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谋士的排名是怎样的有何依据
谋士之才分为战略之谋和战术之谋,战略之谋是对全局的策划,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全方面的谋划,战术之谋是指对某一具体事项的谋划,如一场战争,一个事件。战略高于战术,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三国之中,具有战略之谋的顶级谋士按排名先后次序有:1、诸葛亮。诸葛亮是全才,文能安邦定国,武能指挥作战,尤其历害的是在天下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以自已的才能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战略《隆中对》,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刘备集团就几近实现《隆中对》的战略规划,这在冷兵器时代,也是不多见的。
诸葛亮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战略上,其治国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堪比管仲,诸葛亮在益州依法治国,不徇私枉法,不以权谋私,犯了法一视同仁,哪怕是自已的亲信,如马谡;长期北伐而不激民愤,严刑峻法而没有怨言,也就诸葛亮一人而已。在军事上,以益州割据之一地,打得自诩中国之正统的曹魏年年防守,损兵折将,打得曹魏皇帝曹睿精神高度紧张,而诸葛亮一死,这位皇帝就开始纵情享乐,如释重负。诸葛亮虽为权臣,却并未犯上,诸葛父子两代人皆战死沙场,其心可忠,千古名臣,唯诸葛孔明是也。2、荀彧。荀彧是“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曹操把荀彧看到是自已的张良,实际上荀彧做的最多的还是“萧何”的工作。
荀彧就是曹操的定海神针,曹操在前方作战,荀彧在后方镇守,曹操主外,荀彧主内,每当遇到军国大事,曹操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经常就写信向荀彧问计,荀彧的计谋每次都能让曹操得到答案并因此而安心。荀彧力劝曹操迎接天子以令诸侯,这是政治上的大战略,为曹操确定了战略优势。吕布夺取兖州时,是荀彧与程昱、夏侯惇一起稳定了曹操的后方,保住了曹操的根据地,官渡之战,曹操快坚持不下去,准备退兵,荀彧力劝曹操不能退,坚持下去,使用奇谋,必会胜利。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而且荀彧还为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也是曹操手下名副其实的“人事部长”。3、鲁肃。鲁肃的最大贡献是对江东的战略规划,鲁肃是整个三国时期,最早提出三分天下战略规划的人,也是三国时期最早说出汉室不可兴的人,他的三分天下战略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7年,他的战略思想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为孙权集团三分天下提供了战略思路。
4、周瑜。周瑜能文能武,最大的成就是领导了赤壁之战及南郡之战,并成功的击败了曹操,让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形成雏形。
在战略方面,周瑜在江东一片投降声中力主孙权抗曹,力劝孙权软禁刘备,用其党羽,西征益州,全据长江,与曹操划江而治,二分天下,可惜周瑜的计划大多不被孙权采纳,并且周瑜英年早逝。5、司马懿。司马懿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能隐忍的人了。在曹操时代司马懿就屡建奇策,曹操取汉中时,劝曹操立刻南下夺取益州,可惜曹操不听,还弄个得陇望蜀的成语来,襄樊之战中劝曹操联络孙权,共同对付关羽,解了襄樊之围。
曹丕时代,司马懿多是留守京城,处理朝政。到了曹睿时代,曹魏大批名将凋零,司马懿开始在军中初露锋芒,8天急行军出其不意斩孟达,与诸葛亮对战打不过,就闭门不战,熬死了诸葛亮,平辽东手段当相雷霆,高平陵夺权,心狠手辣,斩草除根。三国之中,具有战术之谋的高级谋士按排名先后次序有:1、郭嘉。郭嘉的优势在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能按曹操的想法提出解决之道。曹操征吕布,力战不下,准备放弃,郭嘉却看出胜机,劝曹操不要放弃,之后果然攻下。劝曹操软禁刘备,即不用承担杀贤的骂名,又可以控制竞争对手,可惜曹操不听。
官渡之战,为曹操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为曹操击败强大的袁绍提供理论及信心支持。预言孙策会被刺杀,后来果然如此。官渡之后,建议曹操利用袁家兄弟的内部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再坐收渔翁之利,曹操依计,不费吹灰之力击败袁家兄弟。郭嘉建议曹操远征奇袭乌丸,力排众议说刘表不会袭击后方,曹操采用的郭嘉的计策,解决了北方边患,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2、贾诩。贾诩可能是三国中活的最长的谋士了,活了77岁 ,比司马懿还要长3岁,贾诩号毒士,神机妙算, 最早还在凉州军阀手下时,董卓死后,建议李傕、郭汜袭击长安,结果成功,汉献帝再次落入军阀之手。
在张绣手下时,曹操征张绣,张绣败,曹军退走,张绣追,贾诩说不能追,必败,张绣不听,果然败,张绣回来后,贾诩马上说现在可以追了,然后张绣就大败曹军,神机妙算。利用曹操求贤的名声,劝张绣投降曹操,之后就一直效力曹操。关中之战,曹操采用贾诩离间计,大破韩遂与马超,夺得关中。赤壁之战前,曾力劝曹操不要东下决战,先安抚荆州,以图时机,曹操不听,导致赤壁大败。3、法正。法正虽是个卖主求荣之人,但也却是有能力的人。刘备占据益州后,法正劝刘备与益州豪强联姻,拉拢士族,稳定统治,刘备采纳了。
法正建议刘备夺取汉中,提出了汉中三策,说明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刘备采纳了,并倾全蜀之力,与曹操争汉中。在汉中争夺战中,刘备采纳了法正的声东击西之计,力斩曹魏前线主帅夏侯渊,汉中争夺战中,法正是首功。4、程昱。程昱既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同时又是领兵将领,是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吕布图兖州时,与荀彧、夏侯惇一起力保三县不失,并且靠一张嘴说服其中的2个县不叛变曹操。兖州之争中,曹操仅剩3个县,粮食又没有,曹操一度想去北方投靠袁绍,程昱力阻,那样的话,曹操就没有独立地位了,曹操听从了。
程昱看出刘备非常人,是一个劝曹操杀刘备的谋士,可惜曹操不听。赤壁之战前,程昱曾经提醒过曹操,孙权会与刘备联合,而其它人认为会像辽东公孙康杀了二袁兄弟一样把刘备的人头献上,但曹操不以为然。程昱不仅有谋,而且能带兵打仗。程昱历任东中郎将、振威将军,曾带领700人守鄄城以抗袁绍,还拒绝曹操的援军。程昱曾经纠合一伙民众及亡命之徒,与曹操会师黎阳,讨伐袁谭、袁尚。后缴还兵权、激流永退。5、荀攸。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在曹操征张绣和吕布过程中 ,都提供了正确的建议,协助曹操征服了张绣和吕布。官渡之战时,荀攸同曹操建议声东击西、解救白马的作战方略,曹操采用 ,大破袁军,解了白马之围,又在延津之战中,建议曹操丢弃辎重,引诱袁军,大破袁军于延津。官渡之战后,就曹营南下征刘表还是北上打袁家兄弟的问题,献计曹操,应该继续北上打击袁家兄弟,而刘表没有志向,不足为惧,曹操听从了,之后就开始打击北方,统一北方。
《三国演义》谋士排名如何你认为最厉害的是谁
《三国演义》中谋士众多,如果把他们排列一个大榜单,是一件很不容易也很繁琐的事情。因而,本回答仅列出十大谋士,并按照演义中的实力进行排名。这十大谋士分别是: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荀彧、郭嘉、沮授、贾诩、程煜、庞统,最厉害的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呢?
十大谋士为何如此排名在十大谋士之后,还可以列举出一大串名单,比如,袁绍手下的田丰、审配、许攸、逢纪,曹操帐中的荀攸、满宠,刘备曾经用过的徐庶、法正,东吴阵营里的张昭、鲁肃、诸葛恪等等,以及吕布手下的陈宫,不知是哪个阵营中的陈登父子,等等。这些人中,都有展示自己智谋的突出表现。但是,《三国演义》中,这些谋士的事迹并不是太突出,或者只是短时间的出现在罗贯中的演义舞台,并没有展示其正史中的实力。
袁绍手底下的谋士除了郭图尽出馊主意而外,其他几人都是非常厉害的谋臣。但他们并没有得到袁绍的更多信任,内讧消耗了他们的智谋,随着袁氏集团的迅速灭亡,他们也很快消失在历史舞台,没能在此后的三国时代一展风采。既然如此,同是袁绍谋士的沮授,何以能够入围“十佳”呢?原因很简单,沮授的智谋不仅仅只是体现在战术之上,而更多的是其对天下大势的判断和谋划。荀彧在评价袁绍谋士时,对田丰、审配、许攸、逢纪等人很是不屑,独不敢轻视沮授。
官渡之战沮授被俘,曹操非常想得到他,曾经劝降道:本初无谋,不用君言,君何尚执迷耶?吾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虑也。曹操的话很中肯,袁绍之所以能够称霸河北,是采用了沮授的建议,夺取了青州、并州、幽州,实力雄居天下。沮授还曾经献策,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惜袁绍胸无大志,没有采纳而错失争霸天下的良机。
沮授战略上高瞻远瞩,战术上也也深谙韬略,官渡之战时,分析形势,认为曹操粮草不继,利在速战。因而劝谏袁绍与曹兵打消耗战,让曹操不战自退,然后趁机进攻。袁绍不仅没有采纳,还治了沮授的罪。
沮授不仅谋一役而且谋全局,不仅谋全局而且谋天下。可惜的是,此人投错了主子,也深为愚忠所害。若是在曹操帐下,必定会建立不朽功业。
以沮授为标杆,本回答列出十大谋士,其排名也以战略、战术、功业三个标准来衡量。
贾诩程煜庞统是战术家这三个人中,以庞统智谋最高,尚未出场便先声夺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给予读者无限的期待。一出场时,果然也显得十分厉害,给曹操献连环计,帮助周瑜火烧战船,赢下赤壁之战,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时代。耒阳断案如神,才华震惊了很少服人张翼德。征伐蜀中时,开始也节节胜利,给刘备的上中下三计,足以显示凤雏的才华。
但是,庞士元议取西川不过是诸葛亮北伐中原总体战略中的一大步骤,并非庞统的创举。遭遇蜀中名将张任之后,庞士元遇到了劲敌。此时,庞统不听诸葛亮劝阻,贪功冒进,失去了对局势的准确判断而在落凤坡殒命。
贾诩与庞统一样,是一个战术大师,最出彩的是张绣与曹操的战斗,料敌制胜,搞得曹孟德很是头疼。加盟曹操阵营之后,便在众多的谋士中不显得十分突出了。最精彩的一条计策,就是曹操故意涂抹书信离间了马超与韩遂,取得对阵西凉部队的胜利。
贾诩排名较低的原因,还是书中没有突出他对全局战略的分析判断,把握全局这样的能力有关。贾诩也有自知之明,进曹营之后便极少出头。其实,贾诩还是善于判断局势的,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归附曹操,是他准确地预见了这场战役的结果。正是因为其智商过人,低调从事,才得以高寿。仅凭这一点,贾诩就能排在庞统之前。
程煜最主要的战绩是在曹操征讨徐州时,镇守大后方,抵抗了吕布的疯狂进攻,确保不丢失一座城池。程煜为人慷慨豪爽,也十分的低调,最终活了八十岁,帮助曹操成就霸业,辅佐曹丕建立曹魏王朝,进入三国演义谋士十佳,实至名归。
陆逊荀彧郭嘉有大智慧这三人中,陆逊是最具大智慧者。荆州的前敌指挥官原本是吕蒙,实际的操作者则是陆逊。《三国演义》中说,关羽对吕蒙有几分忌惮,为了麻痹关羽,东吴雪藏吕蒙,任命年轻的陆逊袭取了荆州。实际上,这条计策也是陆逊所出,把关羽调出荆州,然后白衣渡江,乘虚一鼓而下。
荆州是东吴必须占据的地盘,否则,“东连吴会”,虎视江南,孙权也难安寝,陆逊这条功劳真的是太大了。
最著名的夷陵之战,则千真万确是陆逊指挥的,这场战役堪称《三国演义》中最惨烈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又一次拯救了东吴。这一仗,陆逊独当一面,以主帅的身份决胜强敌,“书生拜大将”则是郭嘉望尘莫及的。
郭嘉要排在陆逊之后,原因有两点。没有做过独立统帅,亲自带兵打仗是其一,而且,寿岁不高也限制了其智谋的发挥,没能赶上与诸葛亮、周瑜、陆逊这样的高手对敌的历史机遇,其谋士能力尚未得到完全的真正的检验。
荀彧在战略预判方面一点都不输给郭嘉,战术能力也堪称一流。从其资历、智谋等方面来看,都无愧为曹营第一谋士。
这三位具有大智慧的谋士,与前面讲到的沮授一样,达到了战略家的层面,比一般的战术家要略高一个层次。但是,若与诸葛亮、司马懿、周瑜相比,则又要输一个档次以上了。
前三名有独立称霸的实力周瑜是东吴第一统帅,从孙策时期起,就是与主将并驾齐驱,共成大事的谋略家。周瑜遇到孙伯符时,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某愿施犬马之力,共图大事。”意思便是并肩作战,而非仅仅充当一名军师。孙策也认可周瑜的说法,大喜道:“吾得公瑾,大事偕也。”
赤壁之战,孙权全权委托周瑜率兵与曹操作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一举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周瑜的军事才能属于超一流的存在,战术上也是非一般谋士可比。罗贯中写周瑜的智谋非常有霸气,有王霸之象。这一点,远非陆逊、荀彧、郭嘉所能企及。
诸葛亮后期虽然辅佐刘禅,但蜀汉的实际权力却在孔明手中。倘若诸葛亮有野心,取刘禅而代之,也是能够建立政权,与曹魏、东吴一争天下的。
司马懿自不待言,虽然他本人没能建立王朝,但却步步紧逼,逐渐篡夺了曹魏的最高权力。计赚曹爽,司马懿很顺利地夺取了兵权,为司马昭称王,也为司马炎篡魏奠定了基础。而其子孙的能力远远不及司马懿,只是其准确的判断了当时的局势,尚且没到称霸的时机而已。
实际上,《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司马懿是两大境界最高、能力最强、智谋最深的谋士,应当并列第一。此二人在长期的对峙中,是各自王朝的最高军事统帅,这一点,唯独只有周瑜能够与之相提并论。司马懿、诸葛亮一攻一守,攻得漂亮,守得完美,共同导演了三国时期最精彩的大戏。而且,审时度势,不称王霸,是“十佳谋士”中遥遥领先的大军师家,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要说诸葛亮稍微领先司马懿,也非常有道理。三国鼎立之时,司马懿并非主角,没能亲手左右这样一场历史大变局。
实际上,曹操、刘备、孙权也是大谋略家,可以借用韩信的那句名言来解读,这几位善于将将,诸葛亮等人再厉害,也都是他们的谋臣。
三国最厉害的十大谋士是
1、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2、陈宫
陈宫(?-199年2月7日),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帐下首席谋士,东郡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人。性情刚直,足智多谋,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192年,兖州刺史刘岱在讨伐青州黄巾时战死,陈宫等人主张曹操接任兖州牧因而被曹操视为心腹。
但此后陈宫因曹操杀害边让等汉末名士而与曹操反目,并游说张邈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辅助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以致失败。吕布战败后,随吕布等一同被曹操所擒,决意赴死。
3、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8月11日),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
4、田丰
田丰(?-200年),字元皓,钜鹿(今河北巨鹿一带)人,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其为人刚直,曾多次向袁绍进言而不被采纳,曹操部下谋臣荀彧曾评价他“刚而犯上”。后因谏阻袁绍征伐曹操而被袁绍下令监禁。官渡之战后,田丰被袁绍杀害。
田丰自幼天姿聪慧,少年时丧亲守丧,守丧的时间虽然已过,但他仍笑不露齿,因此为乡邻所器重。而且田丰博学多才,在冀州很有名望,最初被太尉府征辟,推荐为茂才,后来被选为侍御史,因愤恨宦官当道、贤臣被害,于是弃官归家。不久,成为冀州牧韩馥的部下,因为正直而不得志。
5、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6、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7、陆逊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二宫之争”。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8、荀彧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9、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
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
10、徐庶
徐庶,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
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往投奔,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徐庶南下时因母亲被曹操所掳获,徐庶不得已辞别刘备,进入曹营。后来此事被艺术加工为“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歇后语,被广为流传。而徐庶也成为孝子的典范被加以称赞。魏文帝时,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