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什么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九品官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九品不是九品芝麻官!那是啥?这里的中正不是老蒋,那是啥?这里的官人更非许仙!那是啥?
九品是将人分为上中下的上中下,绕不?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黄初元年(220年),曹操之子魏帝曹丕采纳陈寔(shi)之孙吏部尚书陈群的设置的。
因(河南)颍川陈寔而有陈寔遗盗更有梁上君子的成语。陈寔与其二子陈纪、陈谌(chen or shen),并称三君,群即纪子。与钟浩、荀淑、韩韶号称颍川四长。钟浩曾孙钟繇,荀淑孙荀彧,韩韶子韩融,除韩韶后世外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但他们比起(同为河南)汝南的袁良家族,瞬间都黯然了。袁良曾孙袁绍,就是那个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九州的袁绍。三国的建立,得力于士族,甚至最早刘秀立国也是士族豪强之功。
两汉实行察举制,就是选贤,类似欧美的选举。那时的说法叫察举孝廉,说得是主要看品学,其实主要看气质?不,家世!尤其到了东汉,选茂才(本为秀才,避刘秀讳)为郡望所把持,举贤不能不避亲,避嫌嘛!怎么解?换举!都是名门望族,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你举我我举你,犹如贾史王薛,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三国建立,门阀之力也。
为保障士族的利益,三国实行都是与士族共治天下。这也就有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吏部本为吏曹为刘秀所置,曹丕改为吏部。中正一职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楚王陈胜所置,类似御史大夫,渤海国时曾以大中正为御史大夫。然而在曹芳为帝,司马懿执政时于州郡设大中正。但这不是御史大夫,而是选贤、评贤以及考评官吏的州郡官员,其下还又中正。(其流程见图一)吴国也有仿效,叫大公平。明明大不公平好不好?主要看脸更主要看爹,以至于后期出现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
官人制就是通过多渠道实现选贤、评贤、任贤以及考评官员的制度。九品中正制是主要选贤和考评官吏的手段。它以乡里推荐的人物进行品评,感觉有点像面试,然后分出品级。资品(即中正品也叫乡品)与官品曹魏初相差三等,到了两晋相差四品。资品一品(上上)为圣品,不授人,一般从二品开始,但七八九品,是没有授官资格的。评品结果是吏部任职、考评的依据,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寒士再想像锥骨的苏秦、盗光的匡衡、悬梁的孙敬、卖柴还背课文的朱买臣等以后就再也不见了。
穷人怎么改变命运?闻鸡起舞啊!投笔从戎啊!穷人学文当不了官,就尚武为帝!然而你就是当了皇帝,士族心中也鄙视你,他不敢埋汰你,但他敢侮辱你的亲人,你还没脾气!刘裕牛吧,他舅去拜访王氏士族,像孙子一样等半天,连仆人都不搭理他。刘裕还埋怨他舅:您找他弄啥?自找没趣,自讨苦吃!南北朝门阀士族很强大,真有点像印度的种族。但幸运的是,士族的堕落和无能导致士族衰弱。到了隋唐后,就实行科举制了。学而优则仕,一考定乾坤,学霸的春天终于要来了!
九品中正制是谁创立的优劣有哪些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该由曹魏吏部尚书陈群提出,魏文帝曹丕采纳并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一、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流亡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九品中正制度的优劣:
1、优势:
(1)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2、劣势: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