的时候都留着辫子,而且还让自己的手下都留着辫子,是个典型的保守派。在复辟失败后,他就逃到了天津,直到1923年去世,被运回老家江西安葬。他自称: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闽浙总督松寿

松寿是满洲正旗人,在清朝灭亡的时候,他尽力的去抵抗,甚至让妇女手持兵器。最后,秉持着国在人在,国亡人亡的念头,松寿吞金自杀,为大清殉葬去了。

湖广总督瑞澄

瑞澄被称作是大清的掘墓人,因为正是因为瑞澄,武昌首义才这么快就爆发了,撇开调兵去四川不说,早在起义之前,瑞澄就得到了起义者的名单,可是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他竟然随便抓几个杀了就完事了,导致了起义者横下心直接提前起义了。都没有怎么反抗就直接逃到了上海后来再逃到日本,等到风头过去了又回到上海于1915年去世。

两广总督张鸣岐

因为在晚清时期,两广地区着实是是非之地,处于多事之秋,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愿意来两广,后来张鸣岐通过走后门买通了袁世凯才来到两广当总督(难度也不怎么大)清朝灭亡之后,他就投奔袁世凯去了,尽极阿谀奉承鼓吹袁世凯复辟帝制。后来袁世凯去世,他就逃到了天津,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就直接投奔日本人去了,也正因为此而为国人所诟病,直接被定性为汉奸,在1945年被骂死了。

陕甘总督升允

升允是蒙古镶黄旗人,原本就是陕甘总督,后来因为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而被强制退休了,后来在武昌起义时就又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在上任之后,他就反攻西安,想为皇帝留下一条后路,可惜的是,西安还没打下来呢,大清就灭亡了。不过他还不死心,仍然与革命党对抗,还策划复辟帝制,为此,他还和日本人走的比较近,幻想着借助日本的力量复辟,不过,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久就抑郁而终了。

四川总督赵尔丰

赵尔丰是东北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算的上是末代总督中比较有作为的了,因为他在任期间率领军队去西藏镇压由英国人操纵的西藏叛乱军,并且将其打败,将西藏保留在了中国的版图中,不至于分裂出去。后来武昌起义之后,因为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屠杀革命党人士,所以赵尔丰被直接公审处决。

云贵总督李经羲

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同时也是云南讲武堂的总办,结果用清朝的资源培养了一大批的革命人士。在武昌起义之后,蔡锷将其礼送出境,而李经羲则在去过上海遇挫之后直接去投奔了袁世凯,于1925年在上海去世。


呼,整理这些资料好累~

古代皇帝可以对封疆大吏随意撤换吗有没有什么顾忌

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古代皇帝是大独裁者,别说撤换就是杀头都可以。但皇帝也不会随便杀人的,就好比一个公司的老板,可以炒公司内部任何人,但不会随便炒人!

清廷剧里的封疆大吏到底指的哪些人怎样才能称为封疆大吏

清代俗称的封疆大吏,是指地方上最高的军政长官,因为赋予一方的民政、军事权,类似于中国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所以尊称为封疆大吏。

具体而言,在清代一般是总督、巡抚以及东三省的驻防将军,可以称为封疆大吏。

清代将全国内地的最大行政单位是行省,每个省设巡抚为最高民政长官,一些没有总督节制的省份(诸如山东),巡抚也同时兼辖军事。这种地方最大行政单位的长官,就可以称为封疆大吏。

在设巡抚的同时,清政府设总督节制一省或多省的军政要务,《清朝通典》称为“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自然也是封疆大吏。

清末在内地之外,关外的东北地区由驻防将军节制,即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由于关外属于满洲地方,这三个驻防将军统管民政、军事,权力与驻防于内地、只管辖所在地区八旗军政的驻防将军有很大区别,因而也可以算是封疆大吏。

除此之外,清政府在西藏地区设有西藏办事大臣,节制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在青海地区设有西宁办事大臣,节制青海蒙古各部的军政;在新疆地区设有札萨克亲王、郡王,节制哈密、吐鲁番旗务;在外蒙古地区设有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等,分别掌握唐努乌梁海等部的军政。这些地方王侯和大臣,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算是封疆大吏。

什么人才称得上“封疆大吏”历史上主要有哪些“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级长官,如总督,负责大区域军政事务,职权最重;巡抚,掌一省财政、民政、司法,乡试,地位略次于总督;或执掌关防大印的统帅、以及品级相当高的官员。

清朝末年的左宗棠就是一位有作为的封疆大吏。虽然国家腐败无能,对外更是割地赔款,屈辱求存。但左宗棠晚年做了一件十分伟大的事--收复了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的新疆。

新疆自古以来被中国称为西域,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从康熙年间到乾隆,通过的多年出兵才彻底平定了这片土地。乾隆更是将此地改名为“新疆”,即故土新归之意。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国家开始衰落,受到列强欺辱。而沙俄更是趁火打劫入侵了新疆,并且支持来自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入侵新疆,并于1867年建立一个伪“洪福汗国”。

并派兵准备侵略伊犁,眼看这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要落入沙俄手里,左宗棠坐不住了。

于是他上书光绪帝准备收复新疆,可是清政府内部对是否收复新疆存在很大分歧。

主要分成两派:以李鸿章为首的大臣主张“海防论”,即放弃新疆,主要防御东南沿海;而左宗棠则提出“塞防论”。

他在《奏章》中说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充分的说明了新疆的重要性。

在陕甘总督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决心派军队收复新疆,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8年1月,左宗棠率清军南疆的所有土地,收复了南疆。对此英国人是这么评价的“从一个多世纪前的乾隆时代,一直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队取得的最辉煌的成就”。

但左宗棠依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地方没有收复“伊犁”。

当时阿古柏的军队在左宗棠面前自然不值一提,但是面对沙俄的军队朝廷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为了消除这种质疑声,年过花甲的左宗棠更是“抬棺出征”,收不回伊犁就以死效忠。

这么大的决心不仅鼓舞了军队的士气更是把沙俄吓到了,于是在次年沙俄和清政府谈判归还了伊犁,新疆终于回归了祖国的怀抱,并在1884年设置了“新疆省”。

次年,左宗棠逝世。若当时多些像左宗棠这样的人物,国家也不会沦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