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灰复燃典故

死灰复燃典故(古代皇宫里的“监狱”叫什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6 15:12:58 浏览7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古代皇宫里的“监狱”叫什么

从小说上看,在皇宫看压得一般都说打入天牢,叫天牢吧。贵人,妃子,皇后关压得地方叫冷宫。皇亲国戚关压的地方叫宗人府

“死灰复燃”的韩安国,为何无缘丞相之位

韩安国无缘丞相的位置,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汉武帝出于对韩安国人品的质疑和与自己不同的政治见解,所以放弃立韩安国为丞相的想法。

相信大家都听过死灰复燃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就是源自韩安国。

大致故事是这样的:韩安国曾经因为犯罪被囚禁在蒙县的监狱中,因为没有钱贿赂狱卒,遭到一个叫做田甲的人的羞辱,韩安国愤愤不平的说:“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吗”。

田甲马上回答道,死灰如果复燃,我就再撒一泡尿来浇灭它。

过了不久,韩安国在监狱中被免罪,还调任为梁国內史,成为两千石的官员,真的做到了死灰复燃,那名曾经欺负过韩安国的狱卒田甲,听到消息,害怕遭到韩安国的报复就逃跑了。

韩安国就传出消息说,如果田甲不回来,我就要灭你的家族。韩安国哪里有那么大的权利,不过是在吓唬田甲罢了,但是田甲为了家人,还是回到了韩安国的面前请罪。

韩安国却并没有惩罚田甲,而是开玩笑说,你可以撒尿了,你还知道跑,像你这样落井下石的人,有什么价值值得我去报复。

于是放过了田甲。

小时候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以为韩安国宽宏大量和韩信一样,现在看来不是,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最好的报复就是原谅,然后让对方看着你的人生过的风生水起,却望尘莫及。

既报复了对方,又展现了自己的格局。

至于说韩安国后来为什么会错失丞相之位,这就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了。

韩安国,字长孺,梁国成安县人,自幼博览全书,拜在邹县田先生门下,学习《韩非》和各种杂家学说,学识渊博,后来学以致用成为辩士和学问家。

韩安国因为学识渊博在梁国声名远播,被梁孝王刘武看中,收入门下任梁国中大夫。梁孝王刘武是一个惜才爱才,喜欢文学的人,所以韩安国到了梁王刘武的门下很受重视。

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对晁错提议削藩的政令不满,借口清君侧,联合六位诸侯王,发动七王之乱,汉景帝刘启先是诛杀晁错想要平息七王的怒火,但是没有效果,于是就命令大将军周亚夫出兵平叛,梁王刘武辅助。

后来在平定七王之乱的战役中,梁王刘武派张羽担任将军在东边抵御敌军,韩安国守住梁国边防,二人配合默契,果然守住了梁国不受侵犯。

后来七王之乱平定,张羽和韩安国也在此次战役中被表彰,从此声名远扬。

七王之乱是汉景帝刘启经历的第一次叛乱,刘启非常高兴,就宴请梁王刘武,为梁王刘武庆功。

酒酣过半,刘启喝醉了对刘武说,你我是亲兄弟,如今你为我守住的江山,我应该封你做皇太弟,等我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你。

刘武见哥哥说了醉话,赶紧推辞。但是窦太后却产生了妄想,屡次向景帝刘启提出,想要封刘武为皇太弟。

景帝刘启非常生气,不久就有人状告梁王刘武,出行仪仗的规格超过了诸侯的本分,已经是天子的排场了。

刘启很生气,这时窦太后也醒悟过来,派人去梁国责备刘武,刘武从小因为是家中最小的很受宠,没有受到过母亲和哥哥的冷落,知道自己错了,于是惶恐不安,派韩安国作为使者去打探情况,平息此事。

可是窦太后却拒绝接见韩安国,韩安国无法于是求见馆陶公主,对馆陶公主说,梁王逾制不过是小孩子显摆哥哥和母亲的宠爱罢了,不敢有僭越之心,如今梁王知道自己错了,正在家中日夜自责,痛哭流涕。

于是馆陶公主相信了韩安国,立刻进宫为梁王求情,窦太后就原谅了梁王,还劝景帝不要再生梁王的气,景帝在窦太后的劝说下也宽恕了梁王。

但是汉景帝从此很少再召梁王进京了。

韩安国因为成功地化解了一次皇家危机,而被景帝记住,馆陶公主和窦太后也因此对韩安国非常赏识。

虽然韩安国阻止了一次皇室危机,但是刘武和哥哥刘启的纠葛还没有结束。后来刘武的臣子公孙诡和羊胜派杀手谋杀了袁盎,被汉景帝查出来了。

汉景帝派人在梁国大肆地搜查二人,逼迫刘武交出二人,刘武不肯,还将二人藏起来了,韩安国知道了这件事,就劝说刘武交出二人。

刘武当然不愿意,这二人虽然做事莽撞,但是却是因为自己才杀袁盎的呀。

韩安国就劝说道:“就算二人是因为您才犯错,但是是他们选择的,并不是您的过错啊,您应该交出他们,让他们接受处罚,不然景帝就会因为您包庇二人而怀疑您的忠心”,于是刘武交出了二人。

从这件事来看韩安国这件事情办得很体面,既维护了刘武,又帮汉朝抓住了杀袁盎的主谋,给汉景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来刘武因为失宠于景帝,郁郁而死。韩安国因为犯罪又把官给丢了,赋闲在家好多年,直到汉武帝继位,韩安国才想再次做官。

韩安国听说,丞相田蚡广招门客,经常举荐人才给汉武帝,并且大多数都能得到任用,于是就动了心思,贿赂了田蚡五百金,求田蚡推荐自己做官。

于是经过田蚡的提醒,窦太后和汉武帝都想起来韩安国这个人了,后来汉武帝给了韩安国一个北地都尉的官职,之后不久韩安国又被调任为大司农,御史大夫。

公元前135年,匈奴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召集众臣商议该怎么办?

大行令王诙说,如果我们答应了和亲,过几年匈奴一定会像以往一样出尔反尔,再次骚扰边境,索要财物和和亲。

而已经是御史大夫的韩安国说,此时我国的国力,可以应付一场战争,却不能长久的打下去,如果不等一次将敌人打到无力反击,不如不打。

于是众臣纷纷支持韩安国的说法,劝汉武帝同意和亲。

其实汉武帝召集众大臣来,就是谈谈口风,汉武帝非常想要打仗,但是因为所获的支持太少,不得不放弃了。

有人说了,汉武帝是万人之上怎么会因为臣子妥协。

其实汉武帝很无奈,当时汉武帝刚刚掌权,头上还有奶奶也就是太皇太后窦氏,母亲王太后,汉武帝想要做什么都不能独自决定,不但如此,如果没有大臣大支持,朝中就没有人配合汉武帝打仗,所以说汉武帝想要打仗,必须突破重重阻拦。

而韩安国相当于守成派,修的是纵横家,喜欢顺势而为,见缝插针,与汉武帝的激进明显有分歧。

于是汉武帝在无奈之下,同意了和亲。

汉朝和匈奴结亲后,不过一年,汉武帝越想越憋屈,想到匈奴仗着兵强马壮,挟制汉朝数年的屈辱,恨得牙痒痒,只能在心里暗暗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平定匈奴。

就这样有了马邑之战,汉朝通过商人诱敌深入,打算在马邑伏击匈奴大军,没想到匈奴抓了一位守城之将,就发现了汉朝的计谋,于是马邑之战破灭。

虽然马邑之战破灭,但是汉武帝想要打匈奴的决定却更加坚定了。

在马邑之战中,韩安国虽然一无所获,但是也因为主动出击匈奴被汉武帝称赞。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灌夫骂座的典故,灌夫虽然是个小人物,却因为此事,牵连了半个朝廷的人,最后灌夫被灭族,窦婴被杀,田蚡被汉武帝秘密处死,郑当时被牵连贬官,而韩安国在此也被汉武则问话,最后却幸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韩安国非常擅长审时度势。

说到这里,我们得简单说一下灌夫骂座的故事。

灌夫将田蚡引荐给窦婴,田蚡却摆架子向窦婴索要土地,但是窦婴不愿,因为窦婴曾经显赫的时候,田蚡不过是个小角色,如今凭借外戚的身份耀武扬威,窦婴实在低不下这个头。

而灌夫身为朋友,不忿田蚡的所作所为,于是就出现了灌夫骂座一事,这件事不过是一件小事,可是田蚡却不依不饶,借灌夫破坏王太后的宴会的名义,想要治灌夫一个不敬之罪。

在古代,不敬皇族,是要被处死的。

窦婴见灌夫为自己出头却要被处死,于是倾尽全力救灌夫,不惜与田蚡对立。

这件事就演变成了窦婴和田蚡的对立,也就是已故窦太后的外戚,和汉武帝之母王太后之母王太后的对立。

其实这对汉武帝来讲是一件好事,因为无论是已故窦太后和是王太后,都是制约汉武帝掌权的阻碍,汉武帝正愁找不到机会,将王太后的势力拔除呢,田蚡就将刀子送到自己手上了。

就在田蚡和窦婴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汉武帝就想,如果能将田蚡问罪,就等于拔除了王太后的爪牙,但是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王太后的弟弟,汉武帝顾及王太后也不好亲自开口处置田蚡。

于是汉武帝就开会,将王公大臣都找了,想要借助大臣的之口,将田蚡治罪。但是朝中大臣忌惮王太后的势力不敢开口说话,汉武帝无可奈何就找了郑当时来说话,郑当时是个纯臣,汉武帝以为郑当时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

没想到田蚡是个胆小鬼,竟然一句话都讲不出来,于是汉武帝大怒,将不肯说话的臣子全都贬黜。

韩安国眼看着自己也要被连累,于是开口了,对汉武帝说,灌夫醉酒闹事不过是小事,但是灌夫不敬也是事实,丞相以治灌夫的罪也无可厚非,臣无法裁决,还请陛下自行判断。

韩安国说的话似是而非,好像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韩安国的话,先是为灌夫降低了事件的严重性,又提出丞相治罪合情合理,为汉武帝做任何选择都提出和合理化解释,三方都不得罪。

其实我们在仔细推敲一下,韩安国的话中,灌夫是有错的,丞相是无错的,那么按照韩安国的说法,汉武帝只有两个选择,杀灌夫和不杀灌夫。

这就和汉武帝的设想大相径庭,只是将田蚡和窦婴从事件中摘出去了。但是汉武帝还不好说什么,毕竟人家讲话了,立场也说明了。

虽然没有和汉武帝站在同一立场,但是也从这件事中全身而退了。

散会之后,田蚡问韩安国,你为什么不帮我,向汉武帝请求将灌夫窦婴治罪,韩安国说,现在证据确凿,现实和权势都偏向于您,您若是在逼迫陛下将窦婴灌夫治罪,陛下就会认为您仗势欺人,这对您不利,您应该向陛下认错才对,这样陛下汲不好说什么了。

田蚡一听,知道韩安国是在为自己思量,于是赶紧说误会了韩安国。

最后,汉武帝经过权衡,认为这件事确实证据确凿,偏向田蚡,实在无法将田蚡除掉,现在不是拔除王太后势力的时候,只能牺牲了灌夫和窦婴。

让人没想到的是,灌夫和窦婴死后一年,田蚡也离奇的死亡了。

真的很离奇,田蚡在灌夫和窦婴死后,就开始做噩梦,梦里窦婴和田蚡总是追着自己要索命,田蚡非常害怕,为此还找来巫师为自己算卦,巫师告诉田蚡,确实是窦婴和灌夫站在田蚡的床头纠缠他。

田蚡听到巫师的话之后,更加害怕了,整天神志不清,不久就惊惧而死。

其实田蚡这种死法非常诡异,无论是田蚡的死亡时间和死法都很奇怪,说是认为也不奇怪,因为确实有药物可以控制精神,所以很多后世的学者认为田蚡的死亡是人为。

因为田蚡是王太后的在朝堂的一只手,如果除掉的田蚡就等于拔除了王太后大部分的势力,所以很有可能是汉武帝暗中命人下的手。

田蚡死后,丞相一职就空缺出来了。

韩安国因为政绩斐然,被汉武帝任命为代丞相,韩安国做得很好,不久汉武帝就跟韩安国提出想将立为正式丞相。

但是好死不死的是,韩安国居然把脚给摔了,汉武帝见韩安国受伤严重,就另立了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大家听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很奇怪,只是摔破了脚又不是摔断了腿,怎么就到丢官的程度了。

于是这里产生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韩安国为了避免被卷到王太后和汉武帝的政治斗争中去,自己故意摔的;第二种可能是,汉武帝认为韩安国与自己政见不和,于是放弃了立韩安国为丞相。

大家仔细一想,这两种可能都合情合理。

第一种可能,韩安国是经田蚡的推荐才重新做官的,自然就站在了田蚡的立场上了,而田蚡是王太后党的人,田蚡死后王太后缺少了左膀右臂,于是看中了韩安国。

而韩安国知道自古以来,一定在皇帝和太后之间的权利纷争,最后的赢家一定是皇帝。例如文帝和景帝,当然吕后除外,毕竟吕后和刘盈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对少见的母子组合了。

所以韩安国认为汉武帝一定会赢得最后的胜利,完全掌握朝政,而自己帮着王太后揽权,一定是得罪汉武帝的,王太后与汉武帝是母子俩,最后一定还是母慈子孝,而自己这些小人物却极有可能会沦为母子纷争的炮灰。

于是韩安国决定为了保命,放弃丞相之位。

而第二种也合情合理啊。

韩安国现实不同意汉武帝攻打匈奴,后来为贿赂田蚡成为王太后立场上的人,在灌夫骂座的事件当中也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怎么看,韩安国都不是和自己一条心的,在政见上也与自己有分歧。

丞相一职怎么都要给自己人,或者与自己政见相同的人,才能更好地配合自己,这样一看韩安国明显不是一个好的人选,于是汉武帝放弃了韩安国。

后来,韩安国在出击匈奴的时候因为判断失误,折损了一千多人和财物,被汉武帝贬官,再不得汉武帝的重用,不久就郁郁而终了。

韩安国虽然早年的时候,因为才智出头,但是却因为站错了队失去了丞相之位,其实这和韩安国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从贿赂田蚡的时候就能看出,韩安国其实是一个趋炎附势的人,并不是一个有抱负,忠君爱国的人,做一才会判断失误。

若是韩安国正直一点,知道自己其实最终是为国家和君主打工,最后也就不会站错队,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了。

你觉得以理服人对,还是以德服人对有什么见解和故事

谢邀。扒一扒过往的传言。天刚麻麻亮。刘二爷提着画眉笼,一步一晃的走近了自己的玉米地,竖起耳朵静听着什么。“无风的早晨,怎么会有`唰唰′之声?″,他自言自语的纳闷。玉米地的另一端,影影绰绰绰的走出一个人影…“早哇″?刘二爷一声干咳,紧接了这句突如其来的“问候″。似乎已经表达出:别走了,让我看看你的脸。那人咕咚一声双膝跪地:“大老爷!不多,讨饭的袋子里也就三二个玉米。对不住!咱这不该发生的一面,实在叫我捂脸了!我刘二狗在你家扎活还偷你的。其实我也迫不得一,我知道您遇上官司,钱财转不过来,半年了我没好意思开口说工钱,可是家里闹饥荒,我想回家看着总不能空手吧…今天犯在你的手里,工钱我也不要啦,放我走就行。临走我没别的就撂下一句话:别和比你能的人闹,读了一肚子书,还不知衙门口朝哪开?…“哟!好!″,刘二爷言毕微微一笑:“我只明白什么叫知书达理,真还不明白不知书也能达理,更奇怪的是,当`贼′的居然还能在无形之中温柔的倒打我一筢。高!您算我哥……

历史上有什么统帅,接受将领的建议,打了胜仗的战役

注意两个军史节点,东北野战军在平津战役期间尚只有两个兵团的番号(第12、第13兵团),各兵团也没有完全固定的军级部队编制,1949年3月11日改称“第四野战军”后情况依然如此。而为了牵制武汉白崇禧集团配合二野和三野渡江,东野早在2月25日就组建了先遣兵团自北平城郊南下。

(洪学智)

这支部队由萧劲光的第12兵团司令部率领第40军(韩先楚)和第43军(洪学智)组成,下辖八个师和配属部队共12万人马。直到1949年4月28日,四野主力在南下到达河南境内时,才重新调整了作战序列,新建第14和第15兵团部,同时将各军正式划入所属兵团。

其中第40军仍然隶属于第12兵团,军长韩先楚兼兵团第二副司令员,而第43军却划归了第15兵团序列(洪学智任兵团副司令员,军长易人)。然而此时这两个军作为四野前锋,已经挺进到武汉附近,所以在四野南线大追歼的过程中,尽管第40军和第43军始终并肩战斗,其实却是分属两个兵团。

(韩先楚)

四野在二野陈赓兵团的配合下,于1949年12月初彻底消灭白崇禧和余汉谋集团残部,第15兵团司令邓华率领第40、第43两个军开入雷州半岛,着手进行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准备。此时韩先楚的位置其实非常尴尬,第一,第40军只是临时配属给15兵团,第二他这个副司令员还不是该兵团的首长,第三,他又兼着40军的军长,根据四野前指的明确命令,必须受第15兵团司令部的指挥。

四野的两个军兵力有10万人,海南岛上的我琼崖纵队有1万余人,而薛岳的敌“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指挥的部队也有11万人,敌我双方兵力半斤八两。但问题是我军的海空力量是零,之前第三野战军金门失利的阴影,一定程度上让我军从上到下不得不谨慎起来,我军统帅部为海南战役多次致电林彪,其中12月18日第一电要求:“要一次渡过一个军(四、五万人),不依靠后援,独立进攻”。

(邓华)

这可就难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船只不足,薛岳绝非善类,在控制渡船这一招棋上下的又快又狠又毒,早在我军进入雷州半岛之前,他就命令蒋军出动部队强迫北海沿海全部大小船只,必须驶往海口附近的白沙岛海面,违令者立即焚毁或者击沉。尽管有少数渔船藏进了小河叉漏网,但被劫持的仍然占绝大部分,而若没有大批质量好、载量大的船只,一次性渡海四五万人几无可能。

另外,第15兵团制定的解放海南岛作战计划中,是以先期分批偷渡和主力强渡相结合的战术指导思想,而偷渡部队的船只那肯定是有去无回的,这更加重了船只紧张的局面。为此,15兵团在抓紧搜集渡船的同时,还曾派专人前往港澳购买登陆艇以及发动机,这些都需要时间。有鉴于此,1950年2月,渡海作战前指在广州召开了海南岛战役的作战会议。

(薛岳)

会议由华南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叶剑英主持,与会人员有:第15兵团首长邓华、赖传珠、洪学智,第12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以及第40和第43两个军的主要干部。会议经过讨论最后决定,5月底必须完成渡海作战的所有准备工作,然后于6月份实施渡海登陆作战。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人会预见另外一场战争的爆发,留足充分的准备时间是为了稳妥。

然而韩先楚保留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坚持认为:“如果在谷雨前的五天内即4月20日前,不发动攻打海南岛的战役,就要往后再拖整整一年。因为解放军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风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不可”。 韩先楚从广州回到军部后立即提出要求:“关于6月份登陆作战的时间问题,不向下传达,对部队要强调渡海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延,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在3月份前完成”!

(渡海英雄船)

但是要说服上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韩先楚当时至少有四层上级领导,首先是驻于雷州半岛的第15兵团前指、其次是武汉的四野总部(中南军区)、同时还有广州的华南军区、最后才到北京我军的统帅部。

然而韩先楚并不气馁,反复陈情,电报纷飞,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先后说服了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和四野司令员林彪,最终也得到了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主席首肯:同意43军一个团先期渡海,其他部队寻机分批渡海,主力以一次不低于20000人登陆,“如此种办法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进攻海南岛)

在此之前,韩先楚首先解决了船只不足的问题,他根据情报于3月6日亲率部队,夜袭广西海面的涠洲岛,所部第40军119师356团仅用八小时即全歼涠洲岛守敌,俘敌400余,同时缴获大小木船400余艘。韩将军在几十年后回忆道:“这对我军大举登陆海南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确实,第40军这次成功的突袭行动,为渡海部队解决了燃眉之急。

如此经过两批偷渡部队成功登陆后,登岛的四野部队已接近一个师的兵力,他们与琼崖纵队会师后成为强有力的内应,大部队强渡的时机已经成熟。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我军主力开始强渡琼州海峡,第40军和第43军共8个团共25000余人,分乘380艘帆船和32艘机帆船向海南岛进发。

韩先楚将军亲自跟随渡海第一梯队出发,次日凌晨突破敌人的海上封锁成功登陆,至5月1日全部解放海南岛,取得了跨海登陆战役的辉煌胜利!

(韩先楚战后与40军干部合影)

做人为什么要留一线

做人留一线,即是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是世情,留有余地是智慧。如果总是把话说满,把事做绝,不仅是不给别人留有空间,更是不给自己留有空间。关于这个问题,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的《如是我说》中是这样说的:

印安说:
说话做事留有余地,至关重要。高景逸撰联曰:“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印竹说:
说话做事留有余地如同书画中的留白,留白是书画的艺术,留有余地是做人的艺术。

留白是一种境界。在书画中留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看到齐白石画的虾,我们能感受到水的清澈;看到徐悲鸿画的马,我们能体会到风的速度,这就是留白带给我们的境界。

林语堂先生曾说:“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这便是在告诉我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事中,也要像书法的留白那样留有余地。留有余地是世情,留有余地是智慧。如果总是把话说满,把事做绝,不仅是不给别人留有空间,更是不给自己留有空间。

常言道:“树稀不成林,树密不生长。”在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都要有一个合理的空间,把握好空间就是中道。所以,还是那句话——人生无处不中道,无论是留白还是留有余地,都是把握了中道的智慧!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马拉雅关注“印竹”老师,收听音频,也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