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刘后主真的昏庸无能吗
- 明末和清末的统治者,谁更昏庸无能
- 荆州牧刘表是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呢你怎么看
- 明朝的灭亡与崇祯的昏庸无能有关吗
- 民间传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历史中的刘禅确实昏庸无能吗
- 真实的汉景帝是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
- 南宋皇帝那么昏庸无能,文天祥为什么宁死不投降算不算愚忠呢
- 历史上的李建成真是史书上讲的那么昏庸无能吗
- 最窝囊的开国皇帝司马睿,真的昏庸无能么祖逖北伐,他为什么不支持
刘后主真的昏庸无能吗
虎父无犬子,刘禅智商极高,治国手段一流,诸葛亮死后,刘禅亲政,将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刘备死后,诸葛亮迫害李严,独缆大权,刘禅担心蜀国分裂,被迫放权给诸葛亮。
诸葛亮自领益州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己然篡国,使后主成为苦主。刘禅虽然极为不满,但是没有表现出来,一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趁机收回诸葛亮的军政大权,开始亲政。
蜀国灭亡后,刘禅君臣被押往北方,软禁起来。司马昭担心刘禅谋反,便问刘禅:在这里住的怎么样,思念蜀国吗?刘禅回答:此处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从此放心,刘禅得以安乐晚年。
刘禅一句话,保护了蜀国君臣与百姓,足见其智慧极高。
明末和清末的统治者,谁更昏庸无能
两者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明朝有英明的皇帝也有荒唐的,无论哪种种,至少都是爱国的。而清不同,说皇帝不如称其为吸血鬼更为贴切。所存在的目的不过是掠夺中国的资源而已,这点在晚清时期最为明显。割地任你割,我做我太后。赔款任你赔,我过我生日。但你要威胁我统治,对不起,宣战
荆州牧刘表是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呢你怎么看
刘表能在枭雄并起的乱世,屹立荆州18载,不能说没有能力,只是他没有争霸天下的鸿鹄之志,只能守成,开拓无功而已
明朝的灭亡与崇祯的昏庸无能有关吗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率兵攻破了北京城,末代皇帝崇祯自尽于煤山,延续了276年的大明王朝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作为亡国之君的崇祯皇帝,对于明朝的灭亡自然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又不能说明朝灭亡的责任都归于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算是亡国之君里面在位时间比较长的,总共在位17年,说实话17年对于一个有能力的皇帝而言,是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
但是偏偏崇祯皇帝却没有中兴的能力,很多史学家对于崇祯的评价都是能力有限,做个和平时期的守成之君尚可,不适合做一个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明主。
事实上对于这个评价,还是很中肯的。首先分析一下明朝灭亡的几个原因,首先自然是农民起义,其次是满清入关,再者是当时的天灾人祸,而最根本的是崇祯皇帝继位之前就存在的党派之争、官场贪污以及文官与商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撇开党派之争的这些深层次因素,这边只谈论农民起义、满清入关、天灾人祸这三点。毕竟党派之争根深蒂固非一代人所能彻底解决,但是农民起义、满清入关、天灾人祸这三点身为在位17年的崇祯皇帝却是越搞越乱。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时期,导致西北地区旱灾不断,农作物大量死亡,老百姓都深受天灾之苦,但是此时的崇祯皇帝想的却不是赈灾,而是要如何消灭关外的女真部落跟已经小有规模的农民起义军。为了保证辽东战场跟平叛大军的军需物资,崇祯皇帝拒绝了吴甘来提议的将军需粮草先拿来赈灾的建议。
正是崇祯皇帝的这一举措,让李自成等人钻了空子,一下子就笼络大量的人心,没变法得到朝廷救济的老百姓纷纷加入了起义大军,大明王朝彻底地陷入了双线作战的窘境。
其实崇祯皇帝本有两次避免陷入双线作战的机会。一次就是刚刚提及吴甘来先稳定灾民的提议,另一次则是女真部落提出的和谈停战的提议。
正是因为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一次次拒绝了对手给出的机会,才导致最终大明王朝的灭亡。
民间传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历史中的刘禅确实昏庸无能吗
公元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好好的国君不当了,竟然投降了!
当刘禅投降的消息传来时,姜维和将士们义愤填膺,拔刀砍石头,发泄郁闷,但于事无补。不久后,姜维等人也投降了钟会.....
投降后的岁月里,刘禅在魏国(后来是西晋)做了8年的安乐县公,并发出了这样的话语:此间乐,不思蜀!
这心态够好!
公元271年,刘禅死了。而那顶“扶不起来的阿斗”之帽,他就此戴了1700多年。
历史中,刘禅真的那么不堪吗?
1、刘禅资质算是不错
刘禅是刘备的亲儿子,作为一代人杰的刘备,对于儿子刘禅的培养上,还是下了功夫的。
曾经,刘备专门找老师教刘禅学习《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左转》等书,连诸葛亮都是刘禅的老师之一。
古话说“虎父无犬子”,还说“名师出高徒”,刘备和诸葛亮都潜心培养的人,会差哪里去?
刘禅不仅在文化课上学了不少知识,而且还被刘备安排了学武。
说刘婵能文能武,绝不是言过其实。
《三国志》中,记载了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射君是谁?不知道,但内容的主体,是说诸葛亮称赞刘禅的智慧,刘备很高兴,死而无憾!
刘禅是刘备看着长大的,自己这儿子聪明还是愚笨,他看的是一清二楚。
而诸葛亮也曾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这是诸葛亮在刘禅上位一年之后,在《与杜微书》中做的评价。
在大多数人的脑袋里,总感觉,刘禅是个纨绔子弟,是块扶不上墙的烂泥。也有人认为,刘备在长坂坡前摔孩子,把刘禅脑袋摔坏了。
实际上,人家刘禅是个聪明的孩子。
两个人精刘备和诸葛亮都看重的人,怎么会是个笨蛋呢?
2、军事方面,刘禅其实有些主张
刘禅没有像刘备一样,在外征战厮杀多年,刘禅就像温室里的花朵。
虽然没有上过战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刘禅就是个军事白痴,大的方向,刘禅还是清楚的。
对于诸葛亮北伐,刘禅其实有反对的。
曾经,刘禅规劝诸葛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啥意思?诸葛大爷,你刚从南方征服孟获回来,马上要北伐,这身体是扛不住的呀!
潜台词是:相父你悠着点,打仗很耗钱的。
但是,作为军政都在手里的诸葛亮,显然没把刘禅的话当回事,北伐一次又一次,最后死在了北伐期间,在五丈原殒命。
虽然,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大计,刘禅多少有点不同意见,但对诸葛亮的支持上,还是没有任何水分的。
不过,诸葛亮死了后,刘禅马上停止了北伐,主要是消耗实在太大,连年的战争,让蜀汉的整体发展可谓是龟速。
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开始互相攻击,魏延说杨仪造反了,而杨仪又说魏延造反,在王平、马岱等人的帮助下,魏延被斩杀,而且被诛灭三族。
刘禅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大赦天下,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杨仪等人,带着大军回来,不要生出其它事故。
当杨仪回来后,认为自己平定了“魏延造反”,怨言颇多,过了一年,杨仪就被刘禅贬为庶人,后来,杨仪还是不甘心,言辞激烈地表达对自己的不公,就此被刘禅下了监狱,最后自杀。
不得不说,刘禅对于军事上面,还是很敏感的,对于用人,很谨慎。
3、政治方面,刘禅也有自己的手段
在刘禅在位的41年中,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先后对刘禅忠心耿耿,说明刘禅用人有术。
当诸葛亮在的时候,军政大权都在诸葛亮那里。从国家治理角度看,这有点不合理,风险也很大,但,刘禅选择无条件信任诸葛亮。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采取措施了,不再让军政系于某一个人,分别安排蒋琬和费祎等人管理不同领域,蒋琬先任尚书令,后来担任了益州刺史、大将军。而蒋琬卸任尚书令,担任了大将军后,费祎接任了尚书令。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费祎接了蒋琬的班,刘禅对于政事操心的就多了起来。
从246年到263年,刘禅对于治理国家还是付出不少。
不过,在刘禅晚年的时候,较为信任宦官黄皓等人,这对朝廷有不小的损害。因为此,也引来了诸多劝谏的人,有人甚至言辞激烈,但刘禅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给予了这些人表达的权利!
刘禅如此的行为,比起历史中的很多皇帝,对大臣进行滥杀,要好得太多!
总之,政治上,刘禅绝不是庸才。
4、刘禅投降的原因
公元263年,魏国兵分两路,一路有钟会带领,一路有邓艾带领。
钟会遇到的拦路虎是姜维等人,这导致,钟会前进非常艰难,虽然,整体实力,是钟会的实力更强劲,但姜维等人还是在剑阁牢牢守住了,姜维和钟会互相牵制了对方。
而邓艾,则偷渡阴平成功,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所带军马,然后快速兵临成都城下,刘禅看大势已去,抵抗无力,在光禄大夫谯周等人的建议下,开城投降!
刘禅的思路很简单,既然实力悬殊,已经打不过了,那就投降,给将士、百姓们一条活路!
不仅如此,刘禅还给姜维下了命令:你也投降吧!
姜维等人得知诸葛瞻战败身亡,刘禅开门投降,姜维和军士们热血上涌,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
不久后,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
后来,因为钟会有野心,在姜维的“挑唆下”,钟会和姜维约定一起造反魏国,但事情败露,钟会、姜维等人被杀。可惜!
回到开头,很多人说刘禅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这顶帽子实在是应该去掉了。
因为,刘禅并没有那么不堪,虽然不是雄才大略,但也不能算是一塌糊涂,用一句客观的语言评价,就是“中庸的国君”。
真实的汉景帝是不是一个昏庸无能的人
谢谢邀请!汉景帝刘启基本继承汉文帝时期的政策,修生养息,轻徭役,大力发展生产。但是,汉高祖刘邦当时的封王政策,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期,充分体现出了弊端,同姓王太多,而且诸侯王的势力发展越来越大,慢慢的不再服从中央的管理,使得影响汉朝的社会稳定。这于刘邦封同姓王的初衷,是为了自己政权的稳定背道而驰了。特别是吴王刘濞,自己在封地铸钱币,并暗地招兵买马。汉景帝就听取了御使大夫晁错的意见决心削蕃。汉景帝削去了楚王,赵王的部分土地,打算削去吴王的部分土地时,不料吴王刘濞联络了其他几国的诸侯王开始起兵,打着清君侧,杀晁错的旗号,杀往京城。汉景帝无奈腰斩晁错,可是吴王刘濞并不收兵,汉景帝刘启想起父亲文帝的花,起用周亚夫为大将军,让他平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下令诸侯王都不得再亲自治理自己的封地,封国的所有官吏都有朝廷任免,使诸侯王慢慢成为虚名。走实行推恩令,使得每个封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对诸侯王斗争的胜利,使得中央权利得到集中,加上了王朝的权威,使的汉朝经济得到稳定发展。文景之治成了汉朝初步稳定繁荣的时期!所以说汉景帝不是昏庸无能的皇帝!
南宋皇帝那么昏庸无能,文天祥为什么宁死不投降算不算愚忠呢
谢邀!
南宋德佑二年(1276),元军兵临临安城下。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右相身份出城与元军统帅伯颜斡旋,被元军押解北上。侥幸逃脱,收拾残部继续抗元。终因不敌,在海丰五岭坡被俘。
忽必烈曾多次劝降,并以官拜宰相为饵,文天祥不为所动,并说:“宋亡只能死,不当活”。
文天祥写过的诗文,最让人感动的是: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哭妻文》文天祥
烈女不嫁二夫,
忠臣不事二主。
天上地下,
惟我与汝。
呜呼哀哉!
从以上一诗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天祥不完全是在忠于昏庸无能的皇帝,而是心中不灭的民族大义之气节和百姓水深火热之疾苦。
这种忠于民族和百姓的信念不是愚忠,却正是我们现在所需宏扬的精神。
历史上的李建成真是史书上讲的那么昏庸无能吗
当然不是,据史书记载,李建成平定西河郡,防御突厥,以及平定刘黑闼之乱等军事战争中表现均是不俗。李建成长期留守京师,稳固大后方也是大功一件,不然前线战争凭什么胜利?可见政治才能也不差。最后,李建成能够笼络魏徵,王珪,韦挺,薛万彻等一时之杰为其效力,自然也是颇有才智之人。
最窝囊的开国皇帝司马睿,真的昏庸无能么祖逖北伐,他为什么不支持
永嘉之乱后,东晋初建,皇权微弱。司马睿不是无能,而是无能为力。
作为一位开国之君,他其实是很憋屈的。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权。继位后司马睿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来振兴皇权、抑制门阀大族权势。虽然失败了,但他绝不是一个无能的君主。
很多人认为他不想北伐,我觉得有点冤。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司马睿并没有能够北伐的客观条件。
司马睿继位时的政治格局:王与马公天下
司马睿的继位有些偶然,司马越去世,晋愍帝被害。在琅琊王氏的支持下,我们这位既没有威望,有没有功劳的司马睿,晋升成为东晋的开国皇帝——晋元帝。
所谓“王与马共天下”,王在前,马在后,军权都在王氏手里。王敦镇守荆州,手里握着东晋的主要军事力量,王导身为宰相,掌控中央,身兼扬州刺史。可以说,东晋最重要的两个州,都在王氏手里,其他重要职位也都有王家人的身影。
司马睿处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力图摆脱王氏的控制,恢复皇权。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
司马睿反抗门阀政治,振兴皇权的举措
司马睿在朝堂上并非孤立无援,一些大臣致力帮他于恢复皇权,出谋划策。摆在司马睿面前最大的困难,是琅琊王氏这种士族大家对皇权的制约。因此他的为政举措都是围绕着,削弱士族力量进行的。
以法御下,整顿吏治。魏晋盛行的无为风气,已经救不了岌岌可危的东金政权。司马睿主张用申韩以救世,整顿吏治,严惩失职无能官员,启用真才实学的人为官。此举不但能打击士族力量,还能笼络心腹,为己所用。
提倡节俭,改变奢靡风气。《晋书》对司马睿的评价是“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东晋初建,财政状况十分困难。司马睿崇尚节俭,而且很自觉。他还将节俭与整顿吏治结合起来,试图摒弃长久以来士族奢侈的风气。
培养宗室势力。八王之乱,司马家内部相互征伐。东晋政权建立,司马氏已经没有什么有实力的人了。司马睿继位后,地位日趋稳固,便想着提升宗室成员的地位,给自己的儿子也精心挑选辅佐之人。他这么做,为的是打破士族大家的军政垄断,壮大宗室力量,振兴皇权。
不同的外部环境,司马睿对北伐的态度也不同
司马睿对祖逖北伐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祖逖出身流民帅,素有收复国土之志。他像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也同意了。不过只给了他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其他都要祖逖自己解决。不得不说,太少了。可是当时的情况是,北方的晋愍帝还在,司马睿必然有所顾虑。
第二阶段:建武元年,祖逖在谯城打败了石虎。司马睿此刻对于祖逖的北伐已经十分重视,曾下令琅琊王率九军供祖逖调遣,各种原因,这支军队并没有真正北上。浚仪之败后,东晋在军队和军资上,都给予了祖逖相应的援助。
第三阶段:太兴三年后,王敦叛乱之心已经非常明显。司马睿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江南,对于祖逖的北伐,已经无暇顾及了。司马睿急迫地遏制王敦,依靠祖逖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所以祖逖的北伐也遭到了司马睿的阻碍。史书称王敦没有反叛,只是因为忌惮祖逖。事实上,王敦确实在祖逖死后三个月就造反了。
结语
司马睿为了巩固皇权,做了很多努力,可惜在王敦的反叛下全都付诸东流。司马睿的失败,不是因为他无能,而是大时代背景下,客观条件的不允许。他也并非不支持北伐,而是想巩固政权后,先南后北。门阀政治控制下的东晋政局,没有给他机会。在那个年代的帝王,想有一番作为,确实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