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玲珑剔透的解释

玲珑剔透的解释(如何理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2 22:26:32 浏览3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何理解“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原文是: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世”,作为一个时间的概念,中国古代有几种解释。第一种是以三十年为一世;第二种是以一代为一世,朱熹《论语章句》中的注释是“王者易姓受名为一世”,这里指的就是这种意思。第三种是在佛教进入中国后又提出了“三世”的说法,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里的“十世”并不是具体的数量,而代表时代久远。

“因”,是因袭、沿用、继承的意思。

对于“所损益,可知也”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中间是有句读的,也就是“虽然有所增加或减少,但是礼的根本还是会继承下来的”,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中间没有句读,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所增加和减少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

本章的整体解释就是,子张问孔了:“时代久远的将来(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到:“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虽然有所减少和增加,其内容依然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虽然有所减少和增加,其内容依然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其内容(的根本)也是可以知道的。”这里表达的关键是礼的根本是不会变的。

朱熹《论语集注》中的注释是“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也就是说礼的根本就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五常,朱熹是这样注释的,“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谓仁、义、礼、智、信”。对于“三纲”,近现代打倒孔家店,其正是违反人权、民主和自由,铁一般的罪证,是封建余毒。但是打倒、推翻后,又没有建立和指引,或者想通过西学东渐有所提高,由于急功近利或脱离实际,使之收效甚微。

也有人将礼的根本总结为五伦十义。所谓五伦,就是五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这些关系是不会变的。十义就是在这五伦关系中,我们要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分别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兄友弟恭,这些相互对应关系正确处置也就是礼的根本了。相对“三纲五常”更全面一些。

成语“铜驼荆棘”的典故是怎么来的它的背后有哪些令人深思的故事

“铜驼荆棘”是一个成语,也是诗词中的一个常用的典故,我们在诗词中读到如“棘暗铜驼”和“泣铜驼”等意象时,大都是指向此一典故,如: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唐.李商隐. 曲江)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宋·苏轼.百步洪二首 其一)

无情恨荆棘,岁晚暗铜驼。(宋.陆游.岁晚)

只愁又踏河关路,荆棘铜驼使我悲。(宋 陆游. 醉题)

典故原文出自《晋书•卷六十•列传》:

靖有先识远量,知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句意是说西晋的安乐亭侯索靖,预感到天下将乱,便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制骆驼叹道:“我已看到你们卧伏在荆棘中。”

此话也一语成谶。太康十二年,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皇族内乱,即“八王之乱”。此乱持续长达16年,都城洛阳,连同当时的政治经济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结果更是导致西晋亡国,并带出了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乱华”时期。

“荆棘铜驼”遂在诗词中,喻作世乱荒凉、山河残破或人事衰颓的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