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该怎么理解为啥一定是读书人
“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放到以前(指封建社会),我认为,纯属“书生”的义愤之举;放到当今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更是不太正确,不太恰当的。原因如下:
一,旧社会的“义愤”之举
明代曹学佺写的这幅对联还有前半句,前后连起来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讲义气,够朋友的人,大都是普通人民群众。而干出背信弃义,违背良心事情的,往往是“读书人”。
这幅对联背后的典故,可能大家都知道:曹学佺在审理一件关于“狗咬秀才,屠户杀狗”的案件时,因为秀才(指读书人)畏惧皇亲的权势,还收了点贿赂,就临时翻供,说自己和狗是闹着玩儿,而屠户是有意杀狗。曹大人知道其中有鬼,杖责秀才,秀才才重新说出实情。
曹大人于是就义愤填膺地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大家都知道,曹学佺曹大人本身就是一介书生。他可是大明天启年间“闽中十才子”之首。他的这一说,他因为这一个秀才的罪过,可是把自己都圈了进去,更是把天下读书人都“辱骂”了一遍(当然也包括他自己),这应该说是不够明智,也有失公允的——难道天下大部分读书人都如同这个落魄的秀才吗?
所以我说,这只能是“书生”的“义愤”之举。至于这幅对联如何能流传至今,可能于它的“特别”有关吧!
二,新社会的“不当”之言
新社会,新中国,新时代,人民的文化素质已经显著提高,“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包括曹大人眼中的“屠狗之辈”,也已经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人民群众。
如果依照此对联的说法,岂不是重情义的人越来越少,而背信弃义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
放眼当今社会,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都明显提高,好人好事越来越多,英雄壮举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向好的人和事积极看齐,比如尊师长,尽孝道,努力工作,团结合作等等。
我们说,“屠狗之辈”已少见,重情重义很普遍。无论高低和贵贱,向善向良向前看。
三,结语
当然,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无论新旧社会,无论在哪个行当里,背信弃义之人都存在,仗义重情之人也存在。
但是我相信,新社会比旧社会的文明程度更高,新社会的社会风气更正,这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
但愿我们人人都存好心,做好人,办好事,行好运!
一家之言,请君指教!
我是头条创作者“登攀”,感谢您关注,留言,评论,点赞!
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两句话
跃过龙门的鲤鱼,生了官,发了财,感慨读书高,跃不过去的,浪费了青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劳动技能,穷困潦倒,则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这种现象在旧中国比较严重。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出自哪
问题: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出自哪?
回答: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所著的七言律诗《杂感》。
诗人黄景仁简介:
黄景仁,乾隆十四年生,幼年丧父,家境清贫,十六岁参加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以后乡试累试不第。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
《清史稿·文苑·赵翼传》中说:“黄景仁为‘毗陵七子’ 之一,而‘毗陵七子’ 以黄景仁诗名最大。”
(黄景仁前往安庆图片)
《杂感》作品原文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杂感》诗解释翻译与简析:
成仙做佛的希望荡然无存了,只好独自在深夜里作诗来抒发心中的不平。——说的是一事无成,只好借诗泄愤。
蓬草随风飘转一样的落魄生活,把慷慨悲歌之气消磨殆尽,被泥水沾湿的柳絮一样,早就没有轻狂之态,却落得对女子负心薄幸的名声。——说的是自己的豪气随着落魄的境遇随风而去了,却还是被人误解。这里概括了自己飘零凄苦的生世和遭遇。负有盛名的诗人,只不过像落在泥淖中的柳絮,飘举无望,而由于自己的不甘同流合污,却被权贵们认作是不识抬举的“寡情” “薄幸”。
十之八九的人都对我白眼相向,最是无用的就是和我这样的书生。——说的是是非不分、皂白不辨、世态险恶的情势下,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牢骚,是反语,是控诉,是愤世嫉俗的不平之鸣!
不要因为忧愁的试卷成了预示吉凶的谶语,无非像春鸟和秋虫一样自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说的是诗中的愁思不要成了不吉利的先兆,如同春天的鸟鸣、秋天的虫吟,自己发出的是天籁之音。这是作者不愿作盛世的莺歌燕舞,而只愿“独夜鸣不平”。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用法:
这句话的一般解释是,世界上许许多多的职业,最没有用处的便是读书人。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
不同场合下,用法不一样。
常见用法示例:
“你是读书人?读书人又有什么用?百无一用是书生!”——看不起读书人。
“不错,我是博士生,但我连工作都找不到!”——发牢骚。
“是的,我是读了点书。但百无一用是书生啰!”——谦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