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时候每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多少刻
- 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是什么
- 古时候的12个时辰都是什么怎么读
- 古代12时辰,每个时辰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 古代时辰对照表
-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奚车是指的是什么起源于哪个朝代
- 古代,中囯的十二时辰,是按那里的时区计算的
-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点
古时候每天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多少刻
我国最古老的计时法为百刻计时法,在西周时期之前就已经形成体系,一直延用至汉代。
汉代又发明了以太阳方位计时的方法,到隋唐时期,逐渐改为十二时辰计时法与百刻计时法并用,还发明了独特的夜间计时法“更”。一夜分五更,每更的长短根据夜间的长短而定。
明末清初,随着钟表的传入,西方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也传入我国,但十二时辰计时法也一直沿用,每个时辰两小时。而百刻计时法为了和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一致,改为九十六刻制,一个时辰分为八刻,一个小时为四刻,一刻为15分钟,这样一昼夜为九十六刻,正好与世界通用的二十四小时计时法一致。
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是什么
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时 、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扩展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时辰是中国传统的计时单位,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古时候的12个时辰都是什么怎么读
天干: 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古时十二时辰即为十二地支。
古代12时辰,每个时辰的正确读音是什么
【子时】zǐ shí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chǒu shí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yín shí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mǎo shí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chén shí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sì shí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wǔ shí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wèi shí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shēn shí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yǒu shí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xū shí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hài shí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代时辰对照表
古今时辰对照表: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古:子时,今:23时至01时,又名子夜、中夜。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古:丑时,今:01时至03时,又名荒鸡。 十二时辰的第三个时辰:古:寅时,今:03时至05时,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十二时辰的第四个时辰:古:卯时,今:05时至07时,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十二时辰的第五个时辰:古:辰时,今:07时至09时,又名早食等。 十二时辰的第六个时辰:古:巳时,今:09时至11时,又名日禺等。 十二时辰的第七个时辰:古:午时,今:11时至13时,又名日正、中午等。 十二时辰的第八个时辰:古:未时,今:13时至15时,又名日跌、日央等。 十二时辰的第九个时辰:古:申时,今:15时至17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十二时辰的第十个时辰:古:酉时,今:17时至19时,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十二时辰的第十一个时辰:古:戌时,今:19时至21时,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十二时辰的第十二个时辰:古:亥时,今:21时至23时,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奚车是指的是什么起源于哪个朝代
奚是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南北朝时自号库莫奚,六世纪下半叶(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自公元四世纪的北魏时期起,直至十三世纪的元代,在历史上活动近千年之久,一直是我国北方一个重要的民族,对中国历史做出过突出贡献。
奚早期为宇文部所控制,是个相对弱小的部落。东晋建元二年(344)﹐鲜卑慕容部北攻宇文部﹐俘其民5000余落﹐宇文部单于逸豆归走死漠北﹐其残部分为契丹与奚。宇文部被击溃及东部鲜卑主力相继迁离故地后,奚逐渐壮大。契丹也源于东胡之鲜卑,奚与契丹语言相通、文化和生活习俗相近,是同族异部的兄弟关系。“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
早期的奚与契丹居住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奚人居住在老哈河上游一带,契丹人则居住在老哈河中下游。奚人居住地向西、向南接汉境,向东、向北邻契丹。
隋唐之际,奚扩散到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臣服于突厥。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瓦解,奚族内附于唐朝。唐在奚族五个部落设五个州,上置饶乐都督府管理,都督由奚族大酋长担任,赐姓李。唐中叶前,公元7世初至9世纪中叶,是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在这一阶段,其军事实力与契丹旗鼓相当,有时还稍强于契丹;奚和契丹并强于东北地区,被唐并称“两蕃“。唐中叶后契丹日强,奚族为其所控制。唐末,部分奚人在酋长来诸的率领下叛契丹西迁妫州(今河北怀来县)北山,内附于唐,史称西奚。奚遂有东奚、西奚之分。
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后,契丹逐渐壮大,奚全部臣服于契丹。或着说是部落的统一。阿保机对奚采取了征服、联姻、结盟的怀柔政策,“抚其帐部,拟于国族“,将奚王府所统奚众与契丹五院部、六院部、乙室部,同列为四大部;允许奚五王族“世与辽人为昏(婚),因附姓述律氏中“。(述律氏,即萧氏。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氏是辽代历史上有名的“断腕皇后“)。
由于奚与契丹患难与共的兄弟般的近邻关系,奚族成为辽的“国族“,“附姓述律氏(萧氏)“,萧姓被赐给奚族各个贵族部落。奚族萧氏因“世与辽人为昏(婚)“,而成为辽代的后族。
大名鼎鼎的萧太后(辽圣宗之母)即是奚族萧氏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父萧思温为宰相,萧思温之养子萧继远任辽圣宗时的北府宰相,其子萧绍宗为辽大将军。历史中记载的奚人萧相公、萧元忠、萧奉先等,均为辽之重臣。男为重臣、女为后妃,是辽代中晚期萧氏奚人的显赫标志。契丹和奚的政治结盟、贵族通婚、联合执政促进了辽国的发展,辽在势力鼎盛时东至日本海,西达巴尔喀什湖,成为北方草原上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这其中有奚人很大功劳。
还有一个奚族萧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前面所讲的创建大奚国的奚王萧干,此人是天祚帝的大将,雄才武略,东征西讨,为辽国立下汗马功劳,“每征伐必参决军事“。后来又与耶律大石共同建立北辽。北辽向西迁徙,成为后来的西辽,也曾强盛一时。
奚被辽太祖征服后,大多散居在辽朝的中京地区﹐以农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也颇有特点。辽中叶以后﹐虽然仍有契丹﹑奚﹑汉﹑渤海等称谓﹐但奚人已渐与契丹人融合。
再说奚车:奚人很善于造车,史称“奚车”。奚车是他们游牧的重要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所以“马是人的足,车是家的脚”,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非常有道理的。另外,奚人多居山林,有着取之不尽的造车材料。当时的奚车,不但供给自己用,还大量供给契丹。这在奚人那里,似乎成了一种专门的手工行业了。奚人往往以车为栏,人居期间。奚车除广泛用于牧业生产,战时也用于运载辎重。奚车大都用牛挽之,北宋吴奎使辽,曾亲见奚车,有“奚车一人驾,朝马二人骑”的诗句。另一位使辽的沈括则记载:“奚车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 ”,这大概是奚车不同于其他车辆的特点了。
关于奚车的具体形状和样式,均未留下详细记载。沈括的记载仅有九十字,较为抽象。但近年来出土的辽墓壁画中却有一辆,画为契丹人所袒,而“契丹之车皆资于奚”。该画中的奚车,前宽后窄,车毂较长,车轮略大,车轴则较短 车牙厚不过四寸,车轸不过五寸(以北宋尺寸计量)。奚车上面长价有木棚,用毡帛复盖,有的还绣有花纹和图案。
从北宋吴奎使辽,曾亲见奚车,有“奚车一人驾,朝马二人骑”的诗句。和另一位使辽的沈括的记载:“奚车不能任重而利于行山 ”来看奚车的出现应在宋朝之前。再从六世纪下半叶(隋代),省去库莫,单称“奚“。奚车的出现应在隋之后。而唐代公元7世初至9世纪中叶,是奚族的发展鼎盛时期。故奚车的出现应该在这个时期。
古代,中囯的十二时辰,是按那里的时区计算的
先说说什么是时区吧?将地球表面按经线分为24区,即为时区;每一时区的经度宽为15度,一个时区为1小时;每一区都以中央子午线(连接南北极的辅助测量线)上时间为标准时;子午线设“本初子午线”的经度为0,用它划分东西半球,时区也就有了东时区与西时区之分;作为各地时间的参考基准。但各国在实际运用上却并不是严格按照南北子午线来划分时区,更主要是按照自然条件来划分。比如中国,幅员宽广,几乎跨5个时区,即从东五区到东九区,但为了全国标准时能方便简单地使用,实际上只用东八时区的标准时作为全国标准时,也就是以东八区的北京时间作为中国标准时,而不是按经度各取5个时区作标准时;这样,就会出现一国多标准时的情况,反而不利。
中国时区划分图(图源自网络)
当然,这是现代对时区的认识;在古代,并无时区的概念,可以说,是以观天象确定时间的;东西各地的时间都不会相同。由于地球是由西向东自转,东方显然最先看到日出,而西方之地则会晚上一至两小时以上才能见到日出,也就是说,各地会出现不一样的标准时;所以用生辰八字推算人的命运,考虑时区带来的时间差,使推算准确是有道理的。
尽管古代没有统一的标准时,但时长的确定则是统一的;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在不同区域都会得到一致的结果,即昼夜时长皆为十二时辰,这与现在划分二十四时区是完全吻合的;因为古代一时辰即今两小时。古代是怎么测出时辰的呢?我们今天有钟表来计时,古代则创造了不少计时工具,如:圭表、刻漏、沙漏、大明灯漏、水运浑天仪、水运仪象台等等,都能准确计算出时辰。并将时辰分别称为夜半、鸡呜、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时辰;这在各地得到统一。最后确定以十二字作时辰表示,即十二地支;对应上述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即十二时辰。随后有了一年四季的划分,亦以十二地支表示,即:亥子丑为冬三月、寅卯辰为春三月、巳午未为夏三月、申酉戍为秋三月等共十二月。而在中医,则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时间空间天干地支结合起来,一并进行传染病流行规律的推算,形成中医核心的理论之一,这就是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
谢谢邀答。
十二时辰对应的时间点
子时又名子夜、中夜,是一天中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在历法上,子时指一天中离天阳最远的时段,即23:00~01:00,正子时为00:00。
丑时:鸡鸣,又名荒;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1:00~3:00(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寅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3:00~5:00(凌晨时整至凌晨5时整)。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00~7:
00(上午5时正至上午7时正)。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7:00~~9:00(上午7时正至上午9时正)。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9:00~11:00(上午9时正至上午11时正)。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日跌,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00~15:00(下午1时正至下午3时正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00~17:00(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下午17:00至晚上19:00时)。这段时间鸡开始归巢。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晚上19:00至晚上21:00)。这段时间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00~23:00(下午9时正至下午11时正)。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