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善若水的意思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意思(“善”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3 04:24:50 浏览4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善”的本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上善若水

对于中国人来说,“上善若水”这句成语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妇孺皆闻。这四个字常被人们悬于墙上,挂在口边,然附庸风雅者众,又有几个人真正识的其中的真义呢?

绝大部分人把“善”字理解为良善、美好或良善、美好的品质,从而把“上善若水”理解为最美好、良善的品质就象是水一样,也就是说水具有最美善的品质。《百度百科》上对“上善若水”是这样解释的:“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真是这样子的吗?水就是最美好品行的象征吗?那么水深火热、洪水猛兽、水性杨花、水火无情这些成语又如何解释?要真正理解“上善若水”,关键要弄清“善”字的真正意义。不知“善”字本义,一切关于“上善若水”的解释都归于谬误,圣人的智慧就不会被我们真正领悟。

实际上,“善”的本义就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并无美丑、好坏之分。“上善若水”和“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都是这个本义。人初生时,由于还没有受到社会和教育的熏染,所以其本性具有天然的特点,即自然属性。所谓“性”,就是指事物在特定阶段所具有的内在特点,包括先天具有的和後天形成的特点,而“善”则是指事物先天具有的、自然而然的特点,即先天的自然属性。从造字角度讲,“善”字从羊从言,意思就是言乎羊者为之“善”。那么为什么羊能代表事物的自然属性呢?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也无论是牛羊鸡狗,还是狼虫虎豹,在刚出生时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除都很可爱之外,他们都是饿了就会张口哭(叫),饿极了还会咬痛母亲的乳头,饱了就很快乐,其本性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性相近”也,但无所谓恶与不恶。但当他们长大後,其本性大多会发生极大改变,只有羊长大後变化不大,仍基本保持初生时的自然属性,故以羊象征先天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言乎羊者,故造字为“善”。由于羊天生温良,故“善”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品性,与“恶”相对。注意:善恶的善是引申义,而不是本义。

汉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就是本义是中性的,并无褒贬意义,引申而特指或褒或贬的意义,所以在具体应用中要特别注意区分。“善”本义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无褒贬意味,但又引申特指美好的属性。“臭”的本义指鼻子的功能所产生的嗅觉,即气味,无所谓香味与恶味,但又引申特指恶味。如“朱门酒肉臭”中的“臭”就是用本义,仅指气味,不特指恶味,因为朱门人家是不会让酒肉产生恶味的。再如“祥”字,其本义就是指事物的征兆,并无吉凶之分,引申则特指吉兆。《诗经·大明》“文定厥祥,亲迎于渭”,这里的“祥”用本义,至于吉凶,文王心里不占而知也,占之只不过是一种固定仪式而已。

知道了“善”的本义,那么“上善若水”就很好理解了。“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水静则平。万物都离不开水,水对万物都有利但却从来不与万物争高争上,而准是处于众人都所恶的地方,故水的这种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道了。老子所谓的道,就是指事物的本源及其自然规律,水的自然属性已经接近了事物的本源及其普遍的自然规律,故曰“上善若水”。孔子也曾解释说:“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道家追求天之恒道,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而水的自然属性就是从高处流向低处,静则平矣,水的这种自然属性最接近于天之恒道,故曰“上善若水”。人道效法天道,当争道不争高,天人合一,顺其自然。这是道家和儒家的共同之处。

(文章为子夏故坛原创)

“上善治水”的含义

1 帛书本“上善治水”,后人修改成“上善若水”,是错该。圣人之治,是人世间最高明的治,那就是无为之治,也就是上善之治。打个比方,上善之治,如同水。后人因此改写成“上善若水”。实际来说,“治水”二字更能够和圣人无为之治联想到一起,所以,“若水”不如“治水”,后人所改,又是错改。 2 帛书本“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后人改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显见是从“有静”演化来的。有静,从修行角度看,比“不争”的含义要深刻得多,不争替代有静,只有修行不到老子高度的后来人才想得出的。 3 帛书本“故几于道矣”,后人把“矣”字去掉,又是错。对照通行本,能够发现,后人这般乱填乱砍处数不胜数。中国古文何其简练,随便去掉一个字,加上一个字,允许吗? 4 帛书本“予善信”,后人解释不通,索性分开来,分成两句“与善仁,言善信”,修改者觉得这样才说的通,便这样动了分离手术。实际上,信字,取伸的含义。给予,要向水那样善于伸展自己,也就是说无为要善于伸展。 后人用心虽然良苦,但自己看不懂便擅自改动经文,这是对道德经的严重亵渎。 5 帛书本“正善治”,后人修改成“政善治”,又是错改。正能够解通,何故要改?害老子不浅,害后人不浅。 6 帛书本“夫唯不静”,后人修改成“不争”,又是错改,错以为“不静”说不通。实际,静字是通的。不懂修行的人,面对静字才说不通了。 水固然有静,但文中所说的水善这善那,又都是不静。岂不矛盾?不修道人看上去是矛盾,修道人知道这不矛盾。

什么叫“处众人之所恶”

首先,道德经应该是写给帝王的谏言书,希望他们能成为圣主明君,应该不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当然那时候,也没啥途径和机会让老百姓去学习这一类知识。

其次,上善若水是此段核心,分上善和若水两层意思。上善即最高明的善行或良策或善政,就像是流水一样。

最后,处众人之所恶的意思也就出来了。泽被黎民百姓的圣主明君,要像水一样,要踏实做务实的事情,做润万物利百姓的事情,承担处置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更要像水一样润物无声。

这与道德经“为而不争”的核心思想一致。

水利万物而不争,有什么现实意义

谢邀。一个人能为他人做好事,作贡献从不斤斤计较,不计得失,不争名不夺利。水润万物,志在奉献,从无回报。比喻一个成大事者,从不据小节,做事光明磊落,行为高尚方能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