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苞待放的元帅阁下

含苞待放的元帅阁下(皇上为什么杀岳飞)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5 11:30:17 浏览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皇上为什么杀岳飞

自古忠臣被杀,冤沉千古的还少吗?为一国之君者,治国理政之际往往利益当先,是非对错反而不那么重要。宋高宗斩杀岳飞不仅不是脑袋有毛病,恰恰是其精致利己的体现。

一:被“靖康之难”送上皇位的宋高宗赵构是个坚定的投降主义者

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汴梁城,将北宋宗室皇族尽数掳往北方,繁花喧嚣了150余年的北宋王朝就此覆亡。当此之际,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做着杀人越货的生意的盗贼比比皆是。

为了响应天下的抗金愿望,尽快稳固人心,集中有限力量抗击金兵南下,康王赵构受到宗泽、刘世忠等北方将领的拥护,在南京(今商丘)城中登基称帝,建国南宋,年号建炎。

即位后的宋高宗以“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为政治纲领,收拢天下兵马为己所用,但在政权逐渐稳固之后,他马上听从投降派的建议,放弃中原,准备难逃,为此不仅罢黜贤相李刚,还大量启用原投降派的王渊、汪伯彦、黄潜善等人。

此外,为了能够尽大限度的保证自己的记得利益,赵构屡次向金国发出求和申请,言辞哀切,令人不忍卒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宋高宗的“最美乞降表”

八月日,谨致书国相元帅阁下,某昨遣洪皓输恳切之诚,惧道途梗塞,或不时布闻,则又令崔纵进书御者。既遣使者于庭,君臣相聚,泣而言曰: 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大国之征小邦,譬孟贲之搏僬侥耳。以中原全大之时,犹不能抗,况方军兵挠败,盗贼侵交,财贿日朘,土疆日蹙。若偏师一来,则束手听命而已,守奚为哉。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二年之间,无虑三徙。今越在荆蛮之域矣,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是某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一身彷徨,局天蹐地,而无所容厝,此所以朝夕鳃鳃然,惟冀阁下之见哀而赦己也。恭维元帅阁下,以宗英之重,行吊伐之师,谋略如神,威权不世。其用兵之妙,与黄帝争驱。遂北平契丹,南取中国,极天所覆,混为一区。此岂载籍所有哉……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学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隶也。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亦何必劳师远涉,然后为快哉……伏望元帅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社稷存亡,在阁下一言,某之受赐,有若登天之难,而阁下之垂恩,不啻转圜之易,伏惟留神,而特加矜察焉。谨再遣使资政殿学士、朝请大夫、文安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杜时亮,副使武功大夫、开州刺使、武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宋汝为特诣行府。傥蒙许使参见,而受约束,幸甚!素秋将杪,冀益顺时保重,永绥寿祉。

二:被“尽忠报国”鼓舞的岳飞是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岳飞,字鹏举,自幼饱读诗书,深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天下兵戈四起之际,当时还只是宗泽帐下一员偏裨的岳飞就抱定了“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的决心。

在高宗逃归南方之后,岳飞做出军中冉冉升起的将星而备受高宗皇帝器重,为了报答高宗的知遇之恩,实现自己“尽忠报国”的人生理想,“收复中原,迎回二圣”成了岳飞的毕生追求,由于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敢打敢拼的作战风格,岳家军的名号越来越响。成为“中兴四将”中名头最重、年纪最小的青年将领。

本着一腔报国热忱,身在前线的岳飞亲冒矢石、不避艰险。由于其正大光明的居心根本无暇体谅朝中党派势力的争斗,更不能体擦宋高宗赵构心中的难言之隐,为了使国家更加稳定,社稷更加安康,一秉赤忱之心的岳飞不断上书阻拦朝廷和金朝议和,此外,他还上奏请求宋高宗以天下社稷为重,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宋孝宗)为皇储,为此而遭高宗呵斥。

身在局中,处嫌疑之地却不能洞察幽微,了然君王所好的岳飞完全没有察觉到宋高宗“屈己求和”的背后所掩藏着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也许是因为岳飞的“不识时务”,宋高宗和岳飞之间的嫌隙开始逐步扩大,疑忌丛生而灾祸将兴。

三:当昏君遇上贤臣,不能相容相得自然就是相害相杀

1138年,在宋高宗的不断努力下,当年十一月,金廷终于派出江南诏谕使张通古、萧哲,携带诏书,来同南宋“讲和”。经过一个多月的磋商,初步拟定协议如下:

1、金人不称宋朝而称“江南”,不说“议和”而说“诏谕”,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属地位。

2、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听说议和内容的岳飞表示极力反对,在宋高宗强力弹压和“温诏”抚慰之下才不得已接受。但岳飞北伐之心并未就此停息,此间他曾数次提请趁清扫先人坟墓之际,窥视金国虚实,只可惜屡屡为高宗所拒。倍感压抑的岳飞于是提请解除自己的军职,言谈之间不免有些逆耳之言,令高宗颇为不愉。当此之时,宋高宗和岳飞的关系极为僵化。

1140年,金国完颜兀术发动军事政变,废除对宋和议。亲率大军南下,试图一同江山。一心求和的宋高宗迫于军情和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再次启用岳飞抗金。此役,岳飞不仅成功控遏金军南下,而且一路北上,军行顺畅,势如破竹。在“郾城之战”后更是进驻距离开封仅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北伐大计有望一举而成。

完颜兀术恐惧时势再度恶化,于是再次派人南下议和,原本即一心求和的宋高宗欣喜若狂,全盘答应,并随后连颁十二道金牌,敕命岳飞回师。雄心勃勃的岳飞不得不打道回府,十年之功尽毁于此。

1141年(绍兴十一年),为了达成宋金之间的和议,宋廷遵从金国要求,重点打击手握重兵、有志北伐的抗金将领岳飞、韩世忠二人,并最终按照完颜兀术“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的要求,在风波亭将岳飞杀害。

四:极度利己的皇权时代,容得下多少为国为民的真英雄

岳飞之死就两宋一代而言,不过是皇权和军权的争斗,从狄青到岳飞都是两宋得国不正的牺牲品和证明罢了,但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悠悠华夏二千余年的封建历史,最不缺的就是这种贤良方正不得其死的冤狱,馋人高张、小人擅权,瓦釜雷鸣、礼崩乐坏向来是封建时代的典型,而就其本质而言,当家天下的公天下发生冲突的时候,极度利己的皇权又能容得下谁呢?

岳飞之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而言是悲剧,但从赵家江山、赵构富贵的角度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必然,正因为赵构太聪明了,所以岳飞必死无疑。时代的悲剧,又有谁能够力挽狂澜呢?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关注过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宋高宗赵构为什么宁愿杀岳飞投降金朝,也不选择奋力一搏

宋高宗是皇帝,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他的顾虑,来自于他的皇位来的不正。毕竟宋高宗是在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被女真族俘虏之后,整个皇室中无人可选的情况下,他被大臣们给推了出来,当上了皇帝的。

以这样方式取得皇位的他,还是担心皇位会丢的?那么宋高宗赵构的这种担心,来自于哪些方面呢?

我想他最担心的是,武将的威望太过于高了。

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他的祖上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因为在当武将的时候,威望值过于高,才被部下推到前面,然后黄袍加身,当了皇帝的。

岳飞以及岳家军本来就是声名赫赫,你敢担保岳飞没有二心吗?即使岳飞没有的话,你敢担保,他的部下没有拥立岳飞的心思吗?

宋高宗赵构没有这个把握,万一岳飞在部下的拥护下,像当年的赵匡胤一样,也当了皇帝,他赵构岂不是就成了亡国君了,而在中国历史上,亡国君的命运,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赵构赌不起,所以,他宁愿杀岳飞投降金国,也不愿意冒险,让岳飞奋力一搏。

还有,退一步说,岳飞和部下,都没有想造反的心思。他们是奋力去和金国一搏的。

万一,岳飞的岳家军比较猛,他们一路凯歌,把金军打的落花流水,四处逃窜。最终岳飞救出了宋徽宗和宋钦宗。

当宋徽宗和宋钦宗来到宋高宗面前时,他们三个,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皇帝呢?

本来真正的合法的皇帝是宋钦宗,宋高宗到时候会不会把皇位让给他呢?

很显然这也不是宋高宗想看到的结果,似乎怎么做,都不如他当皇帝,比较舒服,即使是向金国称臣,也是不错的一种结果。

毕竟自己手里还握有大权,毕竟自己还是人上人。所以,无论如何考虑,用岳飞都不如不用他,得到的结果更好。

岳飞遭宋高宗猜疑,也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他和宋高宗的关系,处的一直都不怎么融洽。每次岳飞北伐的时候,他都会喊打败金兵,迎回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而宋高宗赵构,又是最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的。

所以,当金国想和南宋议和的时候,宋徽宗就听了秦桧的建议,把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给杀了。

岳飞一代英雄,就这样的落幕了。他的死和宋高宗,秦桧脱不了干系。

二战期间,克鲁格元帅为何处处阻挠古德里安两人有何矛盾,为何闹到了要决斗的地步

克鲁格元帅和古德里安大将最根本的矛盾在于作战理念上的不同,古德里安是新型的装甲战术的倡导者,而克鲁格则仍旧坚持传统步兵战略战术,尽管在西线战役中克鲁格认识到了装甲战术的威力,但是他显然无法做到古德里安那样透彻,两人截然不同的作战思想和同样刚强的性格必然会导致军事指挥上的矛盾,而且两人还是上下级关系,古德里安接受克鲁格的领导,产生冲突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了。

在苏德战争初期,古德里安是第2装甲集群司令,克鲁格是第4集团军司令,是古德里安的上级,古德里安经常不顾克鲁格的命令向装甲集群下达他认为是正确的命令,不管命令到底谁对谁错,在克鲁格的眼里古德里安是一个不服从命令的部下,对古德里安的印象非常不好。而古德里安也不喜欢这个上级,认为他对装甲部队的作战一窍不通。直到此时,两人虽然互相看不惯对方,但远谈不上仇恨,在面上还是说得过去的。

两人矛盾的加剧是在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战役期间,当时克鲁格已经升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矛盾的缘由是第10摩托化师在苏军的反攻下不得不放弃切尔尼进行局部的撤退,此前希特勒亲自下达了原地坚守的命令,克鲁格认为是古德里安提前下令让部队撤退的,遭受进攻只不过是个借口,古德里安则据理力争,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克鲁格向元首报告了此事并请求解除古德里安的职务,最终古德里安被解除了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古德里安在这件事上确实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克鲁格的错误的主观判断所致,两人的梁子就此结下。

至于决斗的事情,已经是1943年的事了,当时古德里安被希特勒再次启用,任命为装甲兵总监,两人在谈论“堡垒计划”的军事会议上相遇,两人彼此都对对方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克鲁格请古德里安到一间房子里进行了谈话,显然这是一次不愉快的谈话,克鲁格指责古德里安的态度,而克鲁格也没有对1941年12月的事件向古德里安表示歉意,两人再次不欢而散。

没过几天,克鲁格就向希特勒写了封信,要求与古德里安进行决斗,请求希特勒作为中间人。希特勒是不允许将军们之间进行决斗的,他希望这件事可以大事化了,最终劝说古德里安给克鲁格写封信,以缓和两人的关系,这才作罢。

二战中,斯大林和希特勒会有电话或者电报等方式的联系吗

问题不错,问到了精髓。我来回答

根据现有的史书记载,没有任何希特勒和斯大林会面的纪录,也没有任何他俩以个人名义联系的纪录。但是这里我们需要明白:胜者王,败者寇,究竟他们两人有没有联系我们是不会知道的。

但是曾经少有记载的是:这俩人1913年时都住在维也纳,好像就隔得两条街然后希特勒在公园里画画,斯大林在公园里散步两个人应该还见过,然后后来就再也没见过了。

主要是没人愿意和战争罪人扯上关系

二战后,盟国都在全力洗脱跟纳粹的任何关系。包括曾在纳粹崛起前给予德国很大帮助的美国财团们,也是不敢站出来说话。

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两人从未出面

在签署协议的当天。希特勒和斯大林也没有见面说话。纵然是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期间也是元首同里宾特洛甫交谈...

两人是不可能见面的

苏德是表面合作。德国一直筹划着进攻苏联,而苏联也在堤防着德国。倘若两国元首见面,那么万一出点岔子,敌对国家马上陷入群龙无首的时期。那么这将会是入侵的好时机。

“阁下”是对别人的一种尊称,为什么不叫“阁上”呢有什么典故吗

“阁下“是对高层建筑领域人物的遵称,阁上?没研究过!是不是指“大人物“或皇叔父之类人的称谓?就不得而知了!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中有元帅和大将,为何没有上将军衔

研究二战史应特别注意,日军的“元帅”严格来说并非是一级军衔,而仅仅是授予少数陆海军大将的“荣誉称号”,可以理解为带有“勋位”的性质,所以某位大将衔军官获授元帅后,其正式称谓是“元帅陆军大将”或者“元帅海军大将”,说明其正式军衔仍然是大将,这个称谓虽然看出来很可笑,但事实的确如此。

比如二战末期日本人为了筹划所谓的“本土决战”,在日本国内将原来的东部军、西部军升格为第一和第二总军,两个总司令就都是授予了元帅称号的陆军大将,分别是“元帅陆军大将”杉山元和“元帅陆军大将”畑俊六,也包括日本海军的军令部长永野修身,他后期的称谓则是“元帅海军大将”。元帅也没有专属的军衔标志,而是在大将军服上佩旭日菊花的“元帅徽”和手持元帅杖。

日本军队于明治年间的1898年设立“元帅府”,然后给立有重大战功、或者对军队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大将授予元帅称号,到日本投降为止共有30位陆海军大将入列元帅府。这个元帅府跟军事参议院一起,成为天皇的最高军事咨询机构,也就是最高“军事顾问团”的意思。当然,其中也包括给死去的大将追授的情况,比如我们熟知的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挂了以后追授海军

元帅。

你要注意追授和追晋这两个词的区别,既然是“追授”的用语,也就是说明元帅不是大将的上级军衔,否则就该用追晋二字,比如鬼子的大佐联队长战死以后,基本都追晋了陆军少将。另外一点区别,就是陆海军大将一旦授了元帅,就可以终身无须退役,因为日军大将的服役年龄上限为65岁,而成为元帅府一员后,则年龄不再有限制,可以一直到死都穿军装挂大将军衔。

旧日本军队的将官设置比较简单,只分为少将、中将和大将三档,关于“大将”的军衔称谓其实是日语直译,因为中日文字本身就有一定的联系性,日语中大量使用汉字,所以在翻译军衔时就直接搬了过来,实际上,日文中的“大将”就是欧美和民国军衔“上将”的意思,这完全可以归结为翻译不专业所致。也包括了佐官阶级的大佐和尉官阶级的大尉,也因此给军史研究造成了一定的误解。

因为在苏式和德式军衔中,“大将”确实是高于上将(德军称为兵种上将)的专门一级军衔,然后再上面就是苏联元帅或者德国的陆军元帅了,有关这一点,其实苏式军衔更加直观,那就是上将三颗将星而大将四颗将星。但是每个国家的军衔体系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简单地横向比较和一概而论,比如民国军队则是分为二级上将、一级上将和特级上将,换美式军服后就分别是三颗星、四颗星和五颗星,你称呼老蒋为“五星上将”那就不专业了,尽管将星数量对等。

所以在这一层上,我们关于国外军衔的翻译是有欠缺的,因为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五花八门,设置的等级和自有特色也非常繁杂,为了便于军事文献的说明,应该在翻译时“以我为主”从而简单易懂。比如二战日军的“大将”就应该翻译为“上将”,至于大佐和大尉,虽然“上佐”有点不伦不类,但确实等于上校和另外一个“上尉”军衔,日军的大尉中队长和民国军队的上尉连长,本就是几乎相同的职衔设置(咱说了不算,提议而已)。

(畑俊六大将时期)

当时日军的陆海军大将,已经是军队中最高职务的军衔,比如担任陆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陆军教育总监这三巨头,也包括海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以及军事参议院的“军事参议官”等等。但这些大将未必就能够获授“元帅”称号,在其他三个总军级的地面部队中,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大将就授予了元帅,而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关东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就没有这待遇,但不影响陆军大将衔依然可以担任最高级别的军职。

正因为如此,在旧日本的军衔和荣誉体系中,“元帅”既没有晋级年限、也没有薪金标准、更没有现役年限,只是在初叙位阶上比大将高了一档:大将为正四位,而元帅为从三位。也就是官位品秩不同,你甚至可以理解为1955年的“军队级别”:与军衔挂钩,但又不完全等同。

(元帅海军大将)

按照所谓旧日本《元帅府条例》有如下说明:第一,对列入元帅府的陆海军大将,特授元帅“称号”;第二,元帅府是天皇在军事上的最高顾问机构;第三,元帅府奉“敕命”有监督陆海军之权,看明白了吗?其实民国军事委员会也有军事参议院的,两边的职能差不许多。

至于那个战争元凶裕仁,他的军衔是统率两大军种的“陆海军大元帅”,军衔标志是在三颗星的前面加了个旭日徽,其实也不能列入日军的正规军衔体系,因为那是独一无二的专属军衔,跟斯大林的情况相同,其实没啥必要,在这一点上,他们俩都不如小胡子低调,哈哈。

(注意裕仁的领章)

为什么金国在得知岳飞已死的情况下,没有趁机一举南下,杀掉宋朝最后的支脉赵构,从而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金国不是没进攻,而是没打过宋朝。

岳飞被冤杀于1142年,自靖康之变起,宋金双方已经开战15年了。

宋朝实际上是休克死亡的,被金军成功实施了斩首战术。虽然首都沦陷,二帝北狩,但是宋朝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基本盘还在。宋军以江南以根据地,逐步恢复军事和经济,终于稳固了前线,涌现了以岳飞为首的中兴四名将,军队战斗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很多战场上,宋军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比如韩世忠的以8000水军围困金军“黄天荡大捷”,比如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等等。

与此同时,金军的战斗力在急剧下滑。金兵人少,完颜阿骨打初起兵时只有1500骑兵,后来笼络了很多渤海人也只勉强凑够了不到1万人的军队。这期间,金国的军队,属于特种部队,单兵作战实力超群。因为人少,对后勤的压力也不是很大。军队行动迅速,战略机动性很强——北宋被打懵,就与此有关。

(特种兵:金兀术)

灭亡了辽国后,金人签发了契丹人从军,军队人数开始变多了。后来金人又占领了河北、山西等地,占领的地区更大,就需要更多的人来驻防,军队人数开始大量扩张,开始逐渐向中原传统的义务兵役制(拉壮丁)转型。岳飞曾在太湖一带击败过南侵的金兵,捉到了24名野女真,800名汉儿。宋高宗将24名女真人砍头祭奠宗庙,800名汉儿各打了五十军棍,然后放生了。这就可以看出来金军队伍的组成了。

岳飞进军汴京,在朱仙镇大破金兀术的“铁浮屠”,以致于以后数年间,金军精锐不能恢复。金兀术依赖的,也就只有15000人左右的重甲骑兵。其中有3000名“铁浮屠”。

朱仙镇大捷前,金兀术就曾哀叹:以往我们无往不利,宋朝军队闻风而逃。现在我们士兵战斗力越来越差,而宋军的战斗力却越来越强——所幸,南朝未知也!

1135年-1147年,金国南线战事稍微轻松时,蒙古人也时常侵略金国北境,对金国的都城——上京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金国的精锐主力都调往北疆,围剿蒙古。在南线,金人就立了伪齐来应对宋军的反击。后来伪齐的战斗力实在不像话,金军才又来到南线。此时,金人已经南北两线作战了。

(伪齐皇帝——刘豫)

所以,此时的国际形势,实际上是对宋军有利的。宋军及时开展了北伐,也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尤其是岳飞,在朱仙镇取得了击破“铁浮屠”的战绩。在此之前,宋军有歌谣:

金有粘没喝,我有宗留守;彼有金兀术,我有岳爷爷;金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

对金军“铁浮屠”毫无办法的宋军,击破了金人“铁浮屠”不可战胜的神话。

宋军的战斗力此时,是超过了金军的。

不过,长期以来的败战,以及宫廷政治的阴谋,让建炎年间的北伐,功亏一篑。中原父老拉着岳飞的马,请求留下。岳飞说: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话本还曾有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的桥段,更显悲情。

经此一战,金军已知宋军实力,短期内宋军战力已不可轻易战胜,金军顿消亡宋之念。金军借用十多年形成的军事威慑,逼迫宋朝冤杀了岳飞。

岳飞虽然去世了,但是岳家军还在。中兴四大名将,除了岳飞,还有其他三人健在。宋军的实力没有受到多大打击,只是主战派遭到了打击。

(主战派:岳飞)

此后,金国开始逐渐向传统的中原王朝转型,军队人数膨胀,注重农耕。而此时南宋,正是宋孝宗当朝,南宋的实力有所增长,孝宗有北伐恢复之志,但是结果却是惨败,此后孝宗朝再也没有北伐之举动了。金国与南宋的实力变得旗鼓相当,形成了对峙局面。

金国在经过了惨烈的皇族政变后,进入了金世宗时期,经济、军事、文化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俨然成为了中原传统王朝。南宋此时也在孟拱、王坚等名将的主持下,完善了四川、襄阳、淮南三个防御体系。

所以,并非是金人不南侵,而是金人的实力不济,而宋朝又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自保。岳飞存在,宋军的北伐恢复之功会更盛;岳飞被冤杀,宋军自保也绰绰有余。可见,当时的南宋君臣,是把一手好牌给打烂了。

或者,对于当时的南宋朝廷而言,自保有余,即是达到的最好的战略目标了。

秦桧一人独相十九年,是不是因为有金国老板撑腰,宋高宗不敢动他

秦桧之所以能够携家小从金国平安回来,与金国国主和大臣的战略构想是有一定关系的。你想,一个被抓到千里漠北的人,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两国交战的烽火时代,要带领家人长途跋涉,平安回国,且毫发无损,既未被盗贼抢劫,也未被军队俘虏,没有金主的意思,恐非可能。

因此,秦桧归国,或有金主的安排或首肯,倘如此,那么秦桧归国,便一定会带着金人的使命,至于这个使命是当间谍,还是促成某些事情,那就看金人对秦桧的期望值有多高了。

然而,无论金人要秦桧实现什么目的,秦桧都已经回到了南宋,回到了他的祖国,只要秦桧没有强力推动北伐,只要他没有与金国成为死对头,只要他促进了与金国的和谈,避免了战争,且在和谈的过程中做更有利于金国的建议,那么他就能对金国有了交待,不至于让金人后悔释放他回国。

而作为秦桧自己,已经归国,而且携带着全部家眷,金人对自己就没的要挟和威胁,无论金人当时对自己有怎样的要求,他只要能基本交待,就能高枕无忧。这样,他无须明目张胆地当间谍,也能处理好与金国的关系。所以,秦桧归国后的定位,就是尽量避免南北开战,尽量促成和谈,尽量在和谈中让金国满意。

而从宋高宗赵构的角度来考量,他向金人乞和的态度,一直是那么热切而坚定。因为他从自立为皇帝开始,就始终被金兵追杀,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从陆地到海上,被金兵追杀得如同丧家之犬,他的惊恐情状,可以从他的亲笔信中看出,1129年,赵构被金人追杀到江宁(今南京)时,曾经金军左副元师粘罕写过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建炎二年之间,无虑三徙。今越在荆蛮之域矣,所行益穷,所投日狭,天网恢恢,将安之耶?……金珠玉帛者,大金之外府也,学士大夫者,大金之陪隶也。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无有二上矣。亦何必劳师远涉,然后为快哉……伏望元帅阁下,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

他那摇尾乞怜的神态毕现。为了活命,为了可能的荣华富贵,这种求饶的状态下,他有什么不可以出卖的?无论钱财,领土,尊严,他都一定是在所不惜的。

因此, 1130年,秦桧被俘4年后,突然自金国携家逃回,而作为皇帝的赵构,不顾满朝文武的质疑声,如同抓到了一根救命草,立即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第二年任副宰相,不久任宰相,其升速之快,超乎寻常。虽然秦桧任相一年后就被朝臣论罢,但自1138年后,赵构重新任他为宰相,此后当了18年宰相。

宋高宗不敢动他?非也,宋高宗不是不敢动他,而是有求于他,或者说倚仗于他。宋高宗被金兵追杀吓破了胆,他要的是安稳,要的是皇位,哪怕这个安稳是以牺牲国土为条件,哪怕这个皇位是以出卖尊严为代价,他都毫不在乎。

而要安稳,要皇位,就得向金人求,因为秦桧是“金归”,与金朝上下多有交往,知己知彼。同时,秦桧不但认同乞和,而且始终支持、竭力落实。所以,政治主张上的一致,使二人结成了利益同盟,自然会对秦桧高看一眼,从谏如流,且信任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