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亲情之间最好是以什么样的状态体现
- 女生被追时最反感哪些事
- 《落梅》一诗,这是刘克庄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通篇不着一个“梅”字,那诗中梅花何在
- 被中国人奉为至宝的“中庸”,难道仅仅指“中间”和“平庸”吗
-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一池萍碎是什么意境
- 你们有没有发现,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导师好几天都不回消息,有时候他(她)心情好,立马秒回
- 有人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始终不卑不亢”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亲情之间最好是以什么样的状态体现
亲情之间的关系应该,相互理解包容,经长走动有事共议,尽力而为。说真心话,办实事,别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和睦相处,团结齐心协力就是力量。
女生被追时最反感哪些事
谢邀!首先我虽然是个男生(呸,太不要脸了,居然用男生称呼自己,应该是说是个中年猥琐大叔才对),但是我觉得自己挺有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明白,我就只好豁出去这张老脸,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给你们听!
初中时,一直暗恋隔壁班的一个女生,后来经过深思熟虑,我大胆的做出来一个举动,当时正是流星花园的兴起(我擦,暴露了我的年龄),里面的各种浪漫让我信以为真,一大早晨,穿上我那件自认为很叼的F4半袖,去她们班给她送早饭,通着她们全班人的面,我从身后拿出了我为她精心准备的牛肉大葱馅包子,向每一个求婚现场一样,我单膝跪地,举起那大肉包子大声的喊出:做我女朋友吧!然后的事,不想说了,反正她哭了,我也哭了,她哭是因为让她丢脸了,我哭不光光是因为心疼,除了心疼被她扔掉的拿几个包子,更是因为他哥哥们雨点般落在我脸上的拳头。
后来我才明白不能太自信,从那以后便吸取了教训!
上了高中后,我们班级出现了一个让我梦寐以求的那种女生,当时就有了想追她的冲动,但一想到初中时的事情,干脆放弃了,不是怕挨打了,年龄大了,怕伤自尊。我坐在班级的最前排的最中间,自己一个座,她坐在我的右手后一排,老师几乎看到不到我的任何动作,因为我的桌子和老师的讲桌是挨着的,正所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果然没错,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才是最安全的,借着这个最有利的地形,我每天就是趴在桌子上,回过头去着她,一看就是十多分钟,如果自习课我能看上一节课,而她呢,很少能与我的眼光撞上,就这样,半年过去了,突然没有了最初的感觉,寒假来了以后,我不在去看她,而是专心致志的....不是学习,是专心致志的看起了我的小说,直到一次的自习课,我突然回头,让我从心到头像被电击了一下,她趴在桌子上像我看她一样的在看我,眼神里透漏出了太多的含义,一个冷战,又想起了初中的事,不要自作多情,就这样我转了回去,慢慢的我发现,她每天都在重复着在做这件事,想我当初看她时一样的执着。又是半年过去了,从此后再也没有了机会,我们分班了,从那以后也就彻底的对她死了心,虽然每次碰到都会相互一笑,但是我明白也就是剩下那一笑了。直到毕业,填志愿时,又一次的相遇,而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都停下了脚步,也没有再互相的那一笑,而是看着对方,刹那间,这高中三年被我埋在心里的那份感情,全部涌了上来,我忘记自自尊,忘了一切,只想在这最后一面告诉她我一直喜欢着她,可当我刚要开口的时候,她递给我了一张折叠好的千纸鹤,头也不回的走了。我的心凉了,同时也庆幸自己没有说出口,保留住了那最后在她面前的自尊。我垂头丧气的摆弄着千纸鹤,突然发现了里面竟然有字,我双手颤颤巍巍的将它打开,看到的一句话,让我的眼泪犹如泉水般涌了出来,无法控制 :也许这就叫刻苦铭心的爱吧。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如果爱,就要勇敢的去表白,不要因为怕丢了面子,让自己后悔一生!
这两件事就是我的亲身经历也同样是我对问题的回答,有的人可能没有看明白我要讲的是什么,那我就告诉大家,男生追女生时,如果女生同时喜欢男生,那么在她的眼里,你就没有任何让他反感的地方。如果讨厌对方,无论你怎样去做,她都会反感!
什么也不要想,喜欢就是喜欢,做最真实的自己,勇敢的去追求你心仪的女孩!
《落梅》一诗,这是刘克庄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通篇不着一个“梅”字,那诗中梅花何在
任何艺术都忌讳直白,诗歌也是这样,其“咏物诗”更是这样。诗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怀,但力避在诗中直接提及所咏之物,唯含蓄才能蕴藉,唯深婉更易感人。那么,诗人又如何来表现所咏之物?咏物必须抓住所咏之物的某一方面特点,咏物是手段,抒怀是目的,要把自己某种情怀很好的借助所咏之物表达出来,就需要把物写到位,穷形尽相,曲尽其妙,但就是不要直接提到所咏之物。
这首诗是刘克庄早年在建阳任上的一首感怀之作,这首《落梅》算得上是咏梅中的杰作,值得一提的是刘克庄咏的是落梅,并因此惹祸上身。
刘克庄属于江湖派诗人,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而南宋基本国策是主和,长期以来主要是投降派当政,刘克庄、辛弃疾、陆游、张孝祥、张元干等这些慷慨激昂的主战者必然不能得志,不被重用。不平则鸣,他们在诗歌中难免流露出来一些不满情绪,甚至嘲讽言辞,有人会因此获罪,甚至丧生。北宋苏轼的“乌台诗案”就是文字狱的典例,南宋刘克庄的“梅花诗案”可与并立。
刘克庄诗中“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一句,被言官李知孝指控为“讪谤当国”,宰相史弥远下令严惩,年仅二十三岁的刘克庄被一贬再贬,一致坐牢十年。
刘克庄耿直孤傲的特点很像刘禹锡,也是心中不服,活到八十三岁,写下梅花诗一百多首,出狱后一首《病后访梅九绝》更是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愤慨之情。“梦得因桃数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与柳,却被梅花误十年。”
知人论世,了解了刘克庄,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是如何写落梅的。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
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
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
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逻掌花权柄,
却忌孤高不主张。
“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一片飘落的梅花足以引起人们的伤感,令人伤心欲绝,“可堪”就是岂堪,怎能忍受的意思。一片落梅伤心欲绝,面对填平台阶,堆满墙角的一地落英,更是情何以堪。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花瓣离枝,风中飘摇,就如同离开京城被贬谪岭南的迁客;那纯洁芳香的花瓣坠落泥土之中,让人不免想到高贵的三闾大夫,不容于世,投江而死。汩罗江是湘江在湘北境内最大的一条支流,所以诗人有如此之说。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那飘落到阴暗潮湿处的梅瓣,散落在青苔之上,数也数不清。有落瓣侥幸粘在了衣袖上,她那幽幽深远的清香久久都不会散去,可惜这样的机会太少了。
“东风缪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东风掌管着百花的生杀予夺的权利,他巡视百花,忌恨梅花的孤傲高洁,不喜欢她长久的绽放枝头,对她痛下杀手。让东风掌管百花真是用“神”不当,大错特错。
整个诗中不提落英,更不提梅花,含蓄深沉,把落魄不被重用文士的苦况和对现实的不满表现得形象生动。对当权者的不满,嘲讽其嫉贤妒能真是酣畅淋漓,但也因此惹祸上身。
被中国人奉为至宝的“中庸”,难道仅仅指“中间”和“平庸”吗
中者成立也,成功也,或用正中把心喻之。过之不及,左右相倚,偏离之意。,都是失败,庸者,凡生成,功就,皆如此,常道。
断卦用中庸一理贯通始终。
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一池萍碎是什么意境
首先介绍一下苏轼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一日读到朋友章质夫的佳作:
水龙吟·杨花 章粢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苏轼非常喜爱,一时兴起,次韵(按照原韵)写了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接着我们赏析这首词,这首词远超章质夫的原词,王国维在《人间诗话》里评论说:
“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章词是直接描写杨花的情态,虽刻画细腻,采用了对比、烘托手法,尽态极妍,描写杨花随风飘洒传神,并用典抒怀,借杨花飘零之态抒离人之思,是古诗词是常见的立意和写法。苏东坡以写豪放词闻名天下,实际上作为一个艺术风格多样化的词人,他也能写出婉约之词,这首词难为了苏轼,因为他要严格遵循章词的韵脚,又要走出章词正面描写重写实咏物的路子,这首词用尽东坡的才情,他另辟蹊径,从虚写杨花入手重在抒情,整首词显得空灵、飘逸,令人耳目一新,成为他的名篇佳作,古往今来写杨花的经典之作。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杨花,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虚写杨花,实则借杨花喻思妇,借思妇写词人自己被贬黄州的人生际遇。
词的上片写景,起笔不凡,抓住了杨花不显眼的特点,侧面描写杨花(柳絮)飘零,飞舞之态。你看杨花,名为花,它很像花又不像花,尽管天下惜花之人众多,杨花却无人怜惜,任凭它飘起坠落。杨花本身是柳絮(长着白绒的柳树种籽)没有花的艳丽和香味,所以非花;“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但它随百花一样飘飞在春天,也有花的深情,故又似花。下面几句,宕开一笔,似写杨花,更似写思妇,它离开树枝,飘零在路旁,看是无情,却飞花有意。嫩绿的柳条拂坏了柔情愁肠,细长的柳叶扑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睛,也不想睁眼醒来。惟愿柳絮随风把远方的心上人寻觅,酣睡时做着这样难得的好梦,却又被可恼的黄莺儿的啼鸣声,把奴从梦中惊醒。这句与“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唐诗金昌绪的《春怨》意思相似。这里把杨花和思妇交织在一起,分不清是写杨花的遭遇或是思妇伤感的情绪,感时惜春之景溢于言表。
下片开始抒情,不恨杨花飘落,花谢花飞那是自然规律,不可挽留,只是怨恨西园,不善待落花,随意把它丢在一池春水中,难以收拾,掩埋香丘,落红枯萎,难以复原,更可怕的是经过了夜雨的摧残,第二天早晨出门一看,满满一池,星星点点的绿萍,那原来是昨日杨花的化身。如果非把飘满柳絮的春色分为三份,那么两份(柳絮)化作了尘土,只有一份(柳絮)坠入了流水。细细看来,那分明不是柳絮,点点滴漓,而是离人伤心的泪珠啊。词人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尽情地抒发了自己的欲说还休的感伤。花谢就意味着春天的离开,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更可怕还要经历风雨的摧残,难以再次回到枝头。苏轼少年得志,结果“乌台诗案”,因言获罪,被贬黄州,身陷囹圄,差点死去,身世如杨花飘落般惨淡,“持中云中,何时遣冯唐”,何时能东山再起,官复原职。
特别是“一池萍碎”的意境,可谓借物喻人,与前面的“抛家傍路”和后面的“春分三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相呼应,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古往今来为人称道不己。何谓萍碎?作者《再和曾仲锡荔枝》诗自注:“飞絮(即杨花)落水中,经宿即化为萍。杨柳化萍不符合科学,文学创作不应拘泥真实的物象,为了抒情需要,可以感性的认知事物,科学求真,艺术唯美。“柳”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重要题材和独特的审美意象,经过上千年的文化积淀,“柳”成了诗情、诗意的化身。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就有“折柳“相留之举,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比如李白的诗“杨花落尽子归啼”“曲中应是闻折柳”,《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又杨、柳同科异属,故古诗文中二者常常通用,柳可称杨者颇多,柳花、柳絮作杨花、杨絮。诗人们通过“杨花”意象的设置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借柳之形色、柳之姿韵,寄寓羁旅人生的漂泊不定,被贬黄州身世的哀叹,宦海沉浮、人生无常的感慨。结合苏轼的身世,不难理解思妇的形象其实寄托苏轼自己的感伤。东坡少年得志,20出头考取“百年第一”的制科三等,其文才深得神宗青睐,评价甚高,说李白无苏轼学识。初为凤翔签判,38岁为密州太守,可谓官场得意,但好景不长,因反对王安石过于冒进的“新政”,在诗中议论朝政,被人捕风捉影,断章取义曲解,被文字狱所害,“乌台诗案”几置之死地,坐牢138天,后被贬黄州,东坡开荒,以解一家饥谨。离树的杨花落在水中,经夜成萍,根本不可能再回枝头变回原来的模样,而且是揉碎的、满池的萍,足见交织着伤春之哀,离别之恨,身世之苦的愁绪之深重。那哪是“一池萍碎”,分明是我苏轼无边的哀思,满眼的泪水,一颗揉碎的心,令人愁肠百结,肝肠寸断。
你们有没有发现,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很微妙,有时候导师好几天都不回消息,有时候他(她)心情好,立马秒回
与导师相处的怎么样,完全在这个老师的人品。我读研的时候导师也干过许多奇葩事儿。我帮他修手机,报账,帮他孩子买教科书,管理教研室财务和采买,组织师弟们装修教研室……。按理说我是属于导师比较信任的学生,但是他指挥我干事儿的时候依旧会用延迟毕业,答辩不通过之类的话来要挟我。其实,我本来处于对导师的尊重,帮他处理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儿都完全不在话下,但是,将这个事情和我读研挂上钩难免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
读研的两年半时间里,每天早上我们七点半必须到达教研室,晚上十点才准离开,没有寒暑假,过年只休息七天,接各种课题,写很多论文,横向纵向课题都不放过。真正的矛盾激化在于,我们为了顺利毕业,必须在A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自己为第一作者的文章,结果文章发表后,导师拒出版面费。当时每个研究生培养都是有培养费的,我们在读研期间开展的相应课题也没有收到任何报酬,这样仍在版面费上为难我们,让大家难免怨声载道。
为了毕业,一切都只能忍耐,顺利毕业后,我只是过年发个短信给他拜年,但再也没有见过他了,其实一般情况下,研究生和导师应该早就超越了师生情谊,但是因为导师的处事让我们不愿意再跟他有过多的交流。近两年出了很多研究生因为导师压榨轻生的新闻,回想起我的研究生生涯,真是感谢自己心够大,也感谢同门师兄弟的守望相助和开解。研究生生涯只是漫长人生很小的一部分而已,所以,不要太在意细节了。真的没有什么大不了。
有人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始终不卑不亢”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不卑不亢,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不是最高境界。对于强者来说,不卑容易,不亢难。对于弱者来说,不亢容易,不卑难。难就难在需要巨大的勇气面对,做到一种宠辱不惊的沉稳境界,这不是硬挺出来的,装出来的,而是一种内心的自然流露,强者自有一种厚积而薄发的沉潜态势,如成熟而自然弯腰的稻穗,弱者自有一种傲骨磷磷,如梅花傲霜斗雪的大无畏精神。
不卑,是审视自己弱势的一面,不让内心封闭而开放,开放就能摆脱情绪的牵制,最有效的释放力量,让内心强大起来,有了自信心,就能源源不断地汲取生命的能量,勇敢地去跨越障碍。
不亢,是正确对待自己强势的一面,做到锋芒而不显露,强劲而不张扬。时刻保持谦恭的低姿态,这看似消极,其实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能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能避开无谓的纷争或意外伤害,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为人处事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所谓立世德为先,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好德之心是可以培养的,等培养得纯熟了,有了“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之德,做到好德如好色般自然流露时,就是为人的最高境界。而不卑不亢只是为人的一种态度,态度恭顺与不恭顺未必是德,正如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