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在官渡之战中做了骑墙派,是不是必须应该表明态度选择站队
到官渡之战的时候,荆州士族其实已经看出来了,曹操必胜,袁绍必败,所以已经心向曹操了,就劝刘表不要和袁绍结盟,要向曹操投诚。但刘表的态度还是划境自守,一边继续向在许都的汉献帝进贡,也就是和曹操保持表面上的和平,一方面又声称和袁绍结盟,实际上这就是骑墙态度。
虽然有人建议刘表主动进攻许都,刘表没听,但曹操并不只是采取监视态度,而是撺掇孙策主动进攻刘表,从而达到牵制刘表的目的。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曹操不仅动员了孙策,而且还联络了益州的刘璋,让他们从东西两个方向进攻刘表。这样,刘表就不敢乱动了。
但这时候,除了草原和袁绍,刘表的实力算是其余诸侯中最强大的一个。在北边,不但可以以襄阳为根据地进攻许都,还可以向西北进攻汉中和关中地区,也可以向西进攻刘璋,或者向东和孙策进行决战。这时候孙策的势力还没有后来那么大,如果刘表和孙策进行战略决战,胜算还是比较大的。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平定北方,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时候刘备已经到了荆州,劝说刘表偷袭许都,刘表还是不敢有所动作。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这八年时间内,曹操不但平定了袁绍原来的地盘,而且还北征乌桓,但刘表却没有什么动作,就是守着荆州的地盘。
在这种乱世,据有一方的诸侯势力,要么积极进取,要么就是看清形势,早点投降。但刘表选择的却是守着自己的地盘,按兵不动,这实际上就是等死。
到赤壁之战前,形势越来越明朗,刘表病死后,曹操南征,刘琮就投降了。其实刘琮这时候还是不想投降的,但手下人跟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越、嵩及东曹掾傅巽等说琮归太祖,琮曰:“今与诸君据全楚之地,守先君之业,以观天下,何为不可乎?”巽对曰:“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国家,其势弗当也;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锋,必亡之道也。将军自料何与刘备?”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诚以刘备不足御曹公乎,则虽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诚以刘备足御曹公乎,则备不为将军下也。原将军勿疑。”太祖军到襄阳,琮举州降。备走奔夏口。
这就是说,刘琮这时候年龄应该在十四五岁,虽然还没有什么大的出息,但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的想法也就是刘表的想法,就是保境自守。但问题是,曹操平定袁绍之前,荆州还可以保境自守,北方已经统一,和曹操的决战就不可避免了,怎么还可能继续保境自守?
荆州士族劝刘琮投降的理由其实不奇怪,在情理之中。在他们看来,别说作为荆州对抗曹操的前锋,刘备根本无法抵挡曹操,就算能够抵挡曹操,如果刘备击败了曹操,会甘心在刘琮之下?所以,刘琮要么是亡于曹操,要么是亡于刘备。与其如此,还不如卖个好价钱,直接投降曹操。所以,刘备还没败退到荆州,曹操前锋才到襄阳,刘琮就已经奉表投降了。
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这八年时间里,孙权和曹操都在到处抢地盘,只有刘璋和刘表按兵不动,混吃等死。如果这时候刘备真像诸葛亮说的,偷袭刘表夺取荆州,形势就完全不同了。
什么是「理中客」
理中客和公知一样,是网络时代最近几年来“污名化”倾向比较明显的词汇。如果看的更广一些,请审视:和谐、中国梦、星辰大海、民主、自由、普世价值这些词语。人们现在对这些词语的观感也逐渐偏离了它们原始的含义。
这些理念被一部分人奉为圭臬,同时被另一部分人嘲讽批判,在舆论的博弈中,出现污名化的倾向。怎么样击败与自己价值观念、立场相左的人?通过贬低、矮化、污名化来摧毁他们信奉的理念。对理中客的批判,本质上是主义之争的扩散。
而在这个问题下,对理中客的清算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即使按照批评者充满负面的定义,理中客们扮演的角色是帮凶、看客、骑墙派。如果舆论强烈要求骑墙派们表态,说明理念的分歧和矛盾加剧,快到站队开片、图穷匕见的时候。
平定“三藩之乱”后,这三个藩王结局都是怎样的
康熙平定三潘之乱之后,他们结局都很惨,全部都死了,一个是生病死了,一个是生病死了,还有一个是被康熙杀死掉的。
本来吴三桂就是一个朝秦暮楚的人,特别他杀了永历帝后,虽然有一些汉官响应他,但大多数汉人对吴三桂并不信任。这就让吴三桂虽有“兴明”旗号,但响应的人太少。吴三桂已经错失了起兵谋反的时机,当时他抓到永历时,完全可以借永历帝之明谋反,如果那时谋反,吴三桂名正言顺,即使他有投降清朝的这一段,也会得到其他的人的谅解。
康熙十五年(1676年),清军大军压境,耿精忠无奈,率文武官员出城迎降。但是,耿精忠降清后尚蓄逆谋之心,被部下暗中告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在此背景下,对于反复无常的耿精忠,康熙皇帝下令将其诛杀。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尚之信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响应吴三桂叛乱。也即尚可喜不想造反,没想到他的儿子却是狼子野心。在被儿子尚之信软禁后,尚可喜欲悬梁自尽,被左右救起。同年十月,尚可喜在广州薨逝,享年73岁。在尚可喜病逝后,尚之信先是归降了吴三桂,又反悔投靠了清朝。最终,尚之信又耍了小聪明,也即选择保持中立,对清廷和吴三桂均持观望态势。不过,众所周知,在大是大非面前,骑墙派肯定是不会有好结局的。不管是吴三桂直捣黄龙,还是康熙皇帝平定天下,都不会继续容忍尚之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