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岳飞知道自己班师回朝后是死路一条吗
在我看来岳飞是知道自己回去肯定会受到处罚,但是具体的结果他自己也并不清楚,此时的他心里肯定也有一丝侥幸,他期盼着皇帝不会太过于昏庸,能够赦免他的爱国之罪,而且他心中的那种忠君爱国的思想迫使他不会违背皇帝的意志,他只会选择回去。
结果回去就被削了兵权,闲置在枢密院,之后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岳飞知道自己会受处罚,但是还对皇帝抱有幻想
岳飞肯定想过回去的后果,他知道抗旨是什么下场,更何况自己是接连抗旨,按照当时的律法,他的做法肯定会被处决,但是岳飞心中还存有幻想,他觉得皇帝是个有作为的人,能够读懂他心中的拳拳爱国之心,肯定也会赦免他的无心之罪。
但是岳飞没想到的是此时的皇帝早已经被权力迷昏了头,赵构早期确实十分倚仗岳飞,毕竟岳飞能征善战,是个不可多得的贤才,而且也是自己抗击金人的得力大将。
但是后来赵构发现岳飞对国家和人民的忠心,远远超过对于自己的忠心,这是赵构无法接受的,要知道他现在已经被金人吓破了胆,岳飞的这种思想在他看来不可靠,他要的是那种只忠于他一人的保镖,而不是保家为民的大将。
最让赵构无法容忍的就是岳飞曾经提出要恭迎二圣回朝,一旦那两位皇帝回来,自己又算是什么,因此赵构此时已经无法容忍岳飞了。
尤其是岳飞接连抗旨,让赵构心中的那种不安越发强烈,赵构已经下定决心处决岳飞,而岳飞虽然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但是还对皇帝心存幻想,觉得皇帝会赦免自己这个一心为国的大将,可惜结果却并非如此。
赵构也没有做的过于明显,先是削了岳飞的兵权,等到事情有些平淡了以后,再给岳飞构陷罪名,最后一代英雄就此含冤离世。
王翦为何不班师回朝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楼主您好,非常愉快解答你的问题和提问,我来谈谈我的观点吧,因为对此类问题有很多的研究,针对这个回答,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只用从三个人物入手就能明了。
第一个人就是王翦自己。王翦是什么出身?秦王政的侍从。他还有一个身份,周灵王的子孙。
谁提议攻灭了东周?吕不韦。吕不韦的身份是什么?嬴政的“仲父”,帝国早期实际掌权者。吕不韦对王翦什么态度?尊敬万分。
我们不妨连起来看:王翦是周朝的没落子孙,流离异乡,吕不韦扶持嬴异人上位,立嬴政为太子,王翦被指派为嬴政的侍从。多年以后,吕不韦开始动用各枚早已布下的“棋子”。嬴政在于吕不韦的夺权中争取到了好友王翦并给予高官以求双赢。王翦不负众望平定大半天下赢得嬴政除去吕不韦的合法性。二人合约达成,王翦交还兵权并隐退,过上土财主的日子。
好,我们回到“王翦不班师回朝”的事件上来。王翦是嬴政的合伙人,但他现在握着秦国大部分的兵力,嬴政之所以给他兵力说明了他们是有合作的,而王翦这时要的,是嬴政的答复。如果只是“兔死狗烹”或者“外将反叛”他完全没必要“束手待毙”,可以马上决断,他只是等嬴政旅行“合同”。最终嬴政放他辞职,王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嬴政自始至终不想杀他,不还朝=合约执行期的等待。
根据您的问题,您只需要看到这里就能明白了,如果想了解更多,也可以继续看下去。
第二个人,李信,秦的开国名将,和王翦一样,又不一样。
李信祖上无名,自己是从小兵小将一步步走上来的,秦统一六国时他作为大将出了很多力气,他与嬴政没有合约。
他在最后一次立功后便消失在了史册中,根据最新考古发现,他可能是被赐死了。李信同样交还了兵权,地位不如王翦,却死了,这验证了王翦的“合同说”。
第三个人,王离,王翦的孙子。如果是一般情况,王翦“不还朝”的举动够他死了,他的子孙也别想活,然而王离不仅没死,还跟随始皇帝一起封禅。最重要的是,始皇帝死后,篡改遗诏的赵高赐死了蒙恬,这个大家都知道,大家可能不知道,遗诏中还说,将蒙恬的军权交给王离。
王氏和嬴氏是有长期合约的。王氏子孙世代为官,但功高盖主就要退休享福,王翦如此,王贲如此,王离,也应如此。只是王离最后兵败被俘,这不是别人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位君王都是有自己的一个“集团的”,他们保持着某种协议,而王翦的“不还朝”正是这种协议的表现形式,每个政治集团与当权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秦亡,王氏亡。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张鲁投降后,曹操为何不乘胜追击打刘备,而是选择班师回朝
曹操想起了赤壁之战,担心重蹈覆辙。
曹操夺取汉中之战,与赤壁大战之前夺取荆州的情形如出一辙!
第一是轻松获胜。
建安十三年(208年)同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九月,曹操到达新野。此时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却不敢告诉刘备,刘备发现状况,于是派亲近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颇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曹操亲率5000精锐骑兵急速追赶,在长坂坡大败刘备。刘备逃往夏口。曹操占据江陵。从七月到九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只经过一场战斗,几乎兵不血刃,曹操就占领了大半个荆州,夺得马步军兵一十五万,水军战船数千艘,粮草钱粮不计其数。可谓空前的大胜利。曹操因此志得意满、骄傲轻敌,结果在赤壁被孙刘联军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
曹操夺取汉中的战斗也是这样出奇的顺利。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于是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五月,攻克河池,斩氐王窦茂 ;七月,进至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北)。张鲁听说阳平关失守、逃往巴中。曹操进军南郑,尽得张鲁府库珍宝。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曹操击败张鲁,经过三次战役,整体战斗烈度比较低。战争进程十分顺利。
第二相似之处是,整个战役持续时间较长,曹军劳师远征、师老兵疲。
赤壁之战,曹操七月出兵,十二月展开决战。前后长达半年之久。曹军连续行军,十分疲惫。水土不服,疫病横行。
攻打张鲁,曹操是三月出发,七月取得决定性胜利,十一月张鲁投降。又是七八个月的时间。曹军翻越秦岭,千里转战,长期行军作战,十分疲惫。
可见,两场战争,曹军的处境十分相似。都是前期取得巨大胜利,但同时由于连续行军作战,面临着巨大的隐患。如果继续发动高强度战争,就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圣人云:“君子不二过”。聪明的人不会同一个错误犯两次。曹操就是个聪明人,赤壁之战的失败太过刻骨铭心。夺取汉中后,他敏锐的察觉到军队的疲劳状态,已经难以承受另一场高强度的战争,亟需休整。
如果此时强行攻打蜀中,刘备诸葛亮凭借天险,以逸待劳,对峙起来,恐怕又是一场打败。所以曹操明智的见好就收了。
另外,曹操退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权在进攻合肥。
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曹操在汉中的时候,孙权趁机攻打合肥。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全靠张辽神勇,八百破十万,击溃了东吴十万大军。曹操能咽下这口气吗?所以,平定汉中以后,直接回到邺城,操练兵马。第二年十一月,发大军五十万征讨孙权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