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寒食的诗意,要短一点的
- 寒食这首诗与什么有关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什么节日
- 韩雄的《寒食》古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意思是什么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是什么意思
- “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话中的御柳”是什么
- 寒食帖全文
寒食的诗意,要短一点的
《寒食》诗意:春天,整个长安呈现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当时的风俗是寒食节要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唐代诗人韩翃《寒食》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诗词典故
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
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
诗词赏析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寒食这首诗与什么有关
这首寒食是倝翃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是在感慨人世的不公平。
此诗出名,在于首句,当時可谓是家喻户晓,据说同时有两个倝翃,皇帝要授官,有司不知该授哪一个,皇帝说授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倝翃,可见此诗在当時的知名度。
寒食节为古代节日,为纪念春秋時晋國被火烧死的功臣介子推,俗禁举火
介子推不言禄,不称功求禄赏,当時母亲说:你何不去求赏,不求而死,又能怨谁,介子推回答说"明知是错的而又效仿他们,罪就更大了,所以母亲同儿子一起藏在深山里,晋文公寻找他们,没有找到,就用火烧,以为能把他攻出來,结果烧死了,所以就把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用这來记录我的过错,所以下令三天不许烟火,这就寒食节的來历。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什么节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寒食。
此诗句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出自《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诗的前两句写白昼风光,后两句写夜晚景象。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韩雄的《寒食》古诗你最喜欢哪一句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句诗描绘出了暮春时节的无限美好:
仿佛自己置身于长安城,一阵东风吹来,漫天的花瓣欢快的飞舞着,柳絮仿佛是花瓣的粉丝,纷纷簇拥而来,一起在空中舞蹈;
随后便共同在地面上铺就了一条艳丽柔软的毯子,让人走在上面感到舒适怡情;
看那皇城里的柳树,在风中摆动着枝条,仿佛在挥手欢迎我们进入其中。
这就是春天的美好,能将一个地方打造的如此吸引人,置身其中真是如入仙境,美轮美奂,让人流连忘返。
这句诗带给人的,就是这样的美景,每每品读,便在脑海中营造如此氛围,闭目想象,流连其中,不舍得睁开双眼。
这句诗也是自身的一个美好愿望,希望在闲暇之日,能有幸见到真正如此的美景,可谓人生幸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意思是什么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意思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全诗】
《寒食》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
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是什么意思
“斜”的意思是不正。“斜”在中国古代的读音为xiá。
出自《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全诗如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如下: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扩展资料: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这句话中的御柳”是什么
御柳:
一,树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二》:“今闽中有一种柳,其叶如松,而垂长数尺,其榦亦与柳不类。俗名为御柳。”
二,宫禁中的柳树。 唐 沈佺期 《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诗:“御柳垂仙掖,公槐覆礼闱。” 唐 曹松《长安春日》诗:“御柳舞着水,野莺啼破春。” 明 宋讷 《壬子秋过故宫》诗之六:“上林春去宫花落,金水霜来御柳黄。”
扩展资料
唐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寒食帖全文
你好!
《寒食帖》系传世三大行书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洵长子。北宋嘉佑二年(1057)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谪贬惠州、儋州(海南岛),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与黄庭坚号称苏黄;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这篇《寒食帖》是他在宋神宗二年(1069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书行草《黄州寒食(注)二首》诗,全文17行,共129字,一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
琼州即今海口)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壁合。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老仙(指苏轼)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各(指黄庭坚)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帖”。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为彰往事,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字于卷首。
因为有诸家的称赏赞誉,世人遂将《寒食帖》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寒食帖》为“天下第三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即流落民间,为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曾于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过,受到书画收藏界的密切关注。
1918年转传到颜韵伯手中。当年12月19日为苏轼生日,颜韵伯作跋记录此事本末。1922年,颜韵伯游览日本东京时,将《寒食帖》高价出售给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灾,所藏古代名人字画几乎被毁一空,当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将《寒食帖》抢救出来,一时传为佳话。
震灾之后,菊池惺堂将《寒食帖》寄藏于友人内藤虎斋中年年有余。1924年4月,内藤虎应菊池惺堂之请,作跋以记《寒食帖》从中国辗转递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幸而无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华夏子孙耿耿于怀。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一结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世杰私嘱友人在日本访觅《寒食帖》,当知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并题跋于帖后,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从日本回归中国的大致过程,千年国宝赖王世杰先生之力回归祖国,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十数年后,在台北的一次书画展中展出了一幅长达7。
3米的《寒食帖》卷轴复制品,轰动一时,见者无不称奇。据说此种复制品只有10件,大部分被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则下落不明。1975年前后,日本友人著名的“东坡迷”山上次郎花巨资买下了台北展厅中的最后一幅复制品。1985年11月2日,山上次郎率日本“东坡参观访问团”来到黄州东坡赤壁,出于对苏轼的景仰,也出于对东坡赤壁的钟情,山上次郎慨然将其高价购到的最后一幅《寒食帖》卷轴复制品捐赠给东坡赤壁管理处,这幅复制作品因而成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珍品。
1995年,又经山上次郎倡议,在东坡赤壁修建了“中日友好之舍”,首次公开展出了该《寒食帖》卷轴复制品。
1995年4月6日,为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台湾邮政部门发行了专346《寒食帖》邮票一套4枚,横式四连张印刷,邮票全张4套,边纸上则印有黄庭坚的《寒食诗跋》。
就在同年底,黄州市中兴实业集团公司也推出两枚“黄州赤壁”企业拜年卡,其中第2枚(编号1996鄂(BK)——0003)主图即为《寒食帖》(部分)。这两种精美的邮品一问世,即成为海内外集邮、书法爱好者竞相购藏的目标,大陆和台湾同时发行《寒食帖》邮票(品),是不谋而合,也是必然。
因为海峡两岸同根同文,只有一个才情卓著、雄视百代的苏东坡啊!
注:“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