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败为胜的意思

反败为胜的意思(麻烦解释下小学语文成语反败为胜)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2 10:58:11 浏览4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麻烦解释下小学语文成语反败为胜

【反败为胜解释】:扭转败局,变为胜利。近义词: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扭转乾坤相似词:转败为胜胜败胜败乃兵家常事反客为主胜不骄,败不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一、李老师出色的战略布署,使我们班在学校篮球赛中反败为胜。

二、张团长的军队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居然反败为胜!

三、体育比赛中,常常出现反败为胜的局面。也作“转败为胜”。

四、我喜出望外,我竟能反败为胜!

五、我有一计,可使我军反败为胜。

六、在这场篮球赛中,我们球队在下半场出其不意地改变了战术,打乱了对方的部署,终于反败为胜了。

七、落后两球的险恶形势,反而激发起队员们的斗志,他们的补时阶段连进三球,反败为胜,真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八、在比分落后于对手的情况下,他沉着冷静,一分一分地追,最终反败为胜,荣获冠军。

更多知识点也可关 注下北京新东方小学全科教育的语文课程~

古代历史有哪些战争纯粹是因为换将而反败为胜的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可以说是毛主席执掌帅印后首次组织指挥的大兵团作战,当时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后已拥有了三万余人大军,但是军中指挥员尚缺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大敌当前军中众说纷纭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关键时刻,已经具备有丰富指挥经验的毛主席力排众议并说服了大家,在前两次作战中毛主席巧妙用兵成功粉粹了数倍于己敌人的围剿,不仅令全军折服而且也树立了威信,到了第三次反围剿时已经没有了争论,完全听毛主席的指挥。

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敌人围剿的兵力超过了十万人而红一方面军只有三万,在兵力及装备上占尽了绝对的优势。如何粉粹敌人的围剿军中大部分将领主张迎难而上、主动出击,后来被毛主席否决了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避其锐气,放敌人进来抓住其弱点,利用地形优势集中兵力给予分割围歼。

战争的进行正如毛主席的预料那样,敌前线总指挥张辉瓒十八师太轻敌了自己跳了出来,近九千人被红军一一加以分割围歼了,还缴获了一部大功率电台并收编了几名技术人员,这也成为了毛主席的“耳朵”,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围剿敌人兵力增至了二十万大军,红军兵力不足其六分之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了,因此苏区中央局提出了以分散式游击扰乱敌人目标,立即转移至四川开创根据地,而毛主席决定就地打,并提出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先打弱敌,在运动中给予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争议了近一个月毫无结果。

关键时刻毛主席果断出击,指挥红一三万大军在东固大山设伏,利用缴获的大功率电台监听敌人的一举一动,最终在东固一战五战连捷,歼敌三万余人并缴获了两万多支枪。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军士气大振,毛主席的威胁也大大提高了,在随后的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军中再无异议。

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爆发前,主席他老人家失去了军事指挥权。不久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奥托布劳恩(李德)来到了苏区,与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博古指挥了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将在苏联所学到的那一套军事理论及战术硬生生搬到了苏区战场,而且根本听不进红军一线指挥员的意见。

李德等人经常越级指挥一插到底甚至指挥至排级。面对敌人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碉堡推进战术,奥托布劳恩根本束手无策只能瞎指挥,结果导致红一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损失惨重,一度引起了众怒,最终红军主力被迫撤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从此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开始长征尤其是过湘江时,本来湘江惨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当时红军西进已经在敌人的意料之中,担任红三军军团长的彭德怀曾建议奥托布劳恩等人,以一部分主力迅速向湘潭、益阳等地挺进威逼长沙,同时以其他主力进站溆浦、沅陵一带并开创根据地,在运动战中迫使敌人改变作战部署,但是彭德怀的建议未被采纳。

洞察敌情的毛主席也曾建议不要越过粤汉铁路、不要取临武、宜章等地,应向北越诸广山一带休整,并在永丰、宝庆一带拉开战场以消灭追兵,捕捉适当时机从敌人的围剿网跳出来,再拉开战场以调动敌人,使得敌人疲于奔波,时机成熟后再改西进为北进再返回苏区根据地,从而避开湘江东岸敌人已经布好的天罗地网,但终未被采纳。

奥拓布莱恩和博古等人可谓纸上谈兵、一意孤行,最终为湘江之战的惨败埋下了伏笔。红军过江后总兵力已较出发时折损过半,血战湘江之后也引发了广大指挥员的深思,红军当年在毛主席的领导与指挥下以弱小的兵力屡战屡胜而且越战越强,换了将之后大不如前,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因此,红军是离不开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与指挥的,湘江过后遵义会议应运而生,再次确立了主席的领导地位与军事指挥权,随后率领红军残余的部队上演了战争史上经典活剧——四渡赤水,毛主席炉火纯青的军事指挥艺术最终带领红军甩掉了敌人的层层围堵,摆脱了处处被动局势,红军至此重获新生。

历史上有什么战役是陷入绝境或者死地还能反败为胜的他们都是如何做到的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把“围师必阙”作为战争的八个必要条件之一,“阙”是缺口的意思,意思是,打仗时,包围对方了,一定要留一个缺口,避免把对方逼入死地,不然对方将领利用形势,可能就会置之死地而后生。

所以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诸葛亮带兵打仗,喜欢留个缺口让对方跑?就是这个原因,不是因为他仁慈,而是他知道围师必阙的道理。

历史上最有名的反败为胜的例子就是项羽领导的巨鹿之战,也是被逼入死地最后置之死地而后生。

随后赵王歇和陈馀也是二十万大军把韩信逼入死地,韩信于是故意河边列阵,士兵们背水一战,越战越勇,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赵王歇。

明朝靖难之役,朱棣历史上到底是怎么反败为胜的

靖难之役历时三年,历经十六次大的会战,其中,朱棣方胜十二次,败四次。

整体而言,靖难之役分为两个阶段,

题主所说的反败为胜的转折点,或者说表面上的原因,

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北方平原战场结束,

朱棣转而开辟南方战场的节点上,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北方平原战场的所谓“败”,倒不如说是朱棣方进入战略休整阶段,但是有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份暂时的宁静。

1、建文帝方的胜利,是召回纨绔子弟曹国公李景隆的后果。

召回了只会被朱棣牵着鼻子走的李景隆,赋予盛庸以全权指挥之权是建文帝方在靖难之役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正确决策之一。

而且,迅速见效了。

建文二年十二月,斩燕军头号战将张玉,大败燕军于山东聊城。

建文三年三月,大败燕军于保定夹河,朱棣亲自带着十几个人断后,居然成功掩护大军逃脱。

原因只有一个,盛庸不敢杀,因为建文帝说了,别让朕背负上杀叔的坏名声!

泰林说趣史个人认为,建文帝的意思是把朱棣在北方就地解决了算了,别跑到应天府来让我亲自对付他。

但,显然,建文帝的所有将领,都不是这么想的。

2、夹河战役的第二天,建文帝的好运气,已经没有了。

第二天,刮东北风,盛庸军正好在西南,风沙大作,老天帮朱棣的忙,盛庸军大败。

五月,张远带着兵冒充朝廷军队,偷偷的跑到江苏沛县,把盛庸运粮草的船给烧了。

七月,明将平安在离北京五十里的平村,被燕将刘江大败,退回正定。

九月,燕王亲自带军大败大同守将房昭于易州西水寨。

燕将刘江赶走辽东守将杨文于永平。

3、对朱棣起钳制作用的大同和辽东明军的失利,盛庸军的败退,并没有使朱棣的地盘扩大多少。朱棣只解决了,活下来的问题。

这显然是因为朱棣的兵力太少,只能守住北京,保定,永平等几个大的城池,

朱棣军获得了难得的一点喘息的时间。

依整个战场态势来看,朱棣应该觉得应天府,建文帝,离得自己很遥远,并且困难重重。

因为,朱棣的兵力以骑兵为主,北方平原战场才是骑兵发挥作用的好地方,尚且只打成了防守的态势。

而水网纵横的南方战场,足以捆住骑兵的手脚,使只能孤军深入,因粮于敌的朱棣叛军陷入重重的困境。

所以,此时的燕军可以说得上是虽胜尤败,虽然已经达成了初始的战略目标,但看不到多少胜利的希望。

甚至朱棣及他的谋士们很可能希望在北方战场继续以运动战各个击破平叛的明军,逐步扩大本方的地盘和军队数量。

这一切,被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整个战场态势因此扭转。

小人物的逆袭,被罢黜的一个太监投靠了朱棣,报告了南京应天府的空虚。

历史的车轮有的时候就是被一个小石子硌了一下,就转了方向。

1、有个太监,也有说是一群太监的,在地方上招摇索贿,建文帝大怒,这正打着仗呢,捣什么乱!

抓起来!

就有这么一个太监跑到了北京,告诉朱棣南京应天府的守备是如何如何空虚,天兵所指,一定能轻松打下来!

2、道衍和尚(俗名姚广孝)也劝朱棣,绕过北京和南京之间的城池,直接打南京,是个不错的选择。

3、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只有朱棣这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才能行险完成。

孤军深入打大城池,围攻济南的惨败,可还没过去多久啊。

燕军打济南时,一是久攻不下,二是不断地被明军断粮道。

如果深入南方,一是没有骑兵优势,二是没有粮道支援。

哪怕是打到了南京城下,谁敢说不会陷入围攻济南时的困境?

但是,现实是,留在北方慢慢扩大地盘已经被证明是几乎没有希望,

而直接蛙跳式进攻去打南京,看似渺茫,但是仍有一线希望。

打!朱棣下了决心!

下了决心并不意味着一蹴可就,朱棣的燕军有两次几乎要北归。

1、朱棣差点在灵璧送了命,多亏好侄子帮了大忙。

朱棣大军并不是像咱们想象的那样一路唱着凯歌就到了南京城下了,哪有这么简单。

但是,绕过德州,济南确实是真的,

正月,经过一系列的试探进攻,朱棣率大军一路克东阿,汶上,兖州,东平,沛县,直逼徐州城下。

盛庸赶紧从德州跑到淮河准备阻击,

而平安则随燕军之后准备尾随邀击。

建文帝又慌忙命魏国公徐辉祖率军援助。

而燕军把徐州的明军打的吓得不敢动之后,直接南下。

两军于灵璧对垒。

燕军连失大将,全军上下竟然除了朱棣和朱能,都想北归。(据《明史·朱能传》)

至此生死存亡的忧急时刻,朱棣的好侄子建文帝果断帮忙!

建文帝忽然发现手底下的精兵良将都去围攻朱棣去了,

京师竟然没有良将了!

立刻将徐辉祖召回!

2、灵璧一战燕军大胜!

要说朱棣就是厉害,徐辉祖一走,

朱棣立刻又一次主动出击,竟然去劫明军的粮道去了!

搞得明军没办法,打算四月二十八日号炮三声撤军到淮河就粮。

也不知道朱棣是怎么知道了这件事,二十八号一早,燕军悄悄抵近明军,

替明军放了三声号炮。

已经饿得头昏眼花的明军一定号炮就乱糟糟的争先恐后的往营门口跑。

结果,被早已守候于此的燕军击溃。

是役,大将平安等三十七名将领被俘,何福单骑遁走,十余万明军投降燕军,燕军上下一片欢腾!

淮北一带的明军就此土崩瓦解!

3、燕军浦口被徐辉祖击败,打得朱棣也想议和北归了,但是,朱高煦来了。

仅有朱高煦是不够的,儿子哪有侄子亲,建文帝又来帮忙了!

建文帝听说盛庸兵败,赶紧叫都督佥事陈瑄带着水军前往支援,结果,陈瑄降燕!

朱棣渡江败盛庸军,下镇江,兵指京师。

4、建文帝其实也想走,可是被方孝孺给劝住了。

方孝孺认为,京师还有二十万军队,足以坚守待援。

可惜,人心已背,李景隆大开城门,迎降朱棣。

建文帝自焚而亡。

靖难之役,朱棣反败为胜创造了藩王逆袭成功的独一无二的战例。

朱棣以一隅之地,挑战建文帝全国之力。

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处于全面的劣势。

但是,燕军一直由朱棣亲力亲为的指挥,一直以骑兵的灵活机动,抓住了战斗的主动权。

而反观明军,先是李景隆送人头,后面又先后以盛庸,徐辉祖为将,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显然缺乏配合,分进合击进行的杂乱无章,以至于最后只能以坚守城池的防守策略去应对势弱的燕军。

虽然说是那个投降朱棣的太监帮助朱棣下决心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半年直击南京,

但是如果没有建文帝朱允炆以及他的那些书呆子谋臣们的“积极配合”,

再加上朱棣坚持到底的决心,灵活机动的战术,燕军是绝不可能反败为胜,获取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的。

打麻将自己手气不顺,如何反败为胜

打麻将人人都想要有好手气,这也是麻桌上长久以来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很多人在手气好的那一天,牌来得顺,呼风唤雨,似乎是想摸什么牌就能摸什么牌。手气不好的时候,从头到尾摸废牌,打啥来啥,打半天也胡不了一把牌,你说气人不?

为了改变手气,麻友们有很多的方法,比如穿红衣服或戴吉利的手饰,刻意选位置远离厕所和书柜,希望能带来好运;比如用另一只手摸牌打牌;有的离场上厕所,洗手,希望把所谓的霉运冲走;有的故意改变门前摆放麻将花色的顺序……方法真是五花八门。至于效果如何?恐怕很难说清楚,也许有效,或许无效,没有定论。

那么自己手气不顺时到底如何才能转运反败为胜呢?

我们在牌桌上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一、某一个方位牌运非常好,其他方位牌运差;或者某两个方向牌运好,另外两个方向的牌运不好。

这可以理解为坐在那个方位上的人起牌抓的好,路上也有牌。不管怎么洗牌打骰子,那个方位的牌还是好,一会胡牌了,一会杠了,一会又自摸了,一会又杠上开花,真是米汤稠还带豆,一句话,那个方位的牌怎么打都容易赢牌。但是麻将规则又没有打一把就换位子的说法,所以麻友对这种情况常调侃背家为“把牢底坐穿”。

那么能不能够在不轮换座位的前提下,把拿好牌的顺序变到自己门下来?也就是自己手气不顺,如何反败为胜?有这样的方法吗?我认为这个方法是有的,那就是碰牌!

碰牌这种方法可以实现人不动,牌桌动的目的,相当于把拿牌的顺序重新编排一样,可以让你抓到本该属于牌运好的人抓的牌。

如果对家那个方位的牌好,你就碰对家的牌,从碰牌的下一轮开始,原本该对家摸的牌就变成你摸的牌。如果你认为上家的牌抓的好,你就去碰上家的牌。

总之你想拿哪家的牌,你就去碰哪家的牌,碰牌之后就相当于你坐到了那家的位置上去。

这是真的吗?你可能不信,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方位图来看看碰牌如何实现麻将顺序转移转运的,假设你是庄家:

四家从牌墙上摸牌的规律是:

庄家:1、5、9…

下家:2、6、10…

对家:3、7、11…

上家:4、8、12…

麻将规则规定,摸牌顺序为逆时计方向旋转,庄家先摸,其次下家,再其次对家,最后是上家。当下家摸了牌墙上的2号牌,在没有碰牌的情况下,对家应该摸3号牌。但是,如果你把下家的牌碰了,那么3号牌就成了下家摸,4号牌成了对家摸,5号牌成了上家摸,6号牌就成了你自己摸。而6号牌正常情况原本应该是下家摸。

碰牌之后,等于你坐到了下家的位置,相当四个打牌人不动,但牌桌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了90度,牌的顺序也自然跟着旋转了90度。

同理,如果对家打的牌被你碰了,等于你和对家的位置交换,上家和下家的位置交换,就等于牌桌在你面前旋转了180度,牌的顺序也自然跟着旋转了180度,本该对家拿的牌,现在成了你的牌,而四家坐的顺序并没有改变,上家过去坐你左手,现在还是坐在你的左手边,只是麻将的进张无形中发生了改变。

注意,如果你两次碰对家的牌,等于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如果四次碰上家或下家的牌也等于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碰牌可以改变自己座位的顺序,想坐上家的位置就碰上家的牌,想坐下家的位置就碰下家的牌,想坐那家,想要那家的牌就碰那家,等于自己坐的位置不动,碰牌可使桌子动,让整个牌桌按自己的想法旋转,达到自己坐到所谓好运的位置上去的这个目的。

二、某个人那天牌运非常好,上面的方法也不能改变局面,也就是碰不管用。

这种情况说明不是牌的顺序在左右他的好手气,有可能是坐的方位,或其它未知因素在左右他的牌运。如果是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事先约定:自摸换位置。这种约定打法在重庆地区比较流行,陕西西安北郊的董家村也保留了这种打法。

自摸换位置,一般是自摸的人和上家换,其他人不换,含有上家盯牌看管不力,需要换一换的意思,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所以,我认为这种自摸换位还是很科学的。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扭转了时局反败为胜的

众所周知,战争中人起的作用的确是最大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优秀的人在一场战争中起到了决定胜负的作用, 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当不得不让我佩服的一个典型的伟人还是我们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领袖-那正是我们的毛泽东主席,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了解了解一下毛泽东主席的英勇抗战的事迹吧。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的他,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这样的他再对抗美军时简直奉献了自己的心血,在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起初朝鲜人民军与其交战还打了几次硬仗,但随后就很难再坚持下去,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消息后,于9月28日召开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最终认定,由于大部分人民军主力未能撤回来,一旦美军越过三八线,在北方的人民军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抵抗,朝鲜已经面临十分危险的局面。金日成紧急给苏联和中国最高领导人各写一封信,基本内容就是要求苏联和中国动用军事力量,直接支援朝鲜。对于中国来说,就算不想打仗,面对既成事实,显然已经不能在这场战争中置身事外,但登陆后的美军迅速向朝鲜北方推进,朝鲜人民军有被美国军队全部消灭的危险,朝鲜亡国在即。

毛泽东把注意力转向了朝鲜。那个时候,毛泽东每天都站在朝鲜半岛地图前,久久思索,他频繁地找中共中央领导人和高级军事领导人商议,和周恩来商议的时候最多。后来,在10月1日,毛泽东在收到求救信后,紧急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商议,刘、周、朱三人对出兵朝鲜有很大顾虑,认为出兵对中国不利。在10月2日下午召开的会议上,毛泽东曾经主张出兵朝鲜,并且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鉴于林彪有病,提议要彭德怀挂帅。这次的出兵完全就是毛泽东主席在主导的,后来,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朝鲜渡过了困难期。

在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在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了长征。12月,毛泽东主席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

1942年2月,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他的领导下,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了。我们中国从此开辟了新的天地。

这样的毛泽东带领着我们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让中国的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他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的主席。

本文作者:笑谈历史zz(原创)

图片来源:来自网络,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