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你觉得中国有什么大学在这方面能打90分?现在的大学之道在大还是在精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9 01:45:55 浏览5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你觉得中国有什么大学在这方面能打90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在于培养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以光明的德行去亲民、爱民、为民,这样就有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有序地发展。把所有事物做到尽善尽美,感动他人,问心无愧,止于至善,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明德、亲民、至善是大学的三纲八目,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中吸取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明事理辨是非,诚实好善,严格要求自己。心得其正,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中正平和。

修养自身的品德,建立好自己的家庭,一家人的幸福安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为政者德治仁政,布仁德于苍生百姓,得民心得天下。天下大同,天下为公,这就是“天下为仁”的和平天下。

《大学》是儒家经典的大学问,大智慧,讲的是大道理,孙中山先生称之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大学》为我们展示人生修身的阶梯,积极入世的方向,自强不息的动力,厚德载物的品质。

《大学》与大学亳不相干,大学是培养人材的高等院校。如今的物欲横流,人心浮躁,大学校园同样如此,这一方净土也被污染。相当一部份高材生急功近利,道德下滑,有的毕业之后,怀才不遇,在家啃老,还有少数了却红尘,步入佛门。

有哪些大学能打90分,还是留给提问官自己来回答。

现在的大学之道在大还是在精

我认为大学办学之道不在于“大”,而在于“精”,题目中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收入安徽省立医院,作为自己的附属第一医院,这里我强调一下,这不是医学院,更不是医科大学。中科大建立“生命医学部”,只是增加一个高科技专业,而省立医院只是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而不是扩大办学规模。中国科大办学少而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本科招生只招理科生),人文科学专业虽不至于没有,但也算是凤毛麟角。或多或少地因为这个原因,科大在和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显得少而精,而且每年招本科生限定1860人(其中限定给安徽省116名),而不像别的大学每年招生五六千人。中国科大被誉为“中国唯一一个能容下一张安静书桌的大学”,与她学习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密不可分,也表现科大办学少而精。中国科大,正是一所满足所有大学生求知的要求,所有的本科生基础课程几乎全部由正教授任教,真正做到“大师进课堂”。例如,华罗庚、陈省身等著名的老教授给本科一年级学生亲自授课。大学如果不办成少而精,那些名师怎么有精力去给本科生亲自站在教学第一线。以上就是中科大办学少而精的特色,全国唯有这个中科大才有的……

如何理解《大学》中的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它非常清楚回答了儒家教育“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大学之道”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个儒者应该具备的人生终极理想之道。

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儒家终身追求的理想人格,出自“四书”第一部《大学》,这句话的完整的表述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上明德,亲民,至善,学界称其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八条目”是儒家“大学之道”的核心所在,儒家教育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它讲的是儒家学者的终极理想,儒家认为“大人”的学习根本目的有三点:一是要彰显自身善良而又光明的品德;二是要有为民着想,关心社会的心,身体力行与人亲近;三是要将事物做到尽善尽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儒家追求的理想世界是大同世界,那里人人善良,亲密无间,和谐相处,要实现大同,就要明德,亲民,至善,“三钢领”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一个儒者应该具备的人生终极理想目标。

明确了人生的目标,接下来就要知道应该做什么,才能达到人生的理想目标。《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者学习的八个阶梯,也是理想人生追求的八个阶段。

格物”就是明辨事物,穷尽事物至理,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致知”就是在明辨事物中求得真知,实践出真知。

诚意”就是要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意念真诚,修身养性,严格要求自己,不自欺,不欺人,“不诚无物”,学习也一样。

正心”就是要祛除各种不安情绪,不被物欲所诱惑,心无旁骛,言行一致,无所偏倚,静心心正。

修身”就是修身养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言行端正,品德深厚,至于尽善尽美。

齐家”就是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注重家教、家规、家训、家风教育,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弟,才能教化、感化他人。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治理国家,以至善之道教化国民,使国民不断改过自新。

平天下”就是要天下太平,为政以仁,天下为公,社会和谐。

明确了学习的八个阶段,接着《大学》又明晰了学习进阶的顺序。“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如果说“三纲领”解决的是儒家教育的“为什么”的问题,“八条目”解决的是儒家教育的“做什么”的问题,那么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六步骤”解决的则是儒家教育“怎么做”的问题。

所谓的“六步骤”是指“止”、“定”、“静”、“安”、“虑”、“得”六个步骤,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首先要知道和明确学习的目标、人生的方向和评判事物的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有目的和标准。

有定”就是把学习的目的、人生的方向,事物的标准明确了,志向就定了,理想定了,事业才能成功。

能静”就是心志定了,人生有了追求,有了使命感,就会心无旁骛,心平气和,心远离浮躁,归于宁静。宁静方能致远。

能安”就是要随遇而安,心有归属,人生“心安是归处”,不为物欲所动,心既正又静。

能虑”就是朱子所说的“处事精详”,精于心,践于行,三思而后行,考虑周详,以避免做事的失误或失败。

有得”就是能达到当初所设定的目的和标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大学》作为四书的第一部书,是儒家弟子的“入德之门”,儒家学说把“德育”放在首位,学以致用,从孔子,孟子,曾子、韩愈,张载,以至后来的朱子,都把教育应该为国服务,为社会服务看得很重,读书为官,做官为民,以民为本视为“大德”,看得出来,“大学之道”的形成和发展,是历代儒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孙中山先生称其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之所以称其为“系统”,是因为“大学之道”不仅涵盖了儒家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告诉了人们达到“三观”的方法论。懂得了“大学之道”,就拥有了一把打开儒家学说大门的金钥匙,就能登上儒学大雅之堂,领略儒家经典所蕴藏的全部魅力了。

弘扬传统文化,相互学习交流!

教育之本在于哪里何为大学之道

教育之本在于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地育人,也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之道既可指博学的方法规律及途径,也可指办大学应该以出大师、出名师及出高尖端人才或高质量人才为目标。而不是扩建校区,扩招人数,盖高楼。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的地方出现了舍本逐末,利益至上的不良现象,背离了办教育、办大学的初心。

怎么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注解:

一、大学:”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大学》则是《礼记》中的一篇,从儒家立场说明大学的宗旨与理想。其中谈到修养的方法与成效,可以当做“初学入德之门”。就其所定目标看来,“大学”也可以称为“大人之学”。

二、道:原指途径,引申为正途、规则、理想等。

三、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指彰显。然后,”明德“是光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明德“一词在《书经》为常用之语,指称先王之明德,亦即君王对百姓的善行。参考《书》。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由此可知,人若为受大学教育,则未必彰显其明德。因此,学习与修养是必要的,是成己成人的第一步。大学即在教人明白此理。

四、亲民:”明明德“的表现是善的行为,其重点在于自我修养。亲民则是就善行的效果而言。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个人行善,就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推而广之,既是亲近爱护百姓。从”明明德“到”亲民“,其间联系全在儒家对”善“的定义上。

五、止于至善:”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说,指完美的目标。也可以就内涵上说,指完全安顿一切人际关系,亦即抵达世界大同的境界。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由此可知,这是尧舜也觉得难以做到的事。

译文:大学的理想,是要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是要他亲近爱护百姓;是要他抵达完美的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在于亲爱人民,在于使人们达到至善的道德境界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国古代经典“四书”著作中,《大学》一文开篇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就要弄清楚大学之道的根本。

大学之道的根本,就是大学的宗旨和目的。把小学问培养成大学问,大学问的思想。修正自我品德品性。用现在教育方针的话说,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素质的人才。

通过大学培养,自然也就形成了有大学问的思想,思想就会“明”。“明”就是清楚,懂得,知晓,明白一切事物都存在善恶之意,就会形成有扬善去恶的思想境界。

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理解问题上,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后更有了新的理解,那就用古今结合的思想意识,来解释以下几点:

第一点:明明德就是知善恶,扬善去恶为人做事,在平民百姓中树立榜样来教化百姓。

大学问思想者,明明德于天下。不仅知善恶,而且还要有扬善去恶思想和行为表现,以身作则,在百姓中树立榜样。思想家王阳明有句明德善格言“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明确指出,作为一个有学问的人,首先就是要有自我道德修养的良知来正心。为人做事先要问自己良心何在,这样才能有良知的心为人做事。否则,一事无成。有良知才会知善恶,才会扬善去恶。这也体现了“明明德,安百姓”,使平民百姓心服口服,起到教化平民百姓的作用。

第二点:亲民就是对百姓仁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治国平天下,就要亲民。亲近对待平民百姓,对平民百姓要有仁爱之心。天下老百姓才会拥护你,才会支持你。“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利其利,”这就是体现“亲”的意思。“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是大学之道倡导的要有亲民作风。视百姓如父母,包容百姓就是包容自己的父母一样,要有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人的行为,用当今社会亲民的一句话说,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第三点:止于至善就是要有止至善的崇高德性,思想真诚的行为,达到至善境界。

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达到精一的境界就是至善了。在各种各样的情形下都要有至高的善,而这一至高的善,并没有脱离具体的客观事物实际,只是把本心的一切欲望看成外在的。朱熹在《大学章句》文中有句“穷尽天理而心中无一毫私心杂念”,这句话就是说,无论如何只要做到心外无欲望,就可达到最高的,最完美的,最高尚的至善境界。

综上几点所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就是大学之道的宗旨和目的。培养自我道德修养,知善知恶,分清是非,扬善去恶的品德品性。在社会做个有道德修养的有才之人,来为平民百姓办实事。用人生最崇高,至真至善的境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由此,大学之道,培养德,智,体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在社会中以身作则,树立讲道德风尚,来倡导教化社会中的广大人民,都要扬善去恶。达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

总而言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更突显重要。有大学问思想者,也包括社会中的头面人物,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等,不要乱说损善德之言,不做缺善德之事。否则,善恶不分,不扬善不去恶,将会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最终就会将自己抛进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