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赤壁古战场今何在如何
- 赤壁之战古战场到底在哪里
- 赤壁之战时司马懿在干什么
- 如何翻译苏轼《前赤壁赋》
- 赤壁之战中,周瑜使出连环计,为何谋士众多的曹军没人能识破
-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到底是谁的功劳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重韵了吗为什么有两个发
- 历史上赤壁之战是真的吗为什么
- 如何背诵《前赤壁赋》
- 赤壁十首古诗
赤壁古战场今何在如何
点灯熬蜡整到下半夜,弄了四五千字,回答了一个赤壁古战场的问题,居然没有阅读量,这让豹眼很不爽。
不是力作,起码是呕心,但这情况很伤情绪,已经不明白究竟如何来回答问题啦。
再借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尝试一下吧。
问题的回答,满足自己的感觉是第一要的,但阅读者没感觉,自己也就无法满足感觉啦哈。
鉴于许多文章都从地理去考证赤壁古战场的归属,豹眼尝试着从史书记载的赤壁之战本身去探讨古战场所在的位置,认为这个角度应该是准确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推而广之,就是从战役的过程去探讨古战场,这更有必要。
但是反应一般,豹眼认为黄冈古战场的概率更大,那就从黄州赤壁的由来说起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三国周瑜与曹操在赤壁干了一架。之后的史书都有记载这次战役,并称之为赤壁之战。尽管是一场决定魏蜀吴命运的大战,甚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但没有人经常去看看这个地方,凭吊一下古迹,缅怀一下那些为国征战的将士。
随着战争硝烟的消散,赤壁也就淡出了历史的记忆。
北宋元丰二年(1079),八百多年过去了,湖州知州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犯了事,锒铛入狱。好在命大没有被处死,出狱后就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今黄冈市),做了个团练副使,也就是民间自卫队的副队长。
都清楚北宋那些事,杯酒释兵权后,老赵家对于军权是何等的忌讳,一个民间组织性质的自卫队,还是个副队长,这有多尴尬。
自负天下无敌的苏轼,此时心情有多不爽。闲来无事就到处溜达,看到一篇褐红色的大石壁,就感慨万千,作了赤壁二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虽然官职不大,但苏东坡可是当时的牛人,又蹭了三国周郎的热度,黄州赤壁也就火啦。凭吊怀古的、吟诗作词的、观光潇洒的,一时络绎不绝。
于是乎,东坡赤壁就成了周郎大战曹操的赤壁古战场。
细究起来,这事苏东坡并不是始作俑者。
早在唐朝时期,那些文人骚客就屡有感怀,像李白、杜牧都有杰作。
赤壁作者:杜牧 (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有一肚子本领,但也没有充分的施展。
会昌二年(842年),杜牧被外放黄州刺史。朝官外放一般都是惩罚,这里就不去管它外放的原因啦。
在黄州刺史任上,杜牧就作了《赤壁》一诗。
诗的意思是说,自己在赤壁岸边的泥沙中发现了一枚还没有完全生锈的断戟,仔细磨洗之后,发现是当年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东西。边磨边看,也就有了感慨:倘若不是东风给周郎提供方便,恐怕江南二乔就被曹操捉去关进铜雀台里了。
这里的问题是,杜牧发现的这枚断戟,是从哪个赤壁得来的,没有定论。
作为黄州刺史,在黄州地面上溜达,很可能有赤壁的地方都去过,也可能越境在黄州之外的赤壁之处,发现了这个断戟。
即便如此,谁又证明这个断戟就是三国的遗物呢?
没有说服力,或许这就是杜牧发现断戟的赤壁没有成为杜牧赤壁的原因吧。
李白作诗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吧。
看一下赤壁不同说法的历史由来:
南朝宋人盛弘之的《荆州记》说,赤壁在今汉阳县的临嶂山,位于汉水之中。人称“汉阳赤壁”,又叫“临嶂赤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则说赤壁在江夏(今武昌)金口镇的赤矶山(在长江南岸),人称“江夏赤壁”。隋唐以下,新的说法不断涌现。唐太宗的四儿子李泰主编的《括地志》认为赤壁在蒲圻县西北八十里的赤壁山,人称“蒲圻赤壁”。这片地方自南唐以后划归嘉鱼县,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才重新划归蒲圻,所以又称为“嘉鱼赤壁”。
两位大文豪杜牧和苏轼,都在黄州呆过,后人就给赤壁取了一个文赤壁的雅号。给人的感觉就是文人们玩出来的。而其他的赤壁,那是周郎大战的地方,就成了武赤壁。
就说这个南朝宋人盛弘之的《荆州记》,离赤壁之战也过去了二百年。之后的北魏郦道元、唐太宗的儿子,就更远啦。他们也就是一家之说而已。
蜀汉、晋朝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都不足以确证,后世的东西哪能确证呢?
就像豹眼引经据典一样,都是网上搜来的,古人反复咀嚼的东西,能有多少味道呢?
在豹眼看来,阅读这些故事,比去计较究竟古战场在哪里更有意味。
但就题主的问题,豹眼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从战役的过程去探求其真相,而不是依据哪个人在哪个时候说过哪个话。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撰写的《英雄记》,他可是桃花源中人,他说曹军从汉水而下,到了浦口,准备渡过江去与周瑜决战,还没等渡江就被周瑜一把火给烧了。
史料记载,刘备屯居樊口,眼巴巴等着周瑜到来,周瑜来了就安排与曹操决战。
刘备被曹操赶得如惊弓之鸟,绝不会主动再与曹操交战。
这些都是史料所记载的当时战役的细节,如果可信的话,据此豹眼判断,赤壁之战就在樊口对面的黄州地界的赤壁附近展开。
其他的乌林、华容区等地理概念,就不再啰嗦啦,友友们自己去品味吧。
赤壁之战古战场到底在哪里
赤壁之战的地点到底在哪里,其实我们现在逐渐连赤壁之战的真实性都抱有怀疑了,如果赤壁之战是不存在的,那么赤壁在任何地方都没有意义了。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与曹操集团的一场大战,但是真的存在吗?
据说当时曹操带着83万雄兵南下,准备一举荡平整个江南,而孙权和刘备这边的人马实在是太稀少,连曹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所以很多人都在奉劝孙权投降。
作为手握重兵的孙权,到底该如何选择,其实决定了这一场大战的结果。好在孙权在忠臣们的支持下,选择跟曹操抗衡到底,这也给了刘备得以喘息的机会。
不过很奇怪的是,曹操的大军,居然在一把大火中,就土崩瓦解了。孙刘联盟不过七八万人马,却击败了曹操83万大军。
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现象,虽然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为赤壁之战渲染了很多背景和手段,但是战争是残酷的,绝对不是文学作品中写的那么精彩而轻松。
所以很多学者现在甚至开始怀疑,到底有没有赤壁之战的存在。因为诸葛亮作为这场大战的亲历者,在《出师表》中居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赤壁之战。对于刘备集团来说,这一战是他们的翻身仗,不可能没有记录,所以赤壁之战的真实性确实值得怀疑。
不过曹操饮马长江与孙刘联盟对峙的事情,应该是千真万确的,毕竟曹操是打算一统江山的人。那么我们应该要追问一句,曹操到底在哪儿饮马长江的呢?
官方说法,赤壁之战的地点应该是在如今的赤壁市西北。
赤壁市这个地方,在古代可不是这么称呼,古代称之为蒲圻。早在三国时期,就在这里设置了蒲圻县,所以说历史非常悠久。
为什么叫做蒲圻呢?因为这里水网密布,盛产蒲草。这些蒲草可以编制成蒲团,所以这里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集市。
有买卖的地方,就能聚集人气,所以东吴就将这里设立成了蒲圻县。到了现代,因为蒲圻县的名字比较拗口,不利于推广。所以当地领导认为,应该要结合蒲圻县的历史,着重宣传该县。
所以他们就向上级申请,于1998年,将蒲圻县改名为赤壁市。这一改名字可就不得了了,一场关于古赤壁到底在哪儿的争论,再次被摆上了台面。可是人家蒲圻人可不管这些,改称赤壁市以后,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这就跟云南的香格里拉一样,过去这里叫做中甸县,谁会去中甸县玩呢?可是改成香格里拉以后,每年带来的旅游收入简直不可估量。
东坡先生认为,古赤壁的战场在黄州赤鼻山。
苏东坡被贬谪到了黄州以后,他在当地游玩山水。碰巧来到了当地的黄鼻山,不禁想起了赤壁古战场,所以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所以在苏老先生的眼中,似乎认定了这里就是赤壁的古战场。
不过现在有人研究出来,这里不可能是赤壁古战场,因为赤鼻山在厦口东边,而刘备集团的关羽水军当时正屯兵在厦口。所以曹操不可能越过刘备集团,从而屯兵赤鼻山。
所以这里绝对不是赤壁大战的主战场,但是因为当地的水土风貌,跟古赤壁的描述方面有几分相似,所以东坡先生一时兴起,自然是会临场发挥了。
而且东坡先生肯定是有过考察,即使这里不是赤壁主战场,这里在赤壁大战的时候,也曾经发生过战争,而且规模应该不小。
还有一种说法,古赤壁是在嘉鱼县。
嘉鱼县在赤壁市的东北方向,紧挨着长江,而且对岸又在自己的正西方向。如果千百年来,长江没有改道的话,那么这里成为主战场的希望非常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赤壁之战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东风,有了东风火攻才能奏效。而嘉鱼县恰好就具备了这个条件,只要有东风吹过来,那么东吴大军就可以从嘉鱼县出发,顺着东风直奔曹操大营。
而且在《大清一统治》上也曾经写道,赤壁山在嘉鱼县东北方向,紧挨着长江边上。这一点在《水经注》中也有详细记载。所以嘉鱼县成为赤壁古战场的可能性非常大。
试想一下,曹操八十三万大军,不可能全都堆积在一个口岸,所以长江沿岸一带,应该都有他的军马。如果赤壁大战真的发生了,那么对曹操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拉长战线。
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对方的火攻给一举歼灭,即使嘉鱼县不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但是这里具备成为古战场的条件,而且赤壁大战期间,这里肯定也是烽烟四起。
总结:我认为赤壁大战绝没有文学作品上写得那么精彩。
曹操的确带了大军前来收服孙权,但是绝对没有83万大军那么多。他的主力部队应该是屯军在樊城或者襄阳一带。生下的人马被他带到了江边,因为他打了一辈子仗,所以自然是要亲自带兵的。
铁索连舟可能是真的,为的就是能够稳定前行,可是火攻应该是假的,这把火极有可能是曹操自己放的。当时的消防设施那么差,出现个火灾是再正常不过了。
可是问题是这把火放的不是时候,因为恰好有东南风刮了过来。曹操大军在大火中乱了阵脚。这个时候刘备和周瑜都发现了这一点,所以火速赶往北岸,痛击曹操大军。
很多专家研究出,曹操其实只带了五万人马前来,所以规模也绝没有那么大。只是后来这把大火把他的阵脚大乱,大军在指挥中失去了方向,才会接二连三地败退。
因为理由很简单啊,首先荆州水军都督蔡瑁是活着的,压根就没有被反间计杀掉。他训练之下的水军足以对抗东吴,火攻这种伎俩对于他们常年领导水军的人来说,肯定会有所防范。
而且曹操如果是倾巢而出的话,这场大败,会直接导致曹操彻底覆灭。但是我们发现,没多久曹操又跑去跟马超较量了,所以压根就没伤到曹操的根本。
赤壁之战时司马懿在干什么
司马懿做人低调,不愿意表现自己的才华,他看不起暴发户曹操。司马懿的曾祖父是汉安帝刘祜时期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俊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相当于首都最高长官)。看一看司马懿的家族明显是根红苗正,典型的门阀士族,反观曹操依靠祖父宦官曹腾起家,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得势,明显的军事暴发户。(司马懿形象图)
作为东汉王朝的门阀士族,司马懿对曹操不感冒。公元201年,身为司空(位于三公之下)的曹操听说了司马懿的名声,于是想征辟(汉朝的选官制度之一)他到自己府上任职。司马懿称自己有“风痹”之症,不能行走,推辞了。曹操可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暗中派人刺探司马懿是否是真的病了,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躲过了曹操的刺探,此时司马懿只有23岁。
年纪轻轻的司马懿不可能一辈子都躺在床上生活,过了一段时间,假装病已经治好了,又出来自由自在的溜达了,其实他就是不愿意为所谓的“汉贼”曹操卖命。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袁绍余部、少数民族乌桓,北方基本平定。曹操在玄武池(河北临漳附近)操练水军,积极准备平定南方的割据政权。208年6月,曹操废掉东汉的“三公”(司徒、司马、司空)制度,恢复丞相制度,自己担任丞相,大权独揽。
为了平定南方割据政权,曹操将控制区域内有才能的人几乎全部征召进政府体制中来,司马懿自然也在征召之列,当时曹操这样说(《晋书.宣帝纪》):
若复盘桓,便收之。
曹操意思是假如司马懿再装病不出,就灭了他的家族,司马懿害怕的不得了,只好乖乖的到曹操的丞相府任职文学掾,也就是丞相府的附属官员,主要负责文书工作。
很多人想象司马懿在赤壁之战中是否为曹操出谋划策,其实这里有一个时间概念需要厘清:
208年6月——曹操废三公自立为丞相(司马懿是曹操任丞相后征召的)。
208年6月-8月——司马懿被征召为文学掾。
208年7月——曹操先锋征讨荆州刘表。
208年8月——荆州刘表病死,刘表儿子刘琮继任。
208年9月——曹操亲率大军到新野。
试想一下,曹操刚刚征召了司马懿(充其量也就2-3个月),况且司马懿对曹操本来就不感冒,不愿意效力,睿智的曹操根本不会重用司马懿,更加不会让司马懿参与赤壁之战这样的大的军事行动中来。这是根据正常的逻辑思维来分析,司马懿不可能出现在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边。(徐庶形象图)
不过《三国志》中记载,徐庶和司马懿都跟随在曹操身边,他们两个见证了曹操赤壁之战上当的全过程。司马懿当时想帮助曹操,说破孙刘联盟的计谋,不过徐庶阻止了司马懿的行动。
那是的司马懿只有29岁,政治谋略上略显稚嫩,徐庶的提醒让他也心知肚明了很多事。曹操看不出来的计谋,你司马懿看出来了,估计司马懿早早就被曹操盯上整死了,沉默是最好的选择。(曹操和杨修形象图)
假如没有徐庶提醒司马懿,估计司马懿比杨修死的还要早!
如何翻译苏轼《前赤壁赋》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这段话是《前赤壁赋》全文的点睛之笔,斗胆翻译了一下,但愿不至于太对不起苏子的境界和文采,见笑了:
Have you, my guests, also realized the nature of the water and that of the moon? Things that flow away are like the water right here, which has never ever run out; things that wax and wane are like the moon over there, which eventually is not decreased or increased. If you observe things by focusing on their changing aspect, then not even the Heaven or the Earth can stay unchanged for an instant; if you observe things by focusing on their unchanging aspect, then neither the external world nor the internal world ever goes out of existence, and what is there to envy?
赤壁之战中,周瑜使出连环计,为何谋士众多的曹军没人能识破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是罗贯中尽情发挥想象力写出的一节精彩场景,把一个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孙刘联军在与曹军大江对峙中,为了打败曹军,周瑜、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个人才智,特别是周瑜,更是妙计叠出,先后用了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连环计、火攻计等计谋,让曹操应接不暇,招招中彩。令人奇怪的是,曹营那么多谋士,楞是一个也没识破,只有一个徐庶看破了,却是最恼恨曹操的人,曾在刘皇叔面前发誓终身不为曹操出一谋一策,自然他是不会向曹阿瞒告秘的。程昱、荀攸、刘烨、司马懿等,遇事都是何等的会分析盘算,遇到周瑜的计策却一个个都成了呆子傻子,被个周郎玩弄于股掌之上,尚且还为其叫好,令人真的哭笑不得。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罗贯中写赤壁之战情节的需要,就像白马坡关公斩颜良那样,曹军阵营竟然一个个上将都不是颜良对手,却被关公一刀斩了,关公威武不?同样周瑜一个个计策的得呈,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如果你非要求有识破的人,老罗就会把笔交给你来写。?二是曹操一统北方,气势正盛,所有与之对抗的都被踏平,剩下的不是投降就是望风而逃。看当今天下,谁敢与之争锋?曹操方面的人都已傲视天下,觉得孙权方面的人绝对会吓破胆,就孙刘联军,能有多大抵抗力?因此对对方的苦肉计、诈降计等都认为是真实的,是真心来投靠的。曹操虽多疑,经老练的阚泽表演,不也没看出破绽吗?三是北军南征,不服水土,特别不适应坐船,浪打船摇,更是头晕目眩,呕吐不止,急需解决办法。恰好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大才庞统庞士元来访,曹操自然受宠若惊,当面求教,庞统趁机献上连环计,过后虽有人提出疑问,怕敌方用火攻,曹操哈哈大笑,用剑一指大旗,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哪来的东南风?四是《三国演义》有宿命论思想,天命要成就三国,任你何等的精明智慧,这时也会迷失心智,等待被宰。《战国策》里的完璧归赵,蔺相如如此鳖脚的表演,竟骗得秦王团团转,最终人璧俱安然无恙回归赵国,岂非天意?五是也许确实当时各种计谋实施精秘,曹操及手下的众谋士们因对江东文武不了解,不熟悉,不适应,几经反复推敲思虑,真的就没有人能看破周郎妙计。正因为一个个妙计都没被看破,曹操才在赤壁之战大败亏输,三国鼎足也就稳稳形成了。《三国志》中记载赤壁之战了了几笔,具体地点情节都没详述,只说因北军不习水战,疫病漫传,曹操只好收军北归。倘若只按史实资料拍赤壁之战,还有意思吗?拍出的电影电视还能有人看吗?因此要想让一个历史事件有可看性,添油加醋的故事情节还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到底是谁的功劳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是周瑜知道曹操那边派他的下手蒋干到他们那里探听军中情况之后,周瑜就和凤雏先生庞统商量了一个计策,等蒋干一来,周瑜假装对他的到来十分生气,将他安置在一个帐中,用两个士兵看守,到了夜里蒋干出来散步,碰到庞统,劝他投降曹操。庞统假装答应,跟蒋干去见曹操,为他出了一个计策,叫′连环计’叫曹操把所有的船绑在一起,用铁链牢牢锁住,战马可以在上面奔跑,让那些不习惯水战曹军可以比较好作战,曹操哪里知道只要一只船烧起来,所有的船都会烧起来,曹操在无形之中上了庞统的当,所以火烧赤壁是周瑜和庞统的功劳。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重韵了吗为什么有两个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发自不重韵,古人用韵与现代平声字是不一样组合,现代汉语拼音四声调与古声韵有分别,恰恰苏轼在本诗词当中出现两个发字的含义,用的妙,其一表达内心发出的悲伤之情,其二发自对国家兴衰与山河破碎的一种呐喊!
历史上赤壁之战是真的吗为什么
赤壁之战是真实战例,它和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一起被列为以少胜多的三大典型战例。
公元208年七月,曹操亲率80万大军南下,东吴孙权和西蜀诸葛亮联合抗曹,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军不习水性,为减少颠簸晕船,将船头尾相连。东吴痛打黄盖后派他诈降,黄盖乘机火攻,赤壁之战以曹操大败而结束。
如何背诵《前赤壁赋》
《前赤壁赋》是大文豪苏轼的作品。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除了词以外,赋也是一大亮点,而最为著名的就是两赤壁赋。
要背诵《前赤壁赋》,其实很简单。
首先,我们肯定要了解全文意思。
结合翻译,逐句理解,知道全文五段各写的是什么。第一段是交代时间、地点、事件,景致全貌;第二段是写歌声;第三段写客的观点,其实也是对赤壁的描写;第四段是苏轼自己的看法;第五段总结性的,到了天亮。
其次,根据全文画思维导图分解背诵。
每段按句来画,如果一句太长,分几层意思,又逐层画开。
最后,根据全图进行背诵,复述。
分解背诵,将第一段背诵好,又背第二段,然后第一二段连起来再背一遍,背后再背第三段,第三段背好了,再将一二三段连着背,依次下去,直到背完全文。
总之,利用思维导图,自己画了一遍,就已经有记忆了,再逐字逐句逐段背诵,就会很轻松,而且记忆也比较深远。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赤壁十首古诗
1.《赤壁》 曾用孙
白浪高於屋,风回熨帖平。
周郎呼不醒,久立听江声。
2.《赤壁》 岳珂
周郎二十四年少,盖世功名随一燎。
亲提三万走曹瞒,不以敌勍恨兵少。
豫州失匕已胆折,一日目明惊二妙。
最怜黄盖不知名,吏士相从倚营啸。
阿奴火攻本无策,破竹自繇人不料。
贪降纳侮理固宜,泥淖华容几尽剿。
西来行师有绝地,毋乃重诒千古笑。
镞湛纵是差可认,鼎峙讵关谋所召。
二乔春锁何足言,从此天光遂分耀。
我闻汉贼久染指,奋毒摇牙噬江表。
八荒囊括岂复遗,一蹙吴宫已为沼。
当时乘胜下部骑,考地当居楚南徼。
蒙冲逆斗须上流,揖寇那容越津要。
武昌霸基跬步耳,肯使国畿纷戟旐。
坡仙访古特寓意,横槊雄姿谁与吊。
故将异地眩疑辞,政恐因讹启讥诮。
沧浪六月卷晴雪,历历江山人物眇。
崩空乱石今几存,仿佛栖巢尚惊鸟。
夜深刁斗声四发,星斗满空群籁悄。
便须唤起紫绮裘,孤鹤南天楚江晓。
3.《赤壁》 王周
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4.《赤壁》 郑獬
帐前斫案决大议,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公忠汉室,周郎争敢破王师。
5.《赤壁》 李壁
赤壁危矶几度过,沙头江上郁嵯峨。
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正讹。
6.《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赤壁》 戴复古
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
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
8.《赤壁》 蓝智
长江西来雨如雾,赤壁苍苍风雨暮。
草木犹疑横槊时,尘沙尚忆焚舟处。
乌林渡口下舳舻,曹瞒已料无全吴。
阵前部曲奔先主,眼中谈笑轻周瑜。
君臣谋合士贾勇,玉帐旌旗亦飞动。
楼橹晴空烟焰高,鱼龙白日波涛涌。
荆门牢落驻残兵,野旷不闻鼙鼓声。
战骨秋埋湖外草,捷书夜报石头城。
雄图霸气两消歇,地老天荒秋一叶。
石上残碑过客题,沙中古剑渔人得。
汉王祠枕碧山隅,诸葛台荒野鸟呼。
千年忠义出师表,万里江山八阵图。
9.《赤壁》 袁枚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10.《赤壁》【明】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