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我们常常说“玉石”,那么“玉”和“石”区别在哪里
《山海经》中有许多关于石与玉的记载,玉也就是“石之美者”,是一种特殊的石头,在宝石或玉成为人类的装饰品之前,是被作为信仰的对象而用来做护身符的。中国的玉与中国古代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礼记》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佩玉是为了“以示不祥”,《山海经·南山经》。君子以外,古时的皇帝也佩戴特别的玉,皇帝所佩戴的是玄玉和白玉,《山海经》记载在不周山的西北山上多白玉,有玉膏,黄帝就是因为长期使用玉膏,所以能登龙于鼎湖而升天的。《博物志》也说:“名山大川,空穴相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由此大概可以知道玉膏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不死仙药了。依《山海经》的记载可以知道,玉除了是不死仙药外,也同时是天地鬼神的食物 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因此以玉祈祭,能够感天地、动鬼神。 “石者,天地阴阳之核,故蕴神毓异,无所不见。” 石头是自然的本源的,因而也成为自然美的最高象征― “大以大成,小以小成,千态万状,天然之巧”。山是万物生产的母土,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生活资源;更由于“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礼记·祭法》)。人们认为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的山神居住,掌控着崇山峻岭,于是产生了对山岳的信仰与崇拜。相传虞舜时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传说舜曾巡祭泰山、衡山、华山和恒山。历代天子封禅祭天地,也要对山神进行大祭。祭山时大多用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用“投”和“悬”的祭法,即将祭品鸡、羊、猪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悬在树梢。主火的赤帝,主金的白帝,主土的黄帝,主水的黑帝,主木的青帝。据郑玄注,他们的名字依次为赤熛怒、白招拒、含枢纽、叶光纪和灵威仰.。太暤为风姓,炎帝为姜姓,黄帝为姬姓,风、姜、姬即为中国最古的三大姓。《尚书》孔安国序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太暤、炎帝、黄帝又与少暤、颛顼合称五帝,被后世作东、南、中、北、西或苍、赤、黄、白、黑排列。“判,半也。得藕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掌万民之判。”《路史·后纪二》记载:“女娲少佐太皞,祷于神祗,而为女妇正姓氏,职昏因,通行媒,以重万民之判,是曰神禖。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女娲充当的是好合男女的媒约之神,因而被后人祀奉为“皋禖之神”。郑玄注《礼记·月令》“以大牢祠于高禖。”云:“变媒言禖者,神之也。”可见“禖”即“神媒”。女娲被祀奉为神媒,是由于她设立了最初的婚姻制度。古时候,没有子嗣的人常常去高禖神庙求子。《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毛传云:“弗,去也:去无子求有子,古者必立郊禖焉。”所以神禖又主繁衍生殖。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予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明清以后用“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镇宅或镇巷陌桥道之要冲颇为盛。宋仁宗庆历年间,莆田县出土的唐代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石铭云“石敢当,镇百鬼,厌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此石铭原埋予宅下,其镇宅之意不言而喻。《 论语· 子罕》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温犊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善价者也。’”玉是孔子及其门徒的人格意象。自比美玉反映着他们精神自信,高标自置.而待价而沽是他们人生理想的选择。古代知识分子的修炼琢磨都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思想智慧的一块美玉,而所谓“明主”“知音”就是他们的“善价”,这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士人的“达则兼济天下 ”理想的最高象征,这就是听谓:“君子比德于玉”。《礼记· 聘义》 把“君子比德于玉”发展得更具体形象了,即曰:“九德”——“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尚书· 舜典》 有“班瑞于群后”的记载,瑞,即玉,它是社会秩序的象征,《 周礼· 春官· 大宗伯》 云:“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所执的玉器不同,代表的品阶地位也就不同,于是玉成为一个人身份的象征。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怎么解释有何深意
这副对联出自《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在中秋佳节时候发出的一个感叹,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第一,这副对联是嵌字联
贾雨村这个人物,一般读者都知道这一个名号。其实“雨村”只是他的号而已,其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这句诗嵌入了贾雨村的表字“时飞”,其实是他对自己遭际的一种牢骚而已。
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想把匮中美玉、奁中金钗卖个好价钱而已。一般说这句话的场合都是文人自感不得志发的牢骚,说自己现在不得意只是自己想待价而沽,但实际就是别人没有搭理他们而已。这时候的贾雨村正是一腔抱负偏偏落魄穷途,正是发出这种牢骚的好时机。
第二,跳出人物,从整本小说来看
《红楼梦》以其“草灰蛇线、伏脉千里”而出名,很多后来的情节都能在前面找到线索。这一特点也就形成了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派”。这副对联也在此范围之内。
“玉”和“钗”一起出现,已经是很明显的一个暗示了,很可能就是在说金玉良缘的故事线索。
就像古代说书的时候,惊堂木一拍,说书人开讲“各位看官听真……”,这副对联也起到了这个作用,玉未离匮,钗未出奁,预示着故事还没有拉开序幕,也点出了后续情节的主要人物特征。
第三,离开作品,单从对联本身分析
曹雪芹是一位诗学大家,历来对其诗作评价极高,只是《红楼梦》过于耀眼,掩盖了他这一方面的光芒而已。这副对联蕴含着两个故事。
上联出自《论语》: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下联出自《太平御览》:
有神女留一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唯见白燕直升天,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对仗准确工整,是一副价值含量极高的对联。其实也未尝没有蕴含曹雪芹对自己作品的一种期待。他也希望有人可以去欣赏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作品,想在后世找到一个知音。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贾雨村咏出“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表达了怎样的野心其愿实现了吗
很高兴问答您的问题。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写道,贾雨村本也出身在读书仕宦之族,只是到了贾雨村这一代,家族败落。贾雨村虽也饱读诗书,怎奈家庭无权无势,不能进入统治阶级高层。他也当过林黛玉的家庭教师,从学生水平亦能看出贾雨村的确是个不俗之人。
他空有满腔抱负,但壮志难酬,只能自怨自艾,卖字为生,已经穷困潦倒,寄居在葫芦庙内,苟且渡日。
这一天,正赶上中秋节,贾雨村一事无成,婚姻问题也没解决,独自对月伤怀,随口读出三首诗。
第一首: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照玉人楼。
这首诗是写自己壮志未酬,一事天成,非常挫败,心事重重。仕途无路,虽有个丫环喜欢自己,又无力迎娶,只能对月祝告。
随即又唸出一联:
玉在匣中求善价,
钗在奁中待时飞。
“玉“和“钗“都是极其珍贵的宝贝,现在都装在木匣子里尘封着,显示不出它的价置,就象我贾雨村,现在虽然落魄,我的壮志,我的雄心,我的抱负,总有一天要实现。
这表现了贾雨村,不甘久居人下,待时出人头第的雄心。
第三首:时逢三五便团圆,
满把清光护玉盘。
天上一轮才捧出,
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借明月东升,表现自己有飞黄腾达之日,到时让万人仰慕的豪情。
这时的贾雨村确实还是个有上进心的有大志的年轻人。
接着他投靠贾府,凭借贾府势力登上了权利机构。但他投机钻营,为官不清,贪脏枉法,制造冤假错案,搜刮民财,竭力为统治阶级服务。随着贾府的败落,贾雨村也锒铛入狱,结束了他肮脏的一生。
贾雨村的人生轨迹:求官一一当官一一渎职犯罪一一落网,和任何社会腐败官吏的人生轨迹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