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历史上的六官具体职责是什么春,夏,秋,冬,天地六官
- 布政使的官有多大
- 都说宋朝重文轻武,那么,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 尴尬了,有谁知道,五官除了眼,耳,鼻,唇,还有一官是什么呢
- 过去从朝中一品官以下到七品官,以老百姓作为妻子人各有不同的积呼,分别是怎么称呼的
历史上的六官具体职责是什么春,夏,秋,冬,天地六官
应该说,这是中国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架构。出自《周礼》最初就是以天地春夏秋冬相称。自隋代才得以确定,唐代正式确定三省六部制。官从此以后一直到清代都基本延续了这个政府架构。
所谓春官就是礼部,负责祭祀,教1育,学学政,宣传。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就是礼包部负责。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和文化部。
所谓夏官就是兵部,主要负责招募军队,军队所需粮饷,军官升迁调动。但具体军事行动却是武将执行。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所谓秋官就是刑部,秋风萧瑟肃杀之气。主要负责司法判决。处决犯人。制定律法。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司法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好和最高检察院。
所谓冬官就是工部。六部里权力最小的一个部,主要负责皇家宫殿的维护,水利疏通。建桥铺路。相当于现在的住房建设部。
所谓天部就是吏部。六部之首,也是权力最大的一个部,名义上负责全国所有官员的任命调转。升迁和降级。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
所谓地部就是户部。主要负责税收,田亩赋税。户籍增减。全国官员的薪俸发放。皇家开销。也就是管钱的,相当于现在的经济和财政部。
通俗地说就是: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都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布政使的官有多大
布政使是明朝太祖朱元璋的首创,以前地方上没有布政使一说,省一级的长官在元朝叫平章政事等;在宋朝,路相当于省,但是虚的,地方上实际上是知府知州最大;唐朝叫都督、节度使,这些官都是地方上最大的官员。明太祖借鉴历朝的经验,在地方上设立了三个主要衙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简称三司,分别管理行政、司法、军事事务。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家互不统属,各管各的,各自对中央负责。明太祖朱元璋一肚子主意,总想着怎么防住别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地方势力做大割据,不过实践证明也很成功。
三个司的长官为什么都叫使呢?使是什么意思?使者的意思。对了,这些衙门不是单纯的地方衙门,而是朝廷派出机构;其长官也不是地方官,是中央的派出官员,这样做的初衷还是为了防止地方割据。
先来说说明朝的情况:
全国有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比如福建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明朝有两京十三省之说,说明明朝对省一级还是沿用省的称呼,布政使司负责全省的政府事务,布政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布政使相当于省长。一开始,明朝布政使的品级是正二品,可能是觉得地方官品级太高,洪武十三年(1380)降为正三品,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升为从二品,到建文帝的时候再次升为正二品。
朱棣靖难之役成后,将建文帝的改革全部废除,布政使衙门又恢复为从二品。从此之后,明朝各个布政使司都是从二品衙门,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都是从二品,但是左比右大,比如河南右布政使升任福建左布政使。
即便是从二品,在明朝这也算是比较大的官。我们知道,明朝的官员有九品,皇帝没有品级,其他文武官员都有品级,六部衙门都是正二品,按照现在的说法,六部长官相当于常委,因为明朝没有副皇帝一说,也没有宰相,除了皇帝,朝廷就这六个人最大,而六部尚书才是正二品,侍郎才三品,从这个角度说,从二品是很大的官了。
提刑按察使司是负责全省司法工作的衙门,相当于现在的法院、检察院,按察使是正三品;都指挥使司是负责全省军事工作的衙门,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但是比现在省军区的管的范围更广,都指挥使更大,是正二品。三司长官都指挥使最大,其次是布政使,再次是按察使。这是明太祖重武轻文的结果。虽然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品级不一样,但是都无权干预别的衙门的工作,他们互不统属,各做各的事。
有人或许会说,那明朝的一品官是谁呢?资格老的六部尚书都可以升到正一品,成为三公之一,内阁大学士往往都兼任六部的某个尚书或侍郎,比如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也是吏部尚书,他也当到了正一品。就是说,年轻的、资历浅六部尚书是正二品,但是慢慢可以做到正一品。
清朝一开始基本承袭明朝制度,也在地方上设立了布政使,级别也是从二品,但是地方上有了负总责的总督或巡抚,所以清朝布政使的权限要比明朝小。
都说宋朝重文轻武,那么,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飞扬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器装备和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军费开支约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费开支最多时高达120多万。
自唐以来,藩镇割据,以后五代十国,直至赵匡胤陈桥军变,“黄袍加身”。大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以后,往往君臣猜忌。皇上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为了来之不易的江山统一,才有了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深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专将,将不识兵。
同时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整个宋朝时期,当时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收到多方面的牵制,乃至带兵打仗都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在中央,宋朝为了防止宰相权利过大,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宰相不止一个,之下设相当于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为防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机制,频繁调动,还下设置通判,以分其权利,同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又在地方设置运转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通过以上官制,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皇帝权利大大加强!
尴尬了,有谁知道,五官除了眼,耳,鼻,唇,还有一官是什么呢
人的五官在医院分科上分为:
①耳,鼻,喉(科)――三官;
②眼科;
③牙科;
以上共五官。
以上供参考之。
过去从朝中一品官以下到七品官,以老百姓作为妻子人各有不同的积呼,分别是怎么称呼的
中国古代从唐朝开始,正式形成为官员的母妻加封的定制。
一、唐朝
唐朝的皇帝、太子、亲王等的妻女和大臣官员的妻子都称为“命妇” ,皇帝的后妃是内命妇,其他人都是外命妇。
按照唐朝外命妇的定制规则,官员妻子有以六个级别:
1.王、嗣王、郡王之母、妻 ――妃
2.文武官一品及国公母、妻 ――国夫人
3.三品已上母、妻 ――郡夫人
4.四品,若勋官二品有封母、妻 ――郡君
5.五品,若勋官三品有封母、妻 ――县君
6.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乡君
五品为分界线,再往下就没有封号了。官员的母、妻获封资格有三种:
①官阶:五品以上,“散官并同职事”。
②勋位:勋官四品以上且有封爵。
③爵位:国公。
二、宋朝
宋代外命妇制度开始于宋太祖建隆三年,诏定文武郡臣母妻封号。
到了宋神宗时期,获封的外命妇为九等:
到了宋徽宗时候,有所改动:
又新增了四个等级:硕人、令人、宜人、室人(后改为安人)
官员们的妻室受封阶位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一品官之妻――国夫人(改为夫人)
二品官之妻――郡夫人(改为淑人)
三品官之妻――郡君(改为恭人)
四品官之妻――县君(改为孺人)
五品官之妻――硕人
六品官之妻――令人
七品官之妻――宜人
八品官之妻――室人(改为安人)
官员的母亲在封号前加个“太”字。
三、元朝
元朝的外命妇只有七阶。
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的:
一品官之妻――国夫人
二品官之妻――郡公夫人
三品官之妻――郡侯夫人
四品官之妻――郡君
五品官之妻――县君
六品官之妻――恭人
七品官之妻――宜人
四、明朝
到了明朝,又有了变化,这是朱元璋搞的。
展开就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一品官之妻――夫人(后为一品夫人)
二品官之妻――夫人
三品官之妻――淑人
四品官之妻――恭人
五品官之妻――宜人
六品官之妻――安人
七品官之妻――孺人
那些因为儿子或孙子的官爵被封的命妇称号前面加上个“太”字。
五、清朝
根据 《清史稿·选举志》所记载,清朝命妇的称号与明代大致相同。
八品官的妻室为八品孺人,九品官的则为九品孺人。
但在军队中不同。最初,清朝七品以下的军官之妻是没有封号的,后来才给七品绿营军官之妻加了“孺人”的封号,而七品阶位的八旗军官之妻和所有八品以下的军官之妻都没有封号。