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天净沙,秋思》中“昏鸦”指的是什么情况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很悲伤的诗吗
《天净沙,秋思》中“昏鸦”指的是什么情况
中国诗人对时间和季节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赋予了四季以特殊的含义。在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对时序的变化有着特别的敏感。通俗来说,就是春女思,秋士悲。春天是万物萌发的季节,女孩子们可能会从万紫千红的春天中,感受到生命的悸动,感受到爱情的催发。而到了秋天,文人主要是男士们,从秋天即将要走向万物萧瑟的冬天中,感到生命的有限,所以说他们悲秋。
自从楚辞的大师宋玉开始,悲秋的情绪一直笼罩在中国的古代诗文之中。从宋玉开始,到曹丕,到杜甫、欧阳修等,这些大文学家都写下了悲秋的诗文。而要说最好的,可以说是元曲的大家号称是马神仙的马致远,他的天净沙秋思一出,天下再也无人敢与他争锋,虽然马致远之后一些曲家,也模仿过的,但是从来就没有超越过。
我们先来看看马致远的这首曲子,然后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马致远在意象的选择上,会用昏鸦,或者说用鸦,而不是用其他的鸟,比如说燕子之类的禽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子的名字是秋思,说的是面对秋天的愁绪。我们说过,秋士悲是中国诗歌的传统,马致远在面对秋天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情绪。但是我们知道,往往生活中我们有相通地情绪,但是作家却能用我们意想不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意象选择的关键之处。
我们来看马致远的这首曲子,他基本上是用一种上帝的视角,在客观地描述秋天的景物。但是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笔下的景色都是融入了作者感情的。举个例子,如果这个题目要是我们现代的作家来写,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主旋律的作家,比如秦朔等,他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意象,而是选择秋天,天高气爽、原野、丰收、人们的蓬勃的笑脸等。这就是意象选择的艺术,这些意象,首先是被作者的情感过滤之后的东西,是沾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它们事实上已经不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了。
这首曲子用了几个意象,都是非常冷清的萧瑟的,连色彩也是冷色调的。比如夕阳西下,比如一头年老的瘦马,比如枯藤老树,比如归家的寒鸦等。
这些意象毫无违和感地堆积在一起,给我们营造了一段萧瑟冷清甚至是有些悲伤的天涯游子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昏鸦。其实昏鸦就是黄昏归家回到自己的巢穴的寒鸦。
中国的诗歌中,是非常喜欢用寒鸦来写诗的。比较有名的是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宋朝的宋秦观《满庭芳· 山抹微云》中的也有“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的名句。
在这里我们要分清楚寒鸦与乌鸦之间的区别。
事实上,寒鸦算得上是中国人的吉祥物。因为它是孝鸟,它懂得反哺,所以又叫慈乌,它比我们平时所说的乌鸦要小一些,判别是寒鸦还是乌鸦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看体型,不过这个有点不靠谱。二是看它的醉。寒鸦的醉是比较尖的,比较细,而乌鸦的嘴是比较大而粗的。
乌鸦在我们看来,是不祥之兆,但是寒鸦却是好鸟。是富贵之鸟。古人将乌之飞来,视为祥瑞。成语“爱屋及乌” 就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知道,马致远笔下的昏鸦,大概率是寒鸦,而不是乌鸦。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 秋思》描绘什么样的图景,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天净沙 秋思》是元人马致远的作品。
马致远其人,曾为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隐退。其为元曲作家,曲词豪放洒脱,故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天净沙 秋思》是马致远的成功之作,被称为“秋思之祖”,可见其作品之高妙。我们先温习一下这首作品: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呢?试看:
枯藤缠在老树上,老树上蹲着黄昏时准备栖息的乌鸦。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溪岸不远处一户农民家的小庐。古老的村道上,西风萧瑟,一位旅人骑着瘦弱的马儿走过。此时,正值夕阳徐徐下落,在他乡游历的人忧伤凄楚的心情,就好比要断了肠的一般。
枯老的藤,老残的树,黄昏的鸦,小小木桥,潺潺流水,贫困人家,古老的路,猎猎秋风,瘦弱的马,将落夕阳,断肠的人,共同构成一幅旅人远行图。
此曲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
“枯藤”,唯秋天有之,“老树”,唯树之末年为之,“昏鸦”,乃黄昏为之,“小桥”,唯落后贫困之乡村有之,“流水”,虽江海皆备,然山野穷村的小溪却不同之,“人家”,定非城中市民,而是深山农家,“古道”,亦当属落后山寨之物,“西风”,唯山野者更具萧条气象,“瘦马”,仅经济薄弱者骑之,“夕阳”,黄昏方能有之。
以上十种物象,“流水”、“西风”和“夕阳”我们把它划归“动”物,其余七种物象划归“静物”。所以,在写作方法上就是动静结合的。而前三种物象和第七种物象都具备一种特点,就是:秋天才有。愁由何来?愁由“秋”来。题目为《秋思》,要思则必有心,“秋心”结合则为“愁”也。秋思必致秋愁。作者所使用的各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必使人产生一种孤独凄惨的心理感受,再加上又是从他乡经过,没有亲熟之人,从而产生断肠之极度感觉。因此,作品抒发的思想感情可以表达为四个字:凄凉苦楚!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不过是为了点明题意而已。其实,作者要表达的意念,早已经在先前的物象中得到反映。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散曲之冠”,说说其好在哪里
中国古代文人喜好“悲秋”。 ——题记
据说是起源于战国辞赋家宋玉,其《楚辞•九辩》当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大概是最早悲秋的诗句了吧!
所以宋玉便是当之无愧的“悲秋之祖”了。
秋花惨淡秋草黄,诗词里的秋日,是悲还是喜?仔细想来,也是“悲”多于“喜”。
当然,在华夏民族这个诗的国度,也不是所有的诗人对于这个季节的感悟,都是这种悲观的情绪。
- 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杜牧的《山行》中写到“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再就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经有人说:100个人的心里面会住着100个哈姆雷特;那么1000个中国人,会写出无数有关秋色的诗词,而这些诗词作品中,也许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悟。
散曲之冠:《天净沙·秋思》
纵览中国古代诗文当中,若论描写秋天的佳作名篇,除了唐诗宋词,还应该加上马致远这首你我皆知的散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作者是元代杂剧大家马致远,同时代他不仅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还被誉为“姓名香贯满梨园”。他的生平我们就无需赘言,单表他的这首《天净沙·秋思》。
为什么谈及马致远,后人纷纷会联想到《天净沙・秋思》这一首简约的小令?
一言以蔽之:“简约不等于简单”。
有人数说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只不过是简单意象的排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些自然景象片面地看上去,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环境,但如果我们展开想象,将其组合起来,眼前是不是一幅深秋图?所以说“简约而不简单”。
他为我们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之美:这9个自然界常年见的事物,无论单挑哪一个,都完全可以代表秋天。
然而,当这些意象集中排列起来的时候,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个让人觉得悲伤和压抑的秋天,这就是意境的力量。
结语
中国的诗词讲究的是“意境之美”。何为意境?不言之言,不道之理。
可以理解为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而这首散曲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他所塑造的意境能够让每一个读者感同身受的,是我们可以用心去理解的。正因如此,他才被称为“秋思之祖”。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同时也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当凋零的秋天遇上日薄西山的黄昏,悲怆的感觉让人不禁油然而生。
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这首《天净沙•秋思》“散曲之冠”,当之无愧!
兵法天下,附庸风雅《天净沙·二首》
其一:
凝霜几度梅开?
北国凛冽寒来,梧桐落叶无奈。
昼短夜怀,微醺梦境皑皑。
其二:
腊梅始香岁岁。
冬日暖阳静美,玉屑羁迟不归。
竹影兰蕙,明月天涯梦回。
我是兵法天下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境界;【留言】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评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很悲伤的诗吗
感受经典的魅力,重拾写作的初心。
重温古典传统文化,那些优美、厚重的文字,虽久远,但弥新。
有的虽然流传千年,但是现如今读来,还是觉得心里像有一片绚烂的花海。
目光所及之处,心里像是有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在心田次第开放,惊艳而温暖。
元代作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原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的确是一首很悲伤的诗。
开篇一句就给全诗定下了悲凉的基调。“枯藤老树”,意思是古树被枯藤缠绕着。
因为已到了秋天,藤蔓都已枯死。而古树的叶子也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在黄昏的天空勾勒出单调的线条。
“昏鸦”,意思是黄昏时的乌鸦。黄昏时候,这只乌鸦或许正在找寻自己的家。或者,它的家就在这棵老树上。
在秋意微凉的傍晚,乌鸦还有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那么,羁旅中的游子呢?他的家又在何处呢?
“小桥流水人家”。这时候,作者看到了在小桥流水旁,有一户人家。
临近傍晚,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袅袅的炊烟,或许空气中还隐约弥漫着饭菜的香气,还传来母亲呼唤孩子们回家吃饭的声音。
而饥肠辘辘的游子,多希望自己此刻也能像他们一样,不用背井离乡,不用风餐露宿,不用颠沛流离,能享受这种人间最简单的幸福。
“古道”“西风”“瘦马”:这三种事物叠加在一起,更营造一种悲凉的意境。作者牵着一匹跟自己相依为命的马,在尘土飞扬的古道上,迎着寒冷的西风踽踽而行。
由于长期跋涉劳顿,马已经瘦弱不堪了。看着马如此羸弱,作者已经不忍再骑上它。
作者不写人之瘦,而写了马之瘦,可见作者跋涉的艰辛,以及处境的贫困,还有内心的迷茫与无助。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太阳已落山,鸟儿们都陆续回巢。而出门在外的游子,却不知道今晚的晚饭在哪里吃,要在哪里落脚。
这虽是一首元曲中的小令,全曲也仅仅有二十几个字,但是却让人对作者悲凉的处境感同身受。
作者采用了一些写作手法,衬托悲凉。
一是以景托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先是用“枯藤”“老树”等渲染秋天悲凉的气氛;再用“小桥流水人家”来反衬游子无家可归的艰难。人与景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让人久久回味。
另外,作者还用了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副游子秋天远行图。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体现了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与审美目光。
他为了强化凄凉悲苦的情感,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季凄凉萧条景色和羁旅行人孤苦惆怅情怀的事物入曲,最后才以“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晴之笔,揭示全曲主题。
其实,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学习作者这种“不动声色”的写作风格。用笔去渲染,去描绘,去传情达意。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文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